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修復論文
一、伊犁河谷西部沙漠生態治理與民生改善互動的理論依據
(一)科技哲學關于技術與社會生活的理論原理。科技哲學關于技術與社會生活的理論原理認為:“技術的社會價值還突出地表現于它對改變人們的社會關系所起的作用上,這不僅是指可以引起階級關系的改變,而且是指導致諸多社會關系的廣泛變化。”對于伊犁河谷西部沙漠區域各族人民的民生問題解決的好,民族問題、城鄉問題、工農問題、社會差別問題中的社會矛盾就會緩解,易于解決。特別是這一沙漠區域及周邊既有少數民族的農牧民,也有兵團農墾團場職工生產生活,民生問題解決的不好,不僅會引起民族矛盾、兵地矛盾、城鄉矛盾等問題,還會影響社會政治穩定,給民族分裂主義“三股勢力”制造謠言、煽動群眾留下口實。解決沙漠區域這些社會問題的一個根本落腳點,是以生態綜合治理技術解決沙漠修復、改造、重建的問題,使沙漠區域能夠逐漸變為可以開展農牧業生產的有用良田。這樣看來,社會生活問題通過技術問題來解決,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因此它們兩者之間互為目標、互為動力。
(二)科技哲學關于技術與經濟的理論原理。科技哲學關于技術與經濟的理論原理認為:“技術在各個方面的社會價值,核心是它能帶來經濟上的效益,經濟價值是多種價值的基礎。”從表面上看,伊犁河谷西部沙漠生態治理是個技術問題,但同時它也是一個經濟問題,沙漠治理的最終效果要反映在沙漠的無用性變化為改造后的沙地的有用性,它將通過農牧業生產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服務于人類。沙漠區域老百姓的生態問題對于執政黨和政府來說是一個政治問題,但它說到底又是一個經濟問題,反映出能否通過沙漠變廢為寶解決區域內農牧民的生存、生產和生活質量提高的問題,都要通過經濟效益來解決。因此,在這里經濟問題就成為技術問題與民生問題的橋梁,它們之間是互為目標、互為動力的。因此,伊犁河谷西部沙漠生態治理與民生改善互動中生動體現著“實踐中所融入的所有的異質性的文化因素(自然的、人文的、政治的、經濟的等)都在實踐的開放性過程中歷史性地注入科學實踐的過程,并成為科學文化的內在組成。”
二、伊犁河谷西部沙漠生態修復治理與綠色農業開發的戰略原則
(一)沙漠生態治理以民生為本的原則。生態建設的最終目標是改善民生,對于沙漠生態修復治理一定要堅持以民生為本的原則和方針。在沙漠生態修復治理中,無論是環境保護還是生態產業開發,都要把提高沙漠區域農牧民增收水平和生活質量擺在首位,提高農牧民參與沙漠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沙漠治理有一種內動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效果。
(二)沙漠生態治理與產業開發相結合原則。1984年8月20日,錢學森在《創建農業型的知識密集產業——農業、林業、草業、海業和沙業》提出:在“不毛之地”的戈壁沙漠上搞農業生產,充分利用戈壁灘上的日照和溫差等有利條件,推廣使用節水技術,搞知識密集型的現代化農業。“沙產業就是在不毛之地搞農業生產,而且是大農業生產。這可以說是一項尖端技術。”“實現沙產業必須是利用全部現代科學技術。”目前伊犁河谷西部沙漠治理中開發沙產業要努力解決以下問題:一是經濟回報率低的問題。二是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三是大力培育防沙治沙龍頭企業。四是加大科技支撐力度。提高科技含量,達到“多采光、少用水、高效益”的建設效果,進而提高其產業效益。
(三)沙漠生態治理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原則。在沙漠治理中如果只講生態效益,當地政府和農牧民缺乏一定的積極性,只有將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作為一體化目標,在沙漠生態治理中既重視沙產業的生產經營,又重視治理過程中宜農土地種植適應性農作物,產生相應的經濟效益的情況下,當地政府和農牧民在利益驅動下才有沙漠生態治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必須堅持沙漠生態治理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原則才能有好的生態修復和治理效果。
(四)沙漠生態治理的漸進性與連續性相結合原則。沙漠生態修復治理的漸進性是指對于沙漠進行生態修復和治理不是突變而是漸變的過程,它具有漸進性需要從量變到質變較長周期。沙漠生態修復治理的連續性是指人類對沙漠的修復治理不能在后代人缺席情況下,僅按當代人主觀臆斷,而不顧后代人生態修復方式的連接性,導致后代人在沙漠生態修復中發生障礙性困難,因此它具有連續性。伊犁河谷西部沙漠生態修復和綜合治理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生態建設工程,沒有百年持之以恒的生態修復和綜合治理是難以徹底改良沙漠、大見效益變廢為寶。霍城縣和兵團農四師六十三團、六十四團對沙漠生態修復治理工程已歷經50多年,但由于霍城縣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的換屆和六十三團、六十四團主要領導的更替,無論是地方還是兵團單位在沙漠生態修復和綜合治理工作中都存在政策和工作缺乏連續性的問題。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實行沙漠生態治理的漸進性與連續性相結合原則。
本文作者:張燕、王友文 單位:伊犁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