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公共管理
摘要:協作性公共管理是西方公共行政研究中逐漸呈現出的理論內核。作為一種研究組織間關系管理理論,協作性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來源于資源依賴理論、政府間管理和網絡理論。目前學者們對協作性公共管理的研究重心集中在協作的結構、過程、協作關系的領導以及參與者四個方面。協作性公共管理的未來發展需要解決協作中的權力影響、責任問題并認識到協作并非一定是有益的。
關鍵詞:協作性公共管理;現狀;前景
一、協作性公共管理的興起
二、協作性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
協作性公共管理研究主要關注的是組織層面的分析,因此,從理論來源上看,其發展是建立在資源依賴、政府間管理和網絡理論基礎之上的。資源依賴理論將視角從組織內部轉移到組織與其周圍的環境之間的關系,政府間管理理論則將注意力聚焦于不同的轄區政府,而網絡理論則致力于分析不同組織之間相互關聯構成的各種關系,它們都為協作性公共管理的產生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
資源依賴理論產生于20 世紀40 年代,在70 年代以后被廣泛應用到組織關系的研究,其主要代表著作是杰弗里•普費弗與薩蘭奇克1978 年出版的《組織的外部控制》。資源依賴理論假定,沒有任何一個組織是自給自足的,所有組織都必須為了生存而與其環境進行資源交換。組織間的資源依賴產生了其它組織對特定組織的外部控制,并影響了組織內部的權力安排;外部限制和內部的權力構造構成了組織行為的條件,并產生了組織為了擺脫外部依賴,維持組織自治度的行為。依賴可以是相互的,兩個組織也可以同時地相互依賴。有兩種類型的資源依賴:競爭性相依與共生性相依。競爭性相依主要是指在同一市場中運行的組織的特點,這種組織與其他組織競爭稀缺資源。而共生性相依主要是指組織與其他組織有共同利益,一個組織的產出成為另一個組織的投入。當一個組織面臨不利,另一個組織也會受到相似的影響,他們共生共滅。
三、協作性公共管理的研究重心
(一) 協作的結構
既然協作本身是一個過程,那么,它包括哪些具體的環節? 對協作的互動過程這個黑匣的透視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Kicker 和Koppenjan 將協作性公共管理分解為三個活動:干預現有的關系,重構關系,以及通過建立共識和共同解決問題來深化合作的條件。關注網絡的研究者將這一過程分解為安排、穩定、培育和整合[27 ] (第35261 頁) 。Ring 和Van de Ven 則將協作看作是協商、承諾、評估和執行四個環節組成的環型互動過程[28 ] (第902118 頁) 。但目前就該過程進行的最充分的研究是Agranoff 和McGuire 。在總結了文獻對各種協作活動的研究之后,他們提出了取代傳統公共行政的POSCORD 協作性公共管理的四個階段,即激活(activation) 、定位(f raming) 、動員(mobilizing) 、綜合( synt hesizing) 。激活是指確認參與到協作中的組織或者利益相關人,以及他們所具有的技能、知識和資源。定位涉及促進成員就領導和管理角色達成一致意見,為協作關系的成員建立身份。它影響關系中的盛行價值和規范,并改變成員的感知。動員涉及促進成員對共同事業的承諾,并獲得那些直接卷入到協作活動中的人以及外部的主要行動者的支持。綜合涉及促進所有行動者之間的生產性和有目的的互動,包括促進關系的形成以構建信任和促進信息交換[23 ] (第2952396 頁) 。
和相互依賴的管理能力,在競爭性的權力結構之間發揮誠實的中介者的能力。一些學者則稱這種領導為“連接人”,即能夠發現問題并將各種解決性資源相聯系,而不是嘗試在真空中解決問題的人。他們的宏觀思考、靈活處理和知識共享成為解決問題的主要手段[31 ] (第41 頁) 。目前許多公務員培訓機構都開始提供協作性領導的培訓課程,如哈佛大學的Weil 協作治理項目,錫拉丘茲大學的沖突管理項目等。
四、協作性公共管理:問題與挑戰
任關系是不同的。在傳統的等級制政府中,各級政府所擔負的責任是憲法里面有明確規定的,各級政府可以按照法律的規定劃分各自的責任,但協作性公共管理則不同。參與協作的組織相互間不一定具有等級關系,即使具有等級關系,在協作活動中也難以對組織進行責任的劃分。參與協作活動的參與者應對誰負責任? 參與者應該怎樣負責任? 如果我們把協作看成是一個整體而非很多單一組織的構成,那么單一組織的責任怎樣和協作管理的責任聯系在一起呢? 另外,參與協作的組織本身也有自己的責任,如果當它們自身的責任與協作責任相沖突的時候,責任問題該如何解決呢?[ 43 ] (第2052226 頁) 甚至有人認為,責任本身就是傳統等級制管理模式下的概念,將之強加于協作性公共管理之上,本身就是一種錯置[2 ] (第16217 頁) 。過多地強調責任,會導致合作伙伴之間的對抗性關系,因為這容易使人們的注意力集中于查找錯誤而不是經營伙伴關系。“依靠過程標準化的傳統責任機制與網絡的真正目的不相匹配,因為網絡的目標是針對一個公共問題提供分權化的、靈活的、個性化的和富有創意的回應。”[44 ] (第106 頁)
參考文獻:
[1 ] Simon , Herbert A. 1976. A dminist rati ve Behavior. London : the Free Press.
[2] Kettl , Donald. 2006. “Managing Boundaries in American Administ ration : The Collaboration Imperative ,”Publ icA dminist ration Review 66 ( s) .
[3 ] Gore , Albert . 1993. Creat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Better and Costs L ess : Report of the N ationalPer f ormance Review . Washington , D. C. :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4 ] Dilulio , John J . & Gerald Garvey , Donald F. Kettl. Imp roving Governement Per f ormance : A n Ow ner’s Manual .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Institution.
[5 ] Rittel , Horst & Melvin Webber. 1973. “Dilemmas in a General Theory of Planning ,”Pol icy S ciences 4.
[6 ] Agranoff Robert & Michael McGuire. 2003. Col laborati ve Publ ic Management : New S t rategies f or L ocalGovernments . Washington D. 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7 ] McGuire , Michael. 2006.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 Assessing What We Know and How We Know It ,”Publ ic A dminist ration Review 66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