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方法
為了更有效地分析研究內容,達成研究目的,一篇博士學位論文中都會選用兩種甚至多種研究方法,本文統計的研究方法百分比之和超過了百分之百也是源于這一原因,具體比例分布情況3。為了更好更全面地對教師進行研究,相關作者結合論文內容運用了多種多樣的研究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對教師進行了闡釋。但是研究更多側重于定性研究。隨著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應用到教育領域,尤其是教育技術學的興起,近些年一些實驗法、實證研究法被運用到研究中,增加了學科的科學性、有效性。
二、院校分布
288篇博士學位論文的來源可分為師范院校和綜合大學兩類。其中師范類院校論文數為230篇,占總數的79.86%,僅華東師大(84篇)、東北師大(36篇)、北京師大(34篇)、南京師大(26篇)四所高校就占全部論文的60%,其余為西北師大16篇,華中師大9篇,上海師大8篇,華南師大、陜西師大、湖南師大各4篇,山東師大、福建師大各2篇,首都師大1篇。綜合型大學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比例較低,僅58篇論文,占論文總數的20.14%,且絕大部分集中在以文科見長的院校,其中比例最高的西南大學(31篇)其前身有一部分亦是西南師范大學,其余論文數量分布為為華中科技大學12篇,北京大學4篇,廈門大學、河北大學、蘇州大學各3篇,南京大學、天津大學各1篇。
三、選題特點分析
1.選題受國家政策影響,反映時代需求:2001年教育部啟動了旨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重大改革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2007年全國普通高中全面實施新課程,在這一背景下教師唯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和整體素質,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和實踐,才能保障教學秩序的穩定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才能適應新課改的發展要求。因此,自2001年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部分博士生就將目光投向了教師研究,隨著2007年新課程在全國普通高中的全面實施,也迎來了教師研究的高潮。
2.研究主題越來越全面,并體現學科特性:隨著論文數量的逐年增多,對這一領域的研究也更加全面、深刻。主要表現為研究主題呈現多元化趨勢、更加貼近現實生活、更注重對“教師”職業的細化研究、對教師標準要求越來越高以及改善教師生存加大人文關懷等,這一切都體現出了教育緊跟時代步伐,彰顯“教師”職業的專業性。但部分研究主題相對集中,因此還需對其進行多角度、深層次的研究,進而從整體上促進教師全方面的發展,避免受短板限制而不能更好發展進步的“木桶效應”這一現象的產生。
3.定量研究比例較少,科學性、有效性不高:這與人文學科共有的學科性質有關,但也應該看到,早在20世紀初就出現了“實驗教育學”,實驗作為定量研究的代表之一,具有優良的歷史傳統,在教育學邁向科學化的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要注意定性與定量的結合,使研究結論更具效力。此外,不同學科所選用的方法各有側重點,例如教育史中運用最多的是文獻研究法、歷史研究法,比較教育學中運用最多的是比較研究法,學前教育學中運用最多的是行動研究法。
4.綜合型大學對教師的關注度有待提高:綜合性大學可以為教師教育提供一個多學科的文化環境,滿足教師知識通識化和能力綜合化的要求,也能夠利用自身的學科群優勢和學術性優勢,把職前培養和在職培訓統一起來,適應教師終身教育和建立學習型社會的需要。因此教育部積極鼓勵具備條件的綜合性大學舉辦教師教育,下大力度改革創新傳統的師范教育模式體系。然而院校對比卻顯示出綜合型大學對教師的關注度較低,要從促進傳統師范院校的綜合性發展和鼓勵具備條件的綜合性大學舉辦教師教育兩方面入手,構建靈活開放的教師教育體系,使教師教育由相對封閉逐步走向開放,由專營變為多主體兼營。
5.拓寬國際視野,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礎上努力借鑒創新:在21世紀的今天,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但僅有39篇是對外國教師的專門研究,占研究總量的13.54%,這一比例明顯低于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步伐,因此未來對教師的研究要立足于國際視野與本土眼光的結合,在努力發展自身的同時也要對世界教育強國的教師培養模式、最新理論成果、先進實踐經驗方面投入更多目光,使其為我所用,助力新時期中國教師教育更快、更好的發展,在借鑒的過程中注意本土性原則,綜合考察我國的教育現狀,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基礎。
作者:顏曉娟 單位:河南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