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安全教育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
本文以國內(nèi)已有的安全教育研究成果為基礎,結合當前存在的新型的、以往研究較少涉及的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所遇的特殊問題,本著預防為主,靈活應用的理念,提出基于預植入型免疫機理的大學生安全教育設想,以期為我國高校安全教育提供理論依據(jù)。
二、核心概念與理論體系構建
(一)核心概念解析
1.大學生生理心理發(fā)展特征
一方面,許多大學生思想比較單純,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安全防范意識,對社會上的不良事件不能作理性認識。另一方面,大學生在遇到感情、人際、學業(yè)、就業(yè)等方面的壓力時,由于心理認知能力不高,常常會產(chǎn)生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加之,大學生群體個性可塑性較大,所以應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以增強其對不良言論的甄別能力。
2.預植入型安全免疫防范教育
生理學中的免疫是指機體系統(tǒng)為保護自身而對一切異物或抗原性物質進行非特異或特異性識別和排斥清除的一種生理學功能。而預植入型安全免疫防范教育即指,針對高校內(nèi)外的安全問題、大學生容易陷入的安全事件等,結合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發(fā)展特點,以未雨綢繆、提前認知的理念在學校內(nèi)采用多種形式對大學生開展思想和心理教育,使大學生在必要時能夠自我保護,采取有效手段進行安全防范。
(二)基于預植入型免疫防范機理的大學生安全教育理論體系的構建
如前所述,預植入型免疫防范機理要求對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時能夠提前知會各類安全問題,以便學生對不良事件能夠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和免疫能力,因此,要求安全教育要全面有效。筆者認為,校內(nèi)安全教育理論體系應當包括教育內(nèi)容及教育手段兩大方面。
1.安全教育內(nèi)容
(1)法律知識普及教育。根據(jù)調查研究分析,大學生的法制觀念普遍比較淡薄,高校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大多僅限于開設“法律基礎”課程,學生很少能將其所學知識與社會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更不用說運用法律來保護自己了。因此,高校要重視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法律品質,讓學生了解法律的價值、意義,能科學合理地運用法律保護自己。
(2)各類安全免疫防范知識教育。作為安全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客觀內(nèi)容部分,各類安全免疫防范知識教育至關重要。高校需知會學生各類傳統(tǒng)安全常識,引導他們隨時關注社會發(fā)展變化,隨時在其教育中加入新的有關人為事故、自然事故等安全問題的教育內(nèi)容。傳統(tǒng)安全教育的內(nèi)容包括:各類交通安全知識,消防安全知識,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應對知識,偷盜、搶劫等惡性事件應對知識,各類身體受傷救護及危險救助常識。而新型安全教育則要引導學生從四方面加強辨別能力與防范意識:一是非法傳銷人員利用大學生希望經(jīng)濟自主的迫切愿望,采用各種隱蔽的手段欺詐大學生加入傳銷團體等;二是邪教組織利用大學生防范心理薄弱、思想辨析力不強的弱點,采用各種欺騙言論誘騙大學生加入邪教組織;三是黃賭毒危害時刻潛伏于校園周邊,打著游戲廳、歌舞廳的旗號誘使大學生陷入犯罪陷阱;四是隨著網(wǎng)絡的快速發(fā)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網(wǎng)絡散布謠言,實施欺詐,使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嚴重的影響。
(3)心理健康安全免疫防范教育。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未穩(wěn)定成熟,很容易被外界言論思想所左右,做出非理性行為。目前仍有許多大學生對于心理健康存在誤解,對于自己的心理問題不敢求助他人,以至于發(fā)展出極端行為傷人傷己。因此,為了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應注意大學生健康人格、情緒調節(jié)、抗挫折能力等的培養(yǎng)。
2.安全教育途徑
(1)傳統(tǒng)課堂傳授。此種方法適用于普及型教育,可對全體大學生進行大規(guī)模的全面覆蓋性安全教育。目前,國內(nèi)大多數(shù)高校都開設了大量公共基礎課,如“法律基礎”、“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課”等,而在今后的課程設置中應考慮開設社會實用安全防范等課程,以進一步完善安全教育課程體系。
(2)舉辦安全知識講座。安全知識講座雖然沒有課程傳授的安全知識廣泛,但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針對性,例如針對面臨就業(yè)的大四學生,可開設安全教育的知識講座,側重講人身安全、傳銷、辨識網(wǎng)絡信息、辨識工作信息等方面內(nèi)容。此外,還可邀請各方面專家,針對校園安全或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等舉辦講座。
(3)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此種方式涵蓋面及知識深度不如課堂傳授和舉辦講座,但它靈活多變、內(nèi)容豐富,容易吸引大學生的關注與參與,能讓大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內(nèi)理解接受安全知識。高校應努力建設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來引導大學生,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來感召大學生的心靈,教育廣大大學生。
(4)設立各類校內(nèi)安全幫扶機構。此種方式主要針對學生個體,當學生個體遇到身體傷害時,可迅速前往校醫(yī)院求助;遇到人身財產(chǎn)危害時,應及時聯(lián)系校內(nèi)安保人員;遇到心理問題及傷害時,可前往校內(nèi)心理咨詢室尋求專業(yè)心理咨詢師的幫助。綜上所述,在基于預植入型免疫防范機理的大學生安全教育理論體系內(nèi),授課教師首先要提前知會學生各類安全問題,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其次,做到教育內(nèi)容盡量全面,時新時進;再次,綜合各種教育方式的優(yōu)點與缺點,互相補充,全面推進,將學校和個人均納入體系關注范圍之內(nèi),建成系統(tǒng)化、科學化、全面化的安全教育體系,為大學生的安全成長做出努力。
三、實踐初探
理論構建初步完成后,筆者為了解理論內(nèi)容的有效程度以及可操作性,進行了小范圍的探索性實驗測試。抽取蘭州交通大學經(jīng)管學院和土木學院2011級全體學生657人作為安全教育樣本,采用課堂教育、主題講座、校園活動、個體咨詢等交叉結合的安全教育方式,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試點安全教育。教育內(nèi)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抗挫折教育,傳統(tǒng)安全常識,社會新型不良現(xiàn)象、思想觀念、惡性組織、犯罪事件等的宣傳講解,以及案例剖析等。在安全教育開始前,采取問卷方式調查大學生的基本情況,研究問卷包括:“大學生安全常識測試”、“大學生風險認知狀況調查”、“SCL-90心理健康測驗”、“大學生應激能力問卷”、“應對方式問卷”等。教育結束后,仍采取問卷法調查兩個學院學生的安全常識掌握狀況、危機處理能力、心理健康狀況等,研究問卷同教育開始前。結果如下:(1)在進入大學校園的第一年時,僅有32.6%的大學生具備基本意義的安全常識,有近30%的學生安全常識問卷的得分低于40分,整體安全意識水平偏低;接受安全教育后,大學生的安全常識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平均得分為78分。(2)在風險認知狀況方面,大學生對于諸如消防問題、傳銷問題、邪教、黃、毒、賭博、網(wǎng)絡欺詐等安全問題認知低于中等水平;參加心理培訓及講座后,這些方面的風險認知水平有較大的提高,能夠意識到事件危險性并遠離風險源。(3)在心理健康測驗方面,前后變化程度較小,90%以上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達到正常及以上,原因可能是他們剛從高中畢業(yè),未接觸過多挫折及社會陰暗面,心態(tài)普遍比較積極健康。(4)在應對方式方面,57.8%的大學生不能夠理性處理問題,多采取消極方式應對生活不良事件,不能主動利用社會支持來減緩心理及現(xiàn)實壓力;在接受心理幫扶及教育后,人數(shù)比例降低至23.3%。(5)在應激能力方面,有將近37%的學生平時未接觸過應激情境,對于各類災害不具備處理能力,很容易從眾及恐慌;在接受安全教育之后,大部分學生能夠了解如何應對災害,易恐慌人數(shù)比例降至6.8%。由此可見,預植入型免疫防范安全教育理論在實踐中能夠有效運行,大大提高大學生的安全意識、應對水平及心理抗挫折能力。
四、結論與建議
1.結論
基于預植入型免疫防范機理的大學生安全教育理論之要義,是幫助學生提前了解各類安全問題,并通過多種途徑的教育方法,幫助學生在思想上形成一道能抵御各類不安全信息和事件的“防火墻”,提高學生的甄別、防范意識,增強學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和對應急事件的處理能力,盡量減少和杜絕人身、財產(chǎn)安全問題。此外,本研究經(jīng)過小范圍實驗測試,證實該理論是可行的,并且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2.建議
(1)提高對安全教育的重視程度。目前,大學生安全教育還處于宣傳教育階段,遠未達到有計劃、有目標、規(guī)范化的教育層次,還不能完全適應高校安全形勢的要求。為此,高校要對當前安全教育工作重新審視,尋找差距,切實把學生安全教育工作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2)安全教育要突出重點。一是抓重點人的安全教育,如對經(jīng)常違反校紀校規(guī)的學生,要進行重點教育。二是抓重點場所的安全教育,如對防火、防爆有一定要求的實驗室,要教育學生嚴格遵守實驗操作規(guī)程,防止意外事故發(fā)生。
(3)安全教育與安全管理相結合。在高校大學生安全這個問題上,教育與管理的關系是:高校安全=制度管理+安全教育。如果片面強調安全教育,而不重視管理的作用,則會犯“教育萬能論”的錯誤。
(4)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學習和實踐的統(tǒng)一能夠讓大學生真真切切地去體會社會現(xiàn)實,同時又能充分發(fā)揮發(fā)大學生安全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可以有效增強大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在大學生中開展公共安全教育工作,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積極的時代意義。如何真正使安全教育成為學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為學校培養(yǎng)新世紀合格人才發(fā)揮更大的作用,還有待我們作進一步探索。
本文作者:馬軍黨 單位:蘭州交通大學黨委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