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醫患關系論文
1醫療體制在變,醫患間融洽的關系不能變
醫生視患者如親人,設身處地的站在患者角度,發揚“救死扶傷,實行人道主義”的精神,竭盡全力解除患者的痛苦,每一位醫生當看到自己的患者康復的時候,都有一種心曠神怡的快感和喜悅。良好的醫患關系有助于患者得到更加合理的診療過程:醫患關系的和諧,解除了醫務工作者的后顧之憂,醫生將可以也敢于積極而全方位地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合理運用于患者,使患者得到最合理的檢查和治療(哪怕是最新的實驗性的治療)。
2影響醫患關系的因素
2.1社會因素
社會大環境下,經濟迅猛發展,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同相對不平衡的醫療建設之間存在著矛盾。患者及其家屬到醫院就診時的期望值過高,認為到了醫院就到了保險箱,疾病只能往好的方向轉歸,否則就是醫院失職。就像商品買賣一樣,患者稍有不滿意,就要進行投訴甚至要訴諸法律。殊不知醫患之間應該是魚水情誼,與商品交易截然不同。當今環境下醫患關系緊張,我們的法律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瀾的作用,醫院有責無責都要向患者支付賠償金,因為患者是弱勢群體,法律同情弱者!這種人性化的法律操作使得醫療范疇內正常的損傷、不可避免的藥物副作用等等就變成了“糾紛”或法律訴訟。
2.2醫生因素
醫生的職業是神圣而偉大的。任何社會形態和社會發展階段,醫者都是懷著仁愛之心盡力挽救每一名患者的,當然在社會主義新中國更應體現出人民至上、患者至上的優越性,醫務工作者更應該高度重視、充分尊重患者的權利。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趨利的思想受到猛烈刺激,各行各業特別看重GDP指標,醫療界受商品經濟大潮的影響,少數醫務工作者在醫療過程中可能會收受患者賄賂,收受藥品回扣,增加患者經濟負擔等,致使患者信任度降低。醫患互信鏈條的松動,直接影響患者的感受,醫療行為中稍有不周極易引發矛盾或糾紛。
2.3患者因素
患者自我保護意識增強,對醫院期望值過高,把醫院看成是商品供應商,認為進入醫院就好比進入保險箱,沒有醫院解決不了的痛苦、更沒有醫院看不好的病。患者抱著這樣的心態就醫,可想醫患關系如何能融洽了!要知道醫院永遠是人民的醫院,看病不是修理機器,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以最少的投入換取患者最大的康復,以最小的創傷換取傷者最大的功能保留,希望患者不要佩戴上有色眼鏡看待醫生的診療行為。社會上流傳一句順口溜“得了病作手術,做完手術告大夫”就是現今一部分患者或家屬的心態寫照。
2.4媒體因素
媒體宣傳是為社會服務的,是政府的喉舌,職責是大力宣傳正面的、積極向上的主流價值,號召全社會理解和支持乃至推動正義事業向良性方向更好的發展。改革開放初期,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扶困幫貧等在社會主流中占據相當大的比重“。非典”時期白衣天使不懼危險,從容應對瘟神救死扶傷的感人場面在當時的特殊時期把醫務人員的高尚情懷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些正面的宣傳離不開媒體的功績。現今的個別媒體、個別記者偏離了航向,正面的、主流的、向上的新聞宣傳和報道的少了,轉而去發掘并加工炒作一些醫務工作中的個別失誤、差錯,把醫務界的弊病修飾放大傳播,讓社會感覺到整個醫務界的醫生職業道德缺失、醫生的良知缺失!媒體的片面報道和渲染,加重了醫患矛盾處理的難度的同時也丑化了醫生在社會當中的形象。
2.5法律因素
醫患之間的關系是一種高尚的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醫生的服務可以說是一種崇高而無私的奉獻,患者接受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服務,不能等同于社會上的廣義的服務和被服務。每一名醫務工作者在解除患者的疾苦時都會全身心地投入所有精力,盡力挽回患者的生命,可以說醫務工作者真正是“上天派下來拯救人間疾苦的天使”。像腦外科生命中樞腦干部的手術要求極其細微細致,王忠誠院士曾經為患者切除顱內占位連續工作22小時,患者腦部的功能區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院士得到的是成功后心靈的慰籍而非金錢的回報!要知道醫學是無止境的,人類在同疾病的斗爭中不斷研究、認識和掌握疾病、最終戰勝疾病,這是社會發展的規律。有些患者到了病不能醫的地步,卻要讓醫者還其健康的體魄,不能達到目的就訴諸法律。患者繞開醫患司法鑒定的程序,按平常的經濟糾紛方法訴訟到法院,法院往往會接受患者的訴訟,判決時以同情“弱者”的觀念讓醫院給予患者經濟賠償。
3重樹醫患關系良性循環的途徑
3.1加大政府投入
公立醫院是政府出資興辦的,應該充分體現政府醫院的公益性,不應以贏利為目的。為此政府應該加大投入,不能讓醫院去解決醫務人員的工資福利等問題,而應該參照國家公務員待遇。醫院不再為職工的工資和福利發愁,全身心地把精力投入到為患者服務的正確道路上來,減少過度檢查、過度醫療,降低患者就醫費用,減輕患者負擔。
3.2提高國民素質
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服務的關系。禮儀、謙讓、道德、敬業、仁愛等貫穿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要想社會和諧健康發展,必須有良好的國民素質。醫患關系只是眾多社會關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醫生尊重自己的病人,患者信賴心儀的醫生,雙方互信互敬,患方不忌醫,醫者以仁愛之心認真對待病人,盡其所能全身心解除患者疾苦,幫患者恢復健康是己任。患者應該毫無顧忌的把自己的患病經過、誘因、以往的診治過程向醫生講述,利于醫生全面分析,做出正確的診斷,確定最佳的治療方案。
3.3醫院進一步改進服務質量
國民素質需要提高,醫務人員同樣應該改進服務態度,轉變服務作風,體現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認真研修患病心理學,能夠站在患者和家屬的角度同服務對象進行交流,注意服務細節,贏得患者及其家屬的理解和支持,使其更好地配合醫生共同戰勝疾病。醫務工作者良好的服務態度、高尚的醫德醫風、規范的醫療服務行為等,能夠得到患者及其家屬認同就會拉近醫患關系,避免或減少易患糾紛。
3.4建立完善的溝通機制
醫患雙方在疾病診治方面存在信息不對稱,患者及其家屬希望醫務人員盡可能詳細地介紹與疾病相關的知識。所以,作為醫務人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多同患者或家屬進行交流、溝通,醫患共同去與疾病進行斗爭。開弓沒有回頭箭,醫務人員要給自己留有余地,不要把話說絕說滿。人類在和疾病斗爭中,永遠是先有病,后有對策。人類在同疾病的斗爭中,人永遠是被動的,但人類同疾病斗爭的決心是積極的。
3.5建立醫療告知制度
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擁有知情權,醫務人員應該及時告知患者疾病的真實進展和下一步診治事項、診療步驟、疾病轉歸等,如果需要有善意的隱瞞,要避開患者但要同其家屬說明白,尤其強調一點還要向患者或家屬講明費用情況,很多糾紛的焦點還是要集中到費用方面的。
4結論
新形勢下醫患關系不是很和諧,發生矛盾后不太好處理,是社會的普遍現象,涉及到各行各業。究其原因有社會道德約束力下降、社會公信力下降、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降低、社會趨利行為、人民法律意識增強等因素影響,國家相關部門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全社會正大力提倡創建和諧社會、和諧城市、和諧社區等活動。正確處理現階段的醫患關系,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宣傳教育部門要大力宣揚社會主義道德,提高全民整體素質;政府加大對醫院的投入,不應讓醫院為生計而想出各種創造利潤的途徑和辦法,最終讓患者買單。
社會大環境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人們之間的信任危機,但醫患之間的交往還在繼續,醫患關系急需恢復到良性循環的方向上來。要改善這種狀況是醫患雙方的事,患者要充分信任醫務工作者,就診時等于把生命的寄托全部交付醫生,作為醫生更要全身心為患者及其家屬著想,要為患者設計出切實可行的既經濟又實用的治療方案,同時還要兼顧患者今后功能恢復、生存能力等。醫患之間能夠做到換位思考,多加強交流和溝通,社會宣傳方面少報道些不和諧畫面,政府加大對醫院的投入,放寬報銷政策,醫患之間的關系就一定會變得很和諧、很融洽!
本文作者:陳希深、付立君、盧春迎、吳平、沈淑俊 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門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