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香港電影論文
武俠電影的發展開始于1949年最先拍攝的《黃飛鴻傳》,以這部影片為開端,迅速開始了黃飛鴻武俠電影系列的拍攝,到了六七十年代,在張徹、楚原、李小龍等人的推動下,香港武俠電影迎來了空前的繁榮。至90年代,以徐克為首的武俠片導演,又帶來了一次新的發展高潮,這些影片弘揚傳統的武術文化,宣揚武術的文化情懷,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可,成為香港最具有代表性的影片類型之一,多位武打演員也因為武俠電影的參演,成為國際巨星,使得香港武俠電影在世界上也有了廣泛的聲譽。
(一)對民族民間歌曲的運用
在2005年香港評選的十部最賣座的影片中,周星馳的作品占到了四部。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他是一個喜劇天才,那些匠心獨運的橋段設計和無厘頭的臺詞風格,都讓他成為當之無愧的喜劇之王。他的一些作品中,就經常使用民族民間歌曲。例如喜劇電影《審死官》中,伴隨著情節的發展,鏡頭來到了山西省境內,畫面中就出現了劇中人物用竹笛演奏出來的山西民歌《交城山》的旋律,用一種藝術的方式,交代出了人物的身份和背景,推動了影片故事情節的發展。同樣是周星馳的經典影片《唐伯虎點秋香》中,有一首著名的插曲《雞翅膀歌》,這首插曲的原型,是遼寧海城地區的一首民間小調,叫做《媽媽好糊涂》,這首民歌的曲調歡快,音樂語言簡潔樸素,被應用到影片之后,進行了適當的改編,將全曲劃分為六個樂句,前四個樂句,采用了頂針的創作手法,最后兩句作為前面兩句的補充,所以整個旋律呈現出一種互相疊加交錯的感覺。影片中,寧王的使者、唐老太太和唐伯虎三人一起唱起這首歌,配以著名的無厘頭風格的歌詞,加上三個人夸張的肢體動作,實在令人忍俊不禁。當故事發展到祝枝山來向唐伯虎求畫的時候,又出現了這首民歌的變奏版本,原來旋律中的附點節奏,被改為了八分音符,同時加入切分,并用低沉的打擊樂器作為陪襯,在音樂的伴奏下,唐伯虎開始用祝枝山的身體作畫,一系列夸張的、應接不暇的鏡頭過后,一幅作品也就創作完成了,突出表現了唐伯虎作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才華橫溢。
(二)對民族民間器樂的運用
作為香港最著名的武俠片導演,徐克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的多部影片都成為香港武俠片歷史中的經典,尤為可貴的是,他十分注重電影音樂的使用,和黃?、顧嘉輝、胡偉立等香港著名電影配樂家都有著良好的合作關系,他們聯手,創作出了多首著名的電影音樂。特別是《黃飛鴻》和《笑傲江湖》兩部影片中,對民族民間器樂的運用可謂是信手拈來,左右逢源。例如《黃飛鴻》電影系列,中國傳統的舞獅文化,在這一個系列電影中得到了充分的表達,而舞獅子中,最重要的伴奏樂器就是鼓了,大大小小的鼓,奏出或高或低的聲響,和獅子的一上一下,一進一退,巧妙結合在一起,既可以稱之為單純的節奏性樂器,也可以稱之為復雜的塑造性樂曲,將獅子和其所代表的武俠精神,刻畫得活靈活現。又如《男兒當自強》,是黃飛鴻電影系列中最為著名的一首配樂,這首歌曲原本就是一首琵琶曲,出自《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真傳》,后被命名為《將軍令》,著名的電影音樂人黃?對其進行了改編,利用琵琶原來的曲調進行填詞,創作出了那首為人所熟知的《男兒當自強》,也就是說,黃?將原有的琵琶旋律做了兩種處理,一種是截取一段旋律進行填詞,變為歌曲;另一種是利用原有的旋律,作為歌曲的伴奏。影片中,琵琶伴奏旋律一響起,就意味著黃飛鴻即將登場,伴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琵琶旋律時而高亢,時而婉轉,時而悠揚,時而低沉,充分展現出了黃飛鴻作為一代武俠宗師的意氣勃發和俠骨柔情。《笑傲江湖》的主題曲《滄海一聲笑》,也是廣為流傳,影片中日月神教的曲洋和衡山派的劉正風,還有一心要遠離江湖是非的令狐沖,一起在一葉扁舟上唱起了這首歌。古琴的音色清幽、典雅和澄澈,同時本身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所以也適合運用在古裝題材的影片中。在古琴的伴奏下,強勁有力的豪唱、俠義豪情的歌詞,都讓人感到暢快淋漓,江湖上的是非紛爭,恩恩怨怨,似乎都被這琴聲和歌聲,拋到了九霄云外。此外還有對于民族管弦樂作品的運用,周星馳的《功夫》中,就運用了由馬圣龍和顧冠仁創作的《東海漁歌》,這首作品是以江浙一帶的民間音樂為主要素材,表現東海邊漁民勞作生活的一部作品。用到了二胡、嗩吶、竹笛等多種樂器。在影片中最先出現,是寨內全景的展現,這里雖然擁擠破敗,但是人們的生活還是較為平靜的,竹笛奏出的是散板的旋律,悠揚婉轉,而隨著三位隱藏高手的出現,又響起了琵琶的聲音,氣氛也漸漸緊張起來,為影片渲染出了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
(三)對戲曲音樂的運用
在香港電影中,戲曲音樂已經逐步發展成為一種特色的歌舞表演形式。一方面,在影片中融入一定的戲曲音樂元素,能夠獲得觀眾的共鳴;另一方面,很多導演也將此看作是民族文化傳承的責任之所在。在《鹿鼎記》中,康熙皇帝和韋小寶在書房切磋武藝的時候,就選用了京劇的伴奏,京劇是最為著名戲曲類型,其伴奏音樂素材十分豐富,這段音樂取自于京劇著名的曲牌《夜深沉》,以四句唱腔為基礎,利用民間音樂創作中所常用的增減、加花、反復等手法改編而成,并用京胡作為主要的伴奏樂器,曲調高亢嘹亮,鋼勁有力。影片中的康熙和韋小寶,本來都是習武的初學者,配樂者卻選用了一首如此大氣、剛勁的京劇曲牌,是想表達出一種詼諧和調侃的效果,不失為喜劇電影一種創新的表達手法。為人熟知的古裝電影《東成西就》中,在段王爺表演的歌舞中,就采用了黃梅戲中旋律,出自《天仙配》中的《漁家住在水中央》,喜劇片《天下無雙》中,選取了黃梅戲《江山美人》中《扮皇帝》的旋律素材,兩首插曲《喜相逢》和《醉一場》,都是以此旋律為素材改編而來。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是廣東省境內名氣最大、流傳范圍最廣的一個劇種,因為廣東和香港地理位置十分近,所以粵劇作為電影音樂,被廣泛運用于電影音樂中,20世紀五六十年代,還有過專門的粵劇電影,可見這種影響之深遠。《東成西就》中,段王爺就和黃藥師一起演唱了一段根據粵劇改編的《做對相思燕》,《花田喜事》中,運用了著名粵劇《三笑姻緣》中《求神》的片段,和影片本身的故事情節發展巧妙地聯系在一起,同時還渲染了影片的氣氛。在《武狀元蘇乞兒》中,主人公蘇燦在被抄家的時候,唱起了:“鴛鴦扣,易結不易解,苦相思能不能賣……”這就是一段粵劇,來自原20世紀50年代紅線女主唱的《搖紅燭化佛前燈》,而在《唐伯虎點秋香》中,當受到愛人折磨的時候,唐伯虎又唱起了:“我個心又悲個心又痛……”出自粵劇名曲《胡不歸之慰妻》,或者是采用粵劇作為伴奏,或者是由片中的人物直接唱出,各種使用都大大豐富了影片本身。
(四)對曲藝音樂的運用
香港喜劇和武俠電影中,有很多影片都用到了曲藝音樂,特別是喜劇電影中,因為曲藝音樂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幽默元素,而且表現性因素強烈,成為喜劇影片的一個亮點之所在。在《唐伯虎點秋香》中,就運用了一種古老的民族民間藝術———說唱的形式。唐伯虎就曾經化妝成一個乞丐,用筷子和碗作為伴奏,即興唱出了一段快板,這段快板雖然沒有嚴格按照其形式特征進行創作,但是基本上還是屬于快板范圍之內的。評書,是一種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源自清代,一個說書者,一張桌子,一塊醒木,一把折扇,就構成了評書的全部家當,在《鹿鼎記》中,韋小寶就酷愛聽評書,因此劇中特意安排了這樣一個場景,韋小寶坐在麗春院的板凳上,興致勃勃地給大家說書。雙簧也是流傳于清朝時期的一種曲藝藝術,由兩個人進行表演,一個人在前,另一個藏在這個人的身后,前面的人進行各種動作的表演,后面的人進行說或唱。在影片《東成西就》中,黃藥師站在自己的師父背后,向三公主玩起了雙簧,自己的師父在前面說,自己則在師父身后手舞足蹈,原本較為嚴肅的氛圍,因為這段雙簧的加入,一下子變得輕松了許多。
綜上所述,香港喜劇和武俠電影是獨具一格的,也是香港電影的代表,更是中國電影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民間音樂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我們很欣慰地看到了兩者有機融合,雖然香港電影受到本身文化背景的影響,有著較為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但是民族民間音樂在電影中,卻始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種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內地民間文化和香港特殊文化的融合,為香港電影藝術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應該為我們所重視和研究。新時期下,這個優良的傳統還應該充分保持和發揚下去,并要在此基礎上,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創新,尋求新的結合和表達方式,最終使香港電影形成一種以民族民間音樂為中心、多種風格并存的電影配樂模式。
本文作者:付虹莉 單位: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