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家庭教育論文
一、農村家庭教育現狀
1.過分溺愛、遷就、事事包辦使孩子對家長產生依賴。有的家長認為,自己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孩子才是家庭的中心。對孩子百依百順,不講原則地遷就,使孩子養成自私、好逸惡勞等的不良性格,不能克服生活中的任何障礙和困難。
2.簡單、粗暴的打罵。許多家長認為,棒槌底下出人才,不打不成才。只要孩子有一點過失和錯誤,不是從自己的角度來幫助孩子分析原因,而是火冒三丈,大打出手。這種教育方法不但不能使孩子認識到錯誤,還會使孩子為逃避打罵而學會撒謊;個別孩子還容易產生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
3.放任和百般袒護。出于愛,有的家長對孩子的錯誤百般袒護。面對他人的批評,從不從孩子身上找原因,也不幫助孩子糾正錯誤。他們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不違法,犯了什么錯都可以原諒。還有的家長擔心孩子太軟容易吃虧,就給孩子灌輸“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思想。其實這是害了孩子,使孩子變得驕橫任性,為所欲為。
4.用金錢物質哐哄利誘孩子。有些家長事事用金錢物質來打法孩子做事,使孩子慢慢學會做什么事都以金錢物質要求要挾大人的壞習性,心中只有金錢物質標準,沒有正確的道德行為標準,從而走向拜金主義。
二、農村家庭教育問題的不良現狀的成因分析
從農村家庭教育的現狀可以看出,造成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家長的錯誤教育觀念
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部分家長認為送子女讀書不如讓子女到外面打工掙錢。而根深蒂固的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則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輕視對女孩的教育。部分家長對家庭教育的意義、地位和作用缺乏深刻的理解,致使家庭教育處于隨意狀態。
(二)農村學校無奈的雙重角色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者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學校教育是個體接受正規教育的開始,個體在接受學校教育的同時,家庭教育也是必須的。讓孩子“學會做人”這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奮斗目標,如果二者能夠很好的配合,必然對個人的成長起到促進作用。但農村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似乎責任不清,一方面教師承擔著學校教育的義務,另一方面農村的家長們又將家庭教育的部分職能推脫給學校,許多父母認為學校應當對孩子的成長負全責,學校扮演雙重的角色。除此之外許多家長還認為“我們把孩子送進學校,交了學費學校應該對孩子的全部負責”,“管孩子這是老師的義務”,這更加重了學校教育的負擔,而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限制,學校很難扮演好雙重角色。
(三)社會機制不健全
目前農業生產力水平低、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等問題依然存在。沒有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人們精神的需要也就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農村文化設施老舊殘缺,文化資源整合利用缺乏有效性,加之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決,進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家庭教育。
三、加強農村家庭教育的對策
在農村,家庭教育仍有著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如未成年人輟學打工、違法犯罪等在農村發生頻率較高,這與家庭教育的缺失有著密切的關系。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對策:
(一)家庭方面
1.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提升自身素質。農村家長應除去固有思想中錯誤的教育思想,避免教育誤區。李嵐清副總理在學習貫徹“江澤民同志關于教育問題重要談話”的報告中指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搞好家庭教育,首先必須轉變家長觀念,提高家長素質”。農村家長應提升自身的素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無形中對孩子產生有益的影響。
2.采取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教育要循序漸進,家庭教育要成功,就必須循序漸進,循序漸進就必須控制節奏,不違反孩子發展的規律。教育孩子,不能急于求成。要從孩子的實際出發,小步前進,不斷提高,讓孩子最大程度的發展。在具體的教育方法上,如父母應改變以訓斥、打罵為主的管教方式,以說教為主。
3.家長要加強與孩子溝通。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發展,農民外出打工的人數逐漸增加。家庭中只有老人孩子的家庭逐漸增多,真正能與孩子溝通的家長很少。即使在家的農村父母,也因忙于生計,缺少與孩子的交流。要采取多種方式,與孩子溝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尊重關愛孩子。一位教育家說過這樣一句話:“在影響孩子內心世界時,不應當挫傷他們心靈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人的自尊心。”每個人都是在別人的尊重里學會做人、學會自尊的。家長也是要尊重自己的孩子,尊重他們的自尊心。
(二)學校方面
1.加大對家長進行指導的力度。由學校承擔家庭教育的指導和組織工作是最合適的。許多農村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不少家長的家庭教育意識不強,對學校有依賴思想,另一方面自身受教育程度有限。學校可通過辦家長學校等形式面對面地向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指導;還可通過家校聯系冊、墻報、看家教錄像等多種形式幫助家長提高家教水平。
2.建立學校,家長,學生三位一體的溝通體制。陶行知說過:“學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著學校和家庭的聯絡。”適時召開家長會或讓教師家訪,向家長通報學校的工作和班級情況,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進行家訪或召開家長會應該是家長與學生共同參加、互動,讓學生有充分的發言權。這樣有利于學校、家長、學生之間的溝通。
3.教師要轉變角色,提升自身素質。首先教師轉變角色,應該把學生作為發展的人來認識。教師要正確看待農村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允許學生犯錯誤。當然,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改正錯誤,從而不斷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其次,教師要關愛學生,跟學生做知心朋友。“蹲下身子和學生說話,走下講臺給學生講課”,以朋友的身份,真誠地面對學生。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如教學過程中通常會有學生因喜歡某位老師而喜歡他所教的學科,很容易接受該老師的教育。
本文作者:馬麗麗 單位:吉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