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農業科技英語的特點
1.1新詞涌現詞匯量大
隨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科技發展迅猛,傳統農業逐步向精準農業發展,信息技術廣泛用于農業,嶄新的專業詞匯不斷涌現。如:buildaresource-conserving、environment-friendlysociety(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promoterestorationoftheecosystems(促進生態修復)、anti-leakfilteringsystem(防滴過濾系統)、agricul-turalinformatization(農業信息化)等。
1.2語法結構復雜
農業科技文字中為了使篇章結構緊湊、邏輯嚴密,使用了許多的長句復雜句,有的一個段落只有一句話。這些長句中會有從句、獨立結構、非限定動詞、后置修飾等復雜結構,被動語態會被頻繁使用,這些都給翻譯帶來了很大的阻礙。
2目前農業科技翻譯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很多譯者在做農業科技的翻譯過程中,專業知識儲備不夠,翻譯程序不知變通,忽略2種語言的種種差異,導致翻譯出來的句子是中式英語或英式漢語,經常鬧出笑話,讓人哭笑不得,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2.1翻譯人員缺乏農業專業知識眾所周知,目前很多譯者畢業于英語相關專業,對農業知識了解甚少,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出現大量的望詞生義的現象。如:landreform應譯為“土地改革”,而不能譯為“草地改革”或“農業改造”。大學《土壤學》課程中出現的“肥”這個字在不同的語境下有不同的翻譯方式,肥料為fertilizer,底肥為basemanure,追肥是topdressing等;因此,對于農業專業翻譯而言,只有語言基礎,沒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很容易出現錯誤,譯出來的文章讓業內人不滿,讓一般的讀者摸不到頭腦,這是農業英語翻譯必須補充的東西。
2.2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漫長的歲月積淀中,各個民族和國家有著不同歷史背景和發展經歷,語言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文化也不盡相同。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歷史文化背景,否則會出現許多的錯誤,如在科學巨著《中國科學史》上,李約瑟教授認為中國西夏時期黨項族人民就已經會使用蒸餾器釀制蒸餾酒就屬于對中國文化理解的問題[1-2]。又如國外使用的是威妥瑪-翟理斯式拼音法,如果直接按照中國漢語拼音方式翻譯會出現許多啼笑皆非的效果,如把蔣介石(ChiangKai-shek)被改名為“常凱申”。費正清(JohnKingFairbank)翻譯成費爾班德等。據《圣經》記載,“龍”是罪惡的象征。英美人對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無法理解[3]。
2.3濫用網絡翻譯軟件隨著網絡發展的日新月異,很多的翻譯軟件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利用它們除了查單詞外,還可以翻譯整段文字,很是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工作和學習效率。但客觀事實是很多人對此過度依賴,更有甚者,把需要的文字用翻譯軟件翻譯后不作任何調整改變直接拷貝來用,其實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譯文往往很多存在錯誤,如果譯者不經過自己的思考,根本是無法使用的。尤其是涉及農業科技專業知識的,一些翻譯軟件沒有人類的思維模式,既不會思考也不會分析,只是從單純的字面意思來翻譯,最終導致逐字對譯中國式英語,無邏輯性可言,如把“王致和腐乳”譯為kingwiththeresultthatwiththemilkofcurd,導致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不太明白其表達的真正含義。因此,要合理地用好這把“雙刃劍”,揚長避短,為我所用。
3農業英語的翻譯策略
3.1利用互聯網核對背景知識
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出現了大量提供專業知識的網站如維基百科、谷歌學術等,可以輕易對翻譯的對象和內容特別是專業詞匯及專業理論進行網上核對。非專業人士的解釋存在一些問題,可以利用Webofknowledge等一些專業科學數據庫進行檢索及修正。一些學科的知識可能未能出現在互聯網上。因此,應盡量選擇一手材料,一定要在圖書館查詢原始文件記錄,減少翻譯時因為背景知識不全產生的錯誤。
3.2合理應用翻譯網站、軟件
可以使用翻譯網站和翻譯軟件對草稿進行初步翻譯,但是要慎重選擇相關網站。無論是翻譯軟件還是翻譯網站的作用都只是詞語翻譯出來。因此,按照英文的句子習慣寫規范的中文句子,再利用翻譯軟件就可以得到結構合理、句式通暢的翻譯結果。
3.3熟悉有關的翻譯理論
掌握常用的翻譯方法和技巧,了解農業英語翻譯的特點。一般來講,能夠直譯的盡量直譯,原術語的含義一定要明確而直接地反映。不能直譯,可以不拘泥于原文的詞句,但要概念明確、易懂易記。比如adrycow,照字面直譯是“一頭干巴巴的牛”,這與原含義“不產奶的母牛”相差甚遠。“旱育秧”因語言空缺而找不到絲絲入扣的英文對應詞,可用釋義的方式譯成raisericeseedlingsindrynursery。無法用漢語語句對應的外來詞,可以音譯,如gene(基因)、Yorkshire(約克夏)、EⅠNi-no(厄爾尼諾)等[4]。
4結語
總之,要做好農業科技英語的翻譯工作,就得多查閱專業文獻資料,熟悉農、林、牧、漁等專業知識,多實踐,并不斷總結經驗,遇到不懂的知識和術語多查。勤于請教專家,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具有認真負責、一絲不茍、考據求證、譯風嚴謹的治學態度。此外,本文所提及農業英語的翻譯方法是建立在一定農業英語本身基礎之上的,不能僵硬地“定格式”地到處套用,應學會活學活用。只有根據語境的需要靈活處理,并輔以其他一些翻譯手段,才能得到“信、達、雅”的譯文。浩瀚的中國文化沒有成為國際學術的主流,只能被動的適應西方標準,是中國農業科技工作者的遺憾。因此,應努力創新積極發表英文文章,參與國際間學術交流,介紹中國農業的發展成果、思想策略,提高中國的文化影響力,實現中國人心中的中國夢。
作者:張莉莉 王強 單位:安徽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