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藥學畢業論文
1課程特點和存在的問題
《人體結構生理學》是研究正常人體生命活動規律以及生理功能的科學,是我校藥學專業的一門必修基礎課,是學習《病理學》、《藥理學》、《醫學生物化學》、《醫學免疫學與微生物學》以及專業臨床后續課程的基礎,在專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課程由人體解剖學、組織學和生理學3部分內容組成,目前該課程存在以下問題:(1)《人體結構生理學》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的制定沒有突出藥學專業特點。(2)教師教學方式單一,主要為教師講授,填鴨式、滿堂灌,課程內容沒有結合專業特點,學生缺乏學習興趣。(3)實驗教學中學生按教材實施操作,缺乏發揮個性的余地,學科間知識交叉滲透少,忽視了職業能力的培養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課程改革的方法
我們根據藥學專業特點制定符合其專業需求的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打破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增加學生學習興趣。隨著當今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迅速發展,我校建立了完善的校園網、FTP服務器等硬件設備、系統。我們借助于網絡來輔助教學,這樣充分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促進了教學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我們也注重加強教師的培養,努力建設優質的教學團隊,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為更好地為專業服務創造良好的條件。
2.1教學內容改革
突出為藥學專業服務的特點,根據藥學領域和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參照藥學職業資格標準,制定符合專業要求的大綱,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提高課程教學質量。采取實例教學和多學科綜合化教學,實現教學內容由形態到功能、由基礎到臨床,建立完整的知識序列,注重學科間垂直與水平的聯系。藥學專業的人才培養需要注重其實踐操作能力的提高,我們為藥學專業開設了《機能實驗學》,將生理學和藥理學實驗整合在一起,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及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2教學方法改革
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打破以往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人體結構生理學》的授課對象是剛剛接觸醫學的低年級學生,因此需要改變以往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我們采用從功能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授循環系統時,首先讓學生認識到循環系統對人體的重要意義,再展開授課內容。在教學中注意將形態學基礎知識與臨床病例結合起來,加強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將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其創新精神,促進其個性發展。我們建立了《人體結構生理學》精品共享課程網站,為學生提供一體化設計、多種媒體相結合的立體化教學資源,為在校學生創造了良好的網絡學習環境。
2.3考試方法改革
改變以往考試方式較為單一的做法,注重對學生素質與能力的測試。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根據藥學專業的要求,選擇有針對性的《人體結構生理學》知識作為重點成績考核內容;與職業資格考試相關知識、要求相結合,通過口試、筆試、討論、網絡測試等形式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學生還可以通過精品課程網站進行自我測試并與教師進行在線交流。
2.4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是課程建設的主力軍,教師不僅要熟悉本專業的知識,還要掌握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與技能,做到一專多長。為此要有計劃地安排他們與專業課教師多學習和交流,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通過研究師資隊伍所必需的專業能力和素質,我們建立了健全的師資評價和約束機制,采用與專業課程教師集體備課、專題學習、課題研究以及專業技能培訓等多種形式,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水平。目前我們已經形成一支結構合理、教學能力較強的師資隊伍,均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扎實的理論基礎。我們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臨床實踐,積累豐富的臨床經驗,將臨床病例引入教學中,提高教學效果。我們先后承擔了安徽省教育廳的省級教學研究項目共5項,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2項。
3改革的主要特色
3.1突出藥學專業特點,科學地對本課程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促進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3.2以堅持技術先進、布局合理、覆蓋面寬、資源共享為原則,有機地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寓理論教學于培養科學思維和提高職業能力之中。
3.3改變以往實驗課的授課模式,結合專業特點,形成“一個中心,兩個層面”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從課堂教學和學生實踐兩個層面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
我們堅持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結合藥學專業特點,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突出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通過網絡共享資源進行自學、查閱資料,完成課程內容的學習。通過拓展基礎與藥學專業之間的相互聯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對醫學的極大興趣,對學生的個體發展具有很好的遠期效應。
本文作者:劉梅梅、陳輝、季丹 單位: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