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信貸管理論文
1訂單林業的貿易基礎及影響因素理論分析
從參與主體分析,林業訂單主要受到林農和林產品加工企業兩方面的影響,本文從林農角度切入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主要包括林戶基本特征、生產特征、經營特征、交易和環境特征等四個方面13個要素(中國戶主多為男性,對因變量影響不顯著;而農戶年齡和文化程度因素在實證分析中也大都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予以剔除之后實際要素為10個)。
(1)基本特征包括林戶(戶主)的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和風險偏好等。一般認為隨著林戶年齡、文化程度的增加,其生產經驗更加豐富,參加訂單林業的可能性將減小。而風險喜好的戶主更愿意去預測林產品的市場價格波動變化而不是接受訂單既定價格,故此參加訂單林業的可能性較小。
(2)生產特征包括對林場的固定投資、參加林場經營的人數和年數等。分析認為,對林場的固定投資大、參與林場經營的人數多的林戶通過林業訂單可獲得的收益更穩定,林戶更傾向于選擇訂單林業來保護可得利益;而經營的年數多的林戶能準確預測市場變化,傾向于不參加訂單。
(3)經營特征包括林業收入占比對訂單的了解程度。林業收入占比較大的家庭對林場的依賴性強,更愿意選擇林業訂單來保障家庭的收入。受到資金和信貸約束同時了解訂單林業的林戶更容易通過訂單獲得生產資金,參與訂單的可能性較大。
(4)交易和環境特征指林木生長的周期、林產品的出售難易程度和政府支持。林木生長周期越長、林產品出售難度越大,林戶所承擔的風險就越大,更傾向于參與訂單林業;而政府的支持既降低了林戶的生產風險,又提供了生產的補貼和保障,更容易吸引林農參與。
2林戶參與訂單林業影響因素的計量分析
2.1研究方法、模型和變量說明
對林戶而言,是否參與訂單林業的選擇只參與或者不參與兩種,因此,本文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對林戶是否參與訂單林業的行為進行回歸分析。
2.2數據來源和樣本描述
本文數據來源于對福建省清流縣118個村莊的抽樣調查,發放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09份。為強化樣本的代表性,本文采用了分層和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調查主要在龍津鎮、嵩口鎮、嵩溪鎮、溫郊鄉和余朋鄉5個鄉鎮進行。
2.3模型估計結果與解釋
根據設定的回歸模型,剔除不顯著的變量后結果如表2:由表2可得,X1(風險偏好)、X5(林地規模)、X6(林業收入占比)、X9(出售難易)、X10(政府支持)的系數分別為-6.051,2.54、2.736、0.057、0.770,且顯著性較高,說明這些因素對林農是否參與訂單林業影響顯著。風險偏好系數為負,即風險厭惡者更傾向于參與訂單林業。
3結論與建議
針對以上研究,主要從可以改變的林地規模、風險偏好和政府支持因素給出以下建議:
(1)完善林地林木的流轉政策,促進林業的規模化經營。研究結果表明,林地規模對林戶參與訂單林業的意愿呈現顯著正向影響,因此實施新的、打破家庭承包責任制限制的流轉制度,更易形成規模效應,促進林戶增收。流轉市場以私下流轉方式為主,但口頭約定流轉和不辦理產權變更登記為產權糾紛埋下了隱患。因此既要進一步完善林地流轉政策,強制流轉林戶辦理產權變更登記,又要推動林地流轉中介服務市場的形成。
(2)加大訂單林業的宣傳力度。使林戶意識到林業生產潛在的風險及訂單林業的風險規避功能,以促使他們積極參與訂單林業。
(3)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擴大資金來源。政府主動在林業建設項目以及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和支持,解決了中小林農社會組織能力和資金的束縛,并帶動林業企業和林業合作社的參與,大大促進訂單林業的發展。
本文作者:康孟云、郭亮、尹夢玲 單位: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