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貨幣金融
“三農”問題的重視,這些目標的實現都直接或間接依賴于農村金融的發展和支持。然而農村金融雖屢經改革但仍然問題重重,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短板。因此,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金融——尤其是現代金融體系的建設應當處于核心地位。
一、當前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
金融產品從廣義上講,包括金融商品和金融服務兩種形式。金融產品創新就是根據金融市場需求,設計出新的合理的可實現的金融商品,再以優質服務加以推廣。即通過設計新的金融產品使原金融產品解決不了的金融問題得到創造性的解決。隨著近幾年我國農村經濟呈現出貨幣化、市場化、產業化和城鎮化新的趨勢和特征,對金融產品和服務要求越來越高,農村經濟主體對資金需求面更加廣泛。農村金融需求呈現出多面性,既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流通體系建設、特色資源開發等中高端客戶的綜合性金融需求,也有農民、農民工、個體工商戶和農村小企業等低端客戶的基礎性金融需求。目前,我國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出現以下現狀:
(一)信貸產品種類增多,但業務拓展不夠平衡
農村金融機構近年來在涉農信貸產品創新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不斷推出多種涉農信貸創新產品。如農發行通過向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發放糧食合同收購貸款,將信貸支持由原有的面向糧食收購環節向生產環節延伸,較好地滿足了農戶購買種子、化肥、農機具等資金需要,并為農村的小規模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郵儲早在2005年12月,就被銀監會批準在福建、湖北和陜西三省試辦定期存單小額質押貸款業務,走出了郵政儲蓄支持“三農”的第一步。2007年3月20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在北京宣布成立,成立后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將向城鄉居民提供小額信貸、消費信貸、投資理財、企業結算等更豐富的金融服務;農村信用社結合新農村建設需求不斷創新小額農貸業務運作模式。一些金融機構還先后推出農民住房貸款、文明信用農戶貸款、林權抵押貸款等新型信貸產品20余種。盡管涉農信貸產品日益增多,但產品創新在實施主體和市場范圍等方面存在一定反差。如從創新主體看,農村信用社因地制宜推出數量可觀的信貸產品,而其余幾家銀行產品種類相對匱乏;從市場范圍看,眾多涉農信貸產品尚處于試點階段,未能在全國大面積推廣,影響到產品投放的規模效果。
(二)擔保抵押愈加豐富,但應用范圍有待拓寬
農業屬于弱質產業,農村有效抵押物不足,為此各金融機構在創新擔保方式、擴展擔保范圍上進行了一些有益嘗試。在創新抵押方式方面,部分農信社嘗試開辦了林權抵押、草場(荒坡)等依法可流轉交易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對水產業開辦了水域灘涂抵押貸款。并且湖北農信社正在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流轉中的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土地上的房產用來抵押貸款。農行等機構可接受大型農機具、農副產品、商鋪、牲畜等財產抵押。在創新質押方式方面,對生產加工型涉農企業開辦了訂單、倉單、應收賬款等質押貸款;對流通型商貿農業龍頭企業可開辦匯票、本票、債券質押貸款;對知名度高、品牌價值大的企事業可用其依法可轉讓的商標專用權、專利權等作擔保開辦權利質押貸款。在創新保證方式方面,一些金融機構開辦了聯保貸款、農機具生產廠家保證貸款、信用共同體貸款、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信用社貸款等多種保證貸款。貸款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的推進,雖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戶和企業小額貸款資金需求,但由于抵質押物品受自然風險、市場價格波動、技術風險等客觀因素影響較大,加之政府政策配套措施滯后,使其應用范圍受到限制,同時信用戶、信用企業、信用村的評定面不寬,授信貸款額度相對偏低,難以滿足廣大農民在向農業企業轉化過程中的較高層次資金需求。
(三)風險分散愈益關注,但配套建設跟進不力
各金融機構以信貸為紐帶,通過支持各類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實現風險共擔。一是通過各類基金擔保組織的有效擔保,發揮乘數效應,有效降低信貸風險。二是在種植基地、禽畜養殖基地等種養殖業的密集區域,引導業主組成各類專業協會,形成共擔貸款風險的行業集群擔保機制。三是依托龍頭企業,通過“公司+基地+農戶貸款”等模式轉移信貸風險。四是積極探索“訂單信貸+訂單農業”的信貸模式。此類舉措的推行,對于分散信貸風險發揮了一定程度的積極作用,但由于相關配套體系建設跟進乏力,尤其是地方政府、保險機構、銀行與借款人之間仍未形成風險利益共同體,財政補貼、稅收優惠以及農業保險的介入程度十分有限,客觀上抑制了農業信貸風險的有效轉移。
(四)民間金融支農力度大,但發展不規范
農村非正規金融包括民間自由借貸和合作基金會,合作基金會被取締,之后民間金融撐起了非正規金融支持農業發展的大梁。農村民間金融指農業企業之間或農民之間的借貸行為,農村民間金融主要在我國農村大量存在。目前,農村金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村資金大量流入城市,農民貸款難問題比較突出。有研究甚至指出,中國農村金融的主力軍就是非正規金融,例如IFAT(2001)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農民來自非正規金融市場的貸款大約是來自正規金融市場的4倍。過去幾年,農業融資渠道主要有中國農業銀行等國有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基金會和民間借貸等。現在,農業銀行等國有商業銀行分支機構的貸款權、貸款數量相對減少;農村信用社存款增幅下降,而郵政儲蓄業務發展很快,從農村中抽走資金;大部分農村合作基金會已停止開展業務,所以農民生產生活資金需求靠民間借貸滿足,農村民間金融作為對信貸金融的補充形式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應看到農業民間金融的特點,利率由雙方決定,因而利率在時間上和地區上存在較大差別,民間金融的年利率普遍在20%以上,有的達到50%,甚至更高。
二、創新農村金融產品、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