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藝術語言論文
一、關于油畫藝術語言
油畫語言隸屬于藝術語言的范疇,具有藝術語言的共性。藝術語言的構成要素是相同的,即形象性藝術語言都是由形、色、質三個基本要素構成,只不過由于采用的材料工具和手法的不同,油畫與其它畫種之間就呈現出形式語言表現上的差異。正如“語音、詞匯、句法”是世界上所有民族自然語言三個共同的基本要素一樣“,形、色、質”也是形象性藝術語言共同的語言要素。然因油畫語言藝術中突出的造型描寫、豐富的色彩組合,復雜的質感變化等,使得油畫藝術這一具有獨特視覺張力和審美情趣的畫種在藝術語言的表現上而有別于其它藝術形式。油畫語言系統又分為造型(形體)語言、色彩語言和質感語言三個子系統,其中造型語言(要素)包括點、線、面等元素,色彩語言(要素)包括色相、明度、純度等元素,質感語言(要素)包括肌理、色層和筆觸等元素。這些最基本元素及其組合運用法則構成了油畫的語言系統。油畫語言屬于知識系統,突出“共性”特點,即油畫語言的構成要素、元素及其使用法則是油畫這一畫種本身的特征所決定了的。而每一次油畫語言的具體運用可稱為油畫的“言語”。油畫言語屬于技能系統,突出“個性”特點?;蛘哒f,語言的個性化使用構成言語,言語來源于語言,又不斷豐富語言系統,使語言分化出不同的流派和體系。每個人使用語言的個性風格都是不一樣的,正如每個人的簽名一樣各具特色。象畢加索的變形、塞尚的結構、高更的原始、梵高的線、莫奈的光等等都是具有鮮明個性的言語表現形式,也是藝術家個人語言風格的高度體現。油畫藝術的功用和效果是油畫語言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因油畫語言元素的組合千變萬化,油畫藝術言語的表現也就難以勝數。也正是這種油畫語言個性的復雜變化,才使得油畫藝術具有了無窮的魅力。象油畫創作中的構圖、樣式、風格等屬于“個性”的范疇,故不能把它們也歸屬于油畫語言的構成要素。根據以上闡述,我們似乎可以這樣對油畫語言進行界定,即:油畫語言是由造型(形體)、色彩、質感構成的體系,是為塑造某種油畫藝術形象表達藝術家某種內心思維情感和意圖的工具。
二、關于油畫藝術語感
語言學中有“語感”的概念,音樂藝術中有“樂感”的概念,然而在中國知網(cnki.net)和百度(Baidu.com)的搜索中,卻始終找不到繪畫藝術中的“畫感”和“油畫藝術語感”的詞目及其概念。雖然作為繪畫藝術中的一種類型,油畫藝術中有“形感”、“色感”和“質感”的概念,但油畫藝術的功用和效果是通過形感、色感和質感的有機結合與整體協調來體現的。在油畫作品中,形感、色感和質感這三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缺少了哪一個都難以形成對油畫藝術作品的整體感受。正如由旋律感、和聲感、節奏感共同組成了人們對音樂的整體感受即是“樂感”一樣,油畫藝術效果的傳達也同樣取決于人們對形感、色感和質感的整體感受。油畫界一方面在強調這種“整體感受”的重要意義,而另一方面又還沒有為這種“整體感受”給出一個恰當的稱謂。雖然用“畫感”來稱謂這種“整體感受”似乎更直接了當一些,但為了與“油畫藝術語言”相對應,我們還是建議將這種“整體感受”稱作“油畫藝術語感”。就形象藝術而言,無論是具象、意象還是抽象,總離不開形體的描繪、色彩的渲染和質感的襯托。換句話說,造型(形體)語言表達的是“What”,即它要解決“是什么”的問題;色彩語言和質感語言表達的是“How”,即二者要解決“怎么樣”的問題;而造型語言、色彩語言和質感語言的整合協調則表達的是“Why”,即要解決“為什么”的問題。在心理學上,人們認知事物都是從“What”、“How”和“Why”這三個最基本的命題開始的。
油畫學習者對油畫語言的認知和油畫語感模式的建構也同樣是從這三個命題開始的。然后再用已建構好的感知模式來加工當前的刺激物,這就是現代心理學中所謂的“模式的建構與識別”。只不過油畫語感模式的建構是根據油畫本身的特質,在手、眼、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油畫藝術是一門操縱油畫語言傳達美感和作者精神內涵的繪畫藝術。在油畫語言的學習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形感、色感、質感及其三者的整體感受,是畫者駕馭油畫語言必備的基本能力,也是一個合格的油畫專業人才必備的基本素質。油畫語感的形成是藝術家技能嫻熟的標志。油畫語感(languageintuition)這一對于油畫語言形式及其所包含的內在信息的頓悟,是一種與直覺密切相關的特殊心理現象,是藝術家在油畫學習過程中,通過反復的感知操練中建構起的關于形感、色感和質感以及由這三者有機整合協調而形成的一系列感知模式(pattern)的總和。油畫語感是一種從低級感覺(sense)到高級直覺(intuition)的技能形式過程,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感知升華過程。在生理上,人的感覺(sense)是一種低級的本能,如視覺、聽覺、觸覺、動覺、味覺、嗅覺等等,人們通過感覺來感知外界的事物。學習從感知開始,最后又回到感知。比如我們說話的語感、音樂家的樂感、運動員的動感等等,都是由初級的本能感覺發展而成的高級直覺智慧形態。這些所謂的高級直覺智慧形態仍然還是一種原始性的本能,是一種由“本能”上升到“技能”且以本能為表現形態的技能。我們欣賞一幅畫,最初的印象來自感覺—“原始本能”,最高的境界還是一種感覺—“直覺技能”。對油畫藝術語言的學習感知也同樣如此,最初來自感覺,最高的境界也是一種感覺(油畫語感),雖然二者也都稱為“感覺”,但性質已經改變。初級感覺定性為認識性的感知反射建構,高級感覺(語感)則定性為共振性的直覺敏銳反應。簡言之,語感的形成過程實際上就是由“感知反射”向“直覺反應”過渡,只不過這種過渡是一個相對漫長的建構與熟練的過程。因此,從本質上講語感應歸屬于直覺(intuition)和直覺思維,它來自于感知的各種體驗及其積累。
油畫藝術語感是畫家個體形感、色感、質感等操作技能綜合起來的一種復雜的多合體。當然,不同個體在獲得油畫藝術語感技能和能力方面是極不均衡的,有些形體感強,有些色彩感強,有些質感強,有些各方面都強,有些各方面都弱等等。這是因為油畫藝術語感的形成融浸了個體關于繪畫藝術的先天稟賦、知識體系、情感理念和學習實踐等多方面的因素。也正因為如此,藝術語感就不再是僅僅停留在感覺層面上的初級原始的本能性反射,而升華為專業直覺與直覺思維層面上的高級共振性反應。所以說,從不熟練到熟練、從本能的反射到共振的反應、從低級的感覺到高級的直覺,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感知升華過程。如果油畫學習者不用心操練繪畫的基本技能,卻試圖坐等油畫藝術語感的自然到來那無異于守株待兔。因此,對于一個油畫學習者有必要樹立藝術語感直覺思維的意識,在操練中體會,在體會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由“感”到“悟”到“思”再“知”,逐漸增強學習者形感、色感、質感以及三者有機整合等方面的敏銳感的領悟力,力求縮短從初級感覺到語感直覺技能形成的漫長過程,為油畫創作打下扎實的技術基礎。
三、油畫語感與創意直覺
油畫語感作為一種專業藝術直覺來自于技能的操練和經驗的積累,是油畫技術嫻熟的高度體現,也是油畫創作的前提,而創意或稱巧思是油畫創作的核心和靈魂,二者的有機結合才能創作出優秀的油畫藝術作品。正如孫慧霞(2007)所言“:藝術作品就是在直覺感受的基礎上對自然物象的轉化與重構。”顯然,油畫創作需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個是技術層面上的,即需要具有產生專業直覺感受(油畫語感)的能力;另一個就是創造性思維層面上的,即具有對自然物象進行轉化與重構的創意直覺思維的能力。我們知道,有創意而無技術那是空想,有技術無創意只能算是畫匠而成不了藝術家。對于一個合格的油畫藝術工作者而言,需要練就一雙操控技術的妙手和產生創意思維的大腦,二者相輔相成,如錢幣的兩面缺一不可。創意以技術為根基,技術因創意而生輝,離開了技術這個根基創意將不復存在。所以,油畫學習者首先需要打下深厚的技術功底,但是技術的操練要遵守油畫的傳統,不能丟掉油畫語言的傳統屬性,這是對待油畫學習所應有的態度。尼采說:“一個藝術家要精通一門技術。”同樣,作為油畫藝術工作者要精通油畫的傳統技術,離開了油畫這一畫種的基本特征也就失去了油畫本身的韻味。如果一個油畫學習者連傳統的油畫語言都掌握不好,就大談油畫語言的創新變革,那無異于一個小孩還沒有學會走路就想學跑一樣會摔跟頭。張祖英(2010)指出“:對油畫藝術的探索應該牢牢記?。阂3趾桶盐沼彤嫷乃囆g特質,即它的空間、體積和色彩的意蘊……因為失去了畫種的特質和其美學特征,抹殺了藝術門類的個性,就沒有藝術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就會失去這門藝術存在的理由。”靳尚誼(2007)同樣認為“:西方的造型由體積和空間構成,所以真正把握光、色彩和造型空間的布置是關鍵,”西方油畫的“造型原理、色彩原理基本上都是延續的,變的就是風格。”因此,我們需要牢記的是油畫藝術是在用“油畫語言”訴說著作者內心的情感和意圖,或喃喃細語,或激情傾訴,其中無不包含著美感的傳達、精神的訴求以及文化的力量。通過學習并且掌握造型語言中點的大小變化、線的粗細變化、面的層次變化,準確塑造出不同藝術形象的空間感和體積感的基本方法;學習并且掌握色彩語言中色相、明度、純度的不同組合變化,渲染出藝術形象美感神韻的表現手法;學習并且掌握質感語言中筆觸的粗細變化、色層的相間變化、肌理的疏密變化,烘托出藝術形象的豐富性、力量感和節奏感的手法技巧;學習并且掌握造型、色彩、質感三種油畫語言的組合變化、整體協調、適宜與不宜等等。所有這些油畫的基本技能都是學習者需要認真錘煉、仔細揣摩以達到自如駕馭它們的基本目的。油畫技能的熟練之日就是油畫語感直覺的形成之時。當然,繼承傳統并不意味著墨守成規,所謂“遵其法而不拘泥于方”,即在不丟掉油畫的特質本色的前提下通過不斷創新來促進油畫技術的發展,或者說通過油畫言語的個性化創新實踐來豐富油畫的語言系統,這也許就是對待繼承與創新所應有的態度。
技術為創作服務,創作是學習操練技術的最終目的。創作重在一個“創”字,沒有創意不成藝術。創意思維的形成是油畫創作的基本先決條件。通俗地講“:創作=技術+創意”。形成創意的途徑有千萬條,但最重要的一條還是直覺思維的聯想遷移。記得蘇高禮在談他創作巨幅油畫《太行山上》的經過時介紹,當時接受抗日題材《太行山上》的油畫創作任務時,苦思冥想不知該如何構思好,一次他到太行山去采風寫生,站在重巒疊嶂的太行山前,那氣勢雄偉似神斧劈就般的崖壁使他眼前一亮,一幅謳歌中國人民抗擊日寇如銅墻鐵壁般的英雄畫卷浮現在他的眼前,把人物造型融入山崖石壁的剛毅感創意就這樣定格下來。再如,1959年張大千突發眼疾幾近失明,這對于處于事業巔峰的他來說幾乎是一個致命的打擊。一次他在巴德園里小憩,突然風馳電徹暴雨傾盆而下,他眼前一片蒙朧,這時他突然來了靈感,憑著藝術直覺他由傾盆而瀉的大雨這一自然“畫筆”聯想到了手中的畫筆,創造性地采用大潑墨和大潑彩的技法創作出了《山園驟雨圖》,因其畫法雄奇瑰麗,使他又重新站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梢?,直覺是點燃創作靈感的火種。直覺憑借的是感受、知識和經驗,以及善于聯想、樂于聯想的大腦。愛因斯坦說過“:真正可貴的因素是直覺”,同時他又說:“我相信直覺”。任何創造性行為都離不開直覺活動。所以,油畫藝術家要練就一雙用藝術的語言要素直覺來破解自然和社會形象的慧眼,從自然和社會的物象中獲得真切的感悟,為油畫創作服務。亦即,藝術家要學會把油畫藝術語感的直覺,聯想遷移轉化為創意直覺的能力。蘇高禮和張大千的例子為我們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啟示。藝術的形式各一,但各種不同藝術形式的語言要素是相同而又相通的,即都是由形、色、質構成。藝術發展到今天,各藝術門類不同藝術語言間的相互借鑒和相互融合已成為一種趨勢。除了從自然和社會的物象中獲得藝術直覺感受并聯想遷移轉化為油畫創意的直覺外,從其它藝術形式如中國畫、壁畫、版畫、年畫、巖畫、雕塑、剪紙等一切造型藝術中吸取豐富的養料,也不失為獲取創意直覺的又一條有效途徑。象凡•高吸收了日本浮世繪畫、高更吸取了黑人雕塑和民間版畫、董希文借鑒敦煌壁畫和中國年畫、羅工柳融入中國山水畫的意象語言、吳冠中以水墨語言賦予油畫全新的視覺意象等等。大師們在豐富油畫語言方面的成功探索,同樣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典范。顯然,對于油畫學習者而言,創意無處不在,關鍵要善于從“感”到“想”。也只有善“感”樂“想”,才能有“感”而發,由“感”到“創”。這才是油畫藝術語感對于創意直覺的真正價值體現。
油畫創作離不開技術(語感形成)的支撐,但技術并不等于藝術,有創意的技術才能上升為藝術。培養油畫藝術語感并能夠將藝術語感直覺轉化為創意直覺,這也許就是我們提倡的建構油畫藝術語感的意義之所在。恰如趙文華(2003)所說“,技術與藝術應該是統一的,也能夠是統一的……這個技術不過關,藝術便無從體現,理想中的教學是用技術的積累構造未來的藝術,用藝術的苛求成熟手中的技術。”
本文作者:孟思特 單位: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