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自我教育論文
一、自我教育是品行教育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的必然結果
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也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梢?,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教育的終極目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養成自我教育能力,就可以自動自發,就可以具備自省自查自律、具備自我成長的能力。這樣的教育才是具有豐富的知識又有健全的人格,是知行統一的螺旋式上升,具有人格健康發展的內動力。品行教育過程必須讓學生學會自我教育。
二、自我教育是品行教育的內動力
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能力是促進其思想品德發展的關鍵,學習有三個境界:第一境界“要我學”;第二境界“我要學”;第三境界“要學我”。這里“要我學”是學校、老師、家長實施品行教育要我學,學生會有壓力。品行教育一定階段,學生會有“我要學”的動機,要主動學習,產生學習主動性。通過自我教育的培養才會達到“要學我”的境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中出現的許多品行不端問題和現象都與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太低有關。分清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與學校道德環境品行教育的關系,分析品行教育工作的盲點和誤區,對癥下藥,找到解決問題的措施和方法,對于品行教育來說至關重要。教育實際是由自我教育和他人教育組成,而真正的教育是通過自我教育而實現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目的發生相應的變化,自我教育將逐漸成為教育的重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使所有學生都得到主動發展,全面發展。自我教育與他人教育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他人教育是教育的基礎,在他人教育引導、啟發基礎上才會產生自我教育的意識。自我教育是在他人教育催化、影響下萌發、成長的過程,可以說自我教育是內因,他人教育是外援。從哲學角度講,人的成長與發展,關鍵在內因。教育的作用雖然是重要的,但對受教育者來說,畢竟是一種外部影響,外部影響要真正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并轉化為他們的思想品德行為即品行,還要經過“內化”的過程,也就是思想上矛盾斗爭的過程。教育者無法代替受教育者思想矛盾斗爭,而所謂“內化”,實際就是自我教育的過程,一個學生只有當他把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變成了自我要求,并把它付諸實現的時候,教育目的在他身上才能真正實現。相反,沒有自我教育的所謂教育,就會變成一種野蠻的灌輸,甚至是一種精神的摧殘,實際是一種反教育。自我教育因素是影響學生成人的重要因素,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上產生的自己要求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即自我教育能力,激發學生高度發展的自我教育的意識和能力,才會使學生產生知識上自學、行動上自律、品德上自修、評價上自省、心態上自控、情感上自悅、生活上自理等中職學生優秀的人格品質和健康心態。“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三、自我教育在品行教育中的作用是對學生抗挫折能力的培養
中職學校學生,大多數為獨生子女,而且年齡大都在16至19歲之間,普遍存在著嬌嫩、怯懦、脆弱、依賴、任性、怕吃苦的性格,世界觀、人生觀尚未定型,未經歷過人生的風風雨雨。隨著現代信息社會的發展,學生可以通過多種媒體了解、接觸社會,受到社會中形形色色事物的影響和誘惑;父母下崗,學習期間生活缺經濟保障;畢業后希望進公司從事白領工作,卻事與愿違;品行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已刻不容緩,根據現在社會人才培養的要求,最理想的品行教育方法應該是加強學生的自我教育,提高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在自我教育過程中,學生將學會全面地考慮問題,著眼于事物之間的關系,學習深入地探求事物的本質,看到更多的因果關系,而不會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當挫折來臨時,他們會冷靜面對并思考,而不會輕易崩潰。他們會自己檢查自己,自己說服自己、自己約束自己。這時再加上老師和家長的關心指導,就更有利于走出思想的困境。相反,挫折會讓他們很好地檢討自己的不足,會更加加速健康成長。自我教育既是品德教育的必要途徑,又是教育之根本,是學生獨立生活的必備能力。離開學校但學習不能停止,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教育的至高境界。隨著自我教育能力的不斷發展,必將提高他們要求上進的積極性,解圍不如自救,這對他們的一生都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作者:時秀勤 單位:大連商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