2021-4-13 | 英語教學論文
一、原則與參數理論
生成語法理論的創立被美國和西方國家稱為學術界的一場“認知革命”,生成語法認為人類大腦中有一部內置的普遍語法,兒童在外界語言經驗的刺激下習得各自不同的語言,兒童習得語言的過程為:個別語法=普遍語法+語言經驗。其中,普遍語法是先天的(innate),是人類共有的,兒童在習得語言過程中無須學習這些普遍語法,只需確定具體的參數即可。原則與參數理論的發展是生成語法理論發展過程中的里程碑。Chomsky曾指出,原則與參數概念的提出和形成是解決“柏拉圖問題”的最好方式。在這一理論發展階段,描寫充分性和解釋充分性達到了一種和諧和統一。原則與參數理論中的普遍語法與英語學習中學習的語法是不一樣的,后者是語法學家們總結出來的,是規定性的,只關于英語這一門語言的;前者是所有語言共有的,是人生下來就有的,先天的,遺傳的,是一種生物機制,與人生下來就有耳朵,鼻子一樣。生成語法最終解決人類知識的本質是什么,兒童為什么在有限的語言經驗環境下能創造出無限的語言表達,人類知識是如何使用的這些問題,而不是為解決英語語法教學中的一些問題而產生。但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生成語法學者們在理論的探索和研究中為解釋語言現象提出的一些理論能夠為英語語法教學提供指導和幫助。本文接下來將以原則與參數理論中的格理論,X-階標理論和控制理論為例進行驗證。
二、格理論
在英語教學中令教師和學生很難區分的一種結構是Itis+adj.+of/for+NP+todosth。這個結構讓學生頭疼的是難以確定什么情況下用of,什么情況下用for。如果從of和for本身的詞匯意義來看很難辨析,大多語法書從is后面形容詞的特點著手進行區分,認為當形容詞表人物特征,心理活動,脾氣及表現時,用of,當形容詞表事物特征,性質,狀態時,用for。此外,一種通用的解釋是:如果形容詞是指一種行為的性質,就用for,如果形容詞是指行為的性質,又指行為的人就用of。為方便學生記憶,語法教師則直接簡單告訴學生,of跟隨修飾人的形容詞,for跟隨修飾物的形容詞,這種規則確實有較強的解釋力,如(1a,b):
(1)a.Itiscleverofyoutotakenotes.b.Itisnecessaryforyoutotakenotes.那么,是不是能修飾人的形容詞和修飾物的形容詞呈互補分布,是一對最小對立體(minimalpair)呢?如果是這樣,以上規則在區分這兩個結構中將是萬能的,而事實并非如此,請看以下例句:
(2)a.Itisgoodofyoutowritedownallthekeypoints.b.Itisgoodforyoutowritedownallthekeypoints.good既可以用于of的結構,也可以用于for的結構,當然(2a)與(2b)的意思是有區別的,顯然用形容詞來區分已經失去了作用。我們不妨試試用原則與參數理論中的格理論來辨析。生成語法研究認為,人類語言都有格,格是一個普遍的概念。在有形態體現的語言中,格有具體的體現形式,例如英語中有主格,賓格之分,德語中不同的格位有不同的形態體現,不同性(陰性,陽性,中性)的名詞也有不同形態變化的格位。但在像漢語這種形態表現貧乏的語言中,格位特征似乎沒有體現出來。因此,在沒有形態體現的語言中,格位是以抽象格的形式體現出來的,生成語法用Case(注意Case的首字母大寫)來表示抽象格。格理論是從形式上對名詞短語提出要求,即名詞短語在句中必須具備格標記,這個要求稱為格鑒別式(CaseFilter):
(3)CaseFilterEveryphoneticallyrealizedNPmustbeassigned(abstract)case.根據格鑒別式,有具體語音體現的名詞短語,也即顯性名詞短語(overtNP)必須有格。在所有語類中,能賦格的語類有動詞,介詞,名詞和形容詞,前兩者賦結構格,后兩者賦內在格,需要通過一定的補救手段才能賦格,如插入of。結構格的賦予是需要滿足一定的結構條件:管轄關系或者標志語-中心語一致關系(Sportiche(1988))。接下來我們看如何區分Itis+adj.+of/for+NP+todosth中的of和for。在傳統語法中,of和for是介詞,表示一定的詞匯意義。但事實表明某些語境下的of和for有具體的詞匯意義,有時候卻沒有,如(4a,b):
(4)a.Weareenviousoftheirsuccess.b.ForthebarbertomarryMaryisunusual.根據格理論,介詞和形容詞都是賦格成分,介詞直接賦結構格給賓語,形容詞賦的內在格要通過“插入of”的方式賦予其補足語,of是內在所有格的標記。(4a,b)中的of和for都是純功能性成分,前者是內在所有格的標記,后者是標句詞。溫賓利(2002)認為標句詞for與介詞for是有區別的,前者不能被right/straight強調,而后者可以;前者后接不定式分句,后者接名詞短語。我們再來看(2a,b),(2a)中good修飾的是you,是指“你把所有的關鍵信息記錄下來,你真好”,(2b)中good修飾的是youwritedownallthekeynotes,是指“你把所有的關鍵信息記錄下來,這是件好事”。此外,我們還可以用另外一個方法來區分這兩種結構,上文中提到了Itis+adj.+for+NP+todosth句中for的出現解決了NP的格位要求。換句話說,假如NP不出現,for也可以不用出現,我們來檢驗下是否允許這種情況的出現:
(5)a.Itisnecessarytotakenotes.b.Itisgoodtowritedownallthekeynotes.(6a)和(6b)是正確的,也就是說省略“for+NP”部分是可以的,而且意思沒有改變,那么“of+NP”部分在“Itis+adj.+of+NP+todosth”結構中也可以省略嗎?
(6)a.*Itisclevertotakenotes.b.Itisgoodtowritedownallthekeynotes.(7a)句子不合語法因為clever的題元角色要求承擔其主目語的NP必須具有[+animate]特征。(7b)雖然合符語法,但句子意思發生了變化,good修飾的對象是writedownallthekeynotes這件事情,而不再是省略的you。因此,在Itis+adj.+of/for+NP+todosth結構中,for+NP部分可以省略,而of+NP部分是不能省略的,這也可以從NP的賦格方式中得到恰當的解釋。在教學中碰到其他關于名詞短語的問題,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用格理論進行解釋,限于篇幅,本文不多舉例。
三、X-階標理論
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經常會碰到一些歧義句。歧義句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由一詞多義導致的歧義句(lexicalambiguity),如常見的句子Iamgoingtothebank其中bank既可以表達“銀行”之意,也可表達“岸邊”之意,所以這句話有兩種解讀。類似的例子還有Englishteacher等等。另一種是由結構導致的歧義句(structuralambiguity),如Themanputthebookintheboxonthetable。這類句子學生往往在初學的時候不會發現歧義現象。就筆者調查,漢語學習者一般會順著中文語句詞語排列的順序對句子進行解讀,而直接把這兩個句子分別理解為“那人把放在盒子里的書放在書桌上”和“我用刀殺了國王”,這樣難免在一些情況下誤解句子本意,在考試中直接導致失分,可惜也!歧義現象是人類語言的普遍現象,對于詞匯歧義現象,學生只要熟知詞匯的多種意思便容易區分。而對于結構歧義現象,因為沒有固定的歧義結構,往往需要學生自己去分析,難度會大些。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區分歧義結構。X-階標理論是由生成語法理論初期的短語結構規則發展而來的,是一種短語結構理論,揭示大于詞的各種句法單位的內部結構和共有的結構特征。X-階標理論的產生對生成語法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理論和經驗意義,其降低了具體語類描寫的復雜性,語類之間的結構一致性以及詞組與句子之間關系的一致性也得到了形式上的統一。根據X-階標理論,反映人類所有語言短語結構共性的是X-階標圖式:以上圖式中,X是中心語,可以是N,V,A,P,Adv,I,C中任何語類,X’是以X為投射的一級投射,XP是最大投射,Spec是X的標志語,ZP是X的補足語。X-階標圖式能夠清晰明了準確反映成分之間的關系。X-階標圖式從三個層面對短語成分進行分析比傳統的從兩個層面對短語成分進行分析從經驗上和理論上更具有優勢。生成語法研究者們在進行句法分析時會用X-階標圖式展現句子結構,也就是常說的樹形圖,句子結構清晰明了。同樣地,用X-階標圖式標示歧義結構,其不同解讀也會清晰明了展現在英語學習者面前,歧義結構的區分問題迎刃而解。以上文所示歧義句為例:(9)Themanputthebookintheboxonthetable.a.[IP[DPTheman][[VP[Vput][DP[DPthebook][PPinthebox]][PPonthetable]]].b.[IP[DPTheman][VP[Vput][DPthebook[PP[Pin][DP[DPthebox][PPonthetable]]]]].限于篇幅,我們用以上框式圖形展現歧義結構中各成分之間的關系。請看粗體部分的結構,(9a)中thebook與inthebox為一個名詞詞組,也就是說“書原本是在盒子里面”,所以(9a)可以解讀為“themanputthebookonthetable,andthebookisinthebox”,即“把盒子里面的書拿出來放在桌子上”。(9b)中inthebox與onthetable構成一個介詞詞組,thebook雖然與inthebox的線性位置沒有改變,但“書”與“盒子”的關系發生了變化,“書原本不在盒子里面”,(9b)可以解讀為themanputthebookintothebox,andtheboxisonthetable即“把書放在桌子上的盒子里面”。兩句話所表達的書與盒子,書桌之間的位置關系是不一樣的。由此可見,用X-階標理論來分析結構歧義現象,其不同解讀清晰明了,大大降低了區分的難度。
四、控制理論
眾所周知,英語中表示“是否”意思的時候,whether和if在大多情況下可以互換。因此,It’sdoubtfulwhether/ifthere’llbeanyseatsleft.合乎語法。但是,教師又會告訴學生后面直接接ornot時,只能用whether不能用if為什么呢?“語言習慣”“約定俗成”是很多教師的解釋。但是,是不是沒有ornot的時候whether和if可以互換呢?事實并非如此。
作者:何麗萍 單位:湖南科技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