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精神文化論文
一、以人為本學校精神文化的內涵
眾多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都認為“精神文化”本質的理解與詮釋要以人的視角為出發點,因為文化對于構建與鞏固人的精神世界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斯普蘭格曾說“教育之根和文化之根的尋求,只能通過人的靈魂的喚醒才能實現”,闡明了學校文化的價值不是體現在文化知識的授予,而是體現在其對生命的啟發與呼喚。所以脫離人的客觀存在而談論和思考學校精神文化,是沒有任何實質的意義與價值。倡導以人為本,崇尚人本精神成為時代共識和潮流。作為一種價值觀、世界觀,人本精神追求的是以人為中心、人文關懷與尊重,尊重和重視人的價值與尊嚴,道德情感與生命體會以及生存環境為基本內容。羅杰斯的教育思想理論是他“以人為中心”的非指導性心理咨詢療法中人本思想在教育領域中的直接運用。他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完整的人”與“自我實現的人”的教育目的觀,羅杰斯人本思想在教育學中體現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師生觀,以“真實問題”為主的教學內容。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附合教育的本質和規律,給當前的教育教學活動以及校本活動的開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羅杰斯倡導以人為中心,在心理治療中產生了很大的反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是基于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信任,相信學生通過后天的努力一定能激發其潛能。羅杰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點反映了民主和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對學校精神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落實“以人為本”的學校文化建設,大力進行學校建設發展,就要將教師與學生的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大投入力度,在學校各項教育教學活動中充分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
二、如何在學校精神文化建設中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
在學校精神文化建設中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有利的精神環境,此為全體教學參與者正確價值觀念形成的基礎;第二,正確的辦學理念,辦學理念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著學校辦學的成敗;第三,良好的學校形象,這是學校整體風貌的直觀體現,是以人為本的學校精神文化的重要體現。所以要在學校精神文化建設中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則需要上述三個方面的共同作用。
1.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培養人本意識
(1)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
學校全體教學參與者長期學習、生活在相同的環境內,其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潛移默化中受學校里諸如精神環境、教學理念等要素的影響。為了給學校廣大師生提供一個共同認可與追尋的精神環境,就要在學校建設中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建立“人本共同體”,這有利于權衡與綜合共同體內各種各樣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利于學校全體人員樹立共同信念,有利于學校全體人員以實現學校利益為努力的目標,有利于學校每個人的自我創新、自我超越、自我實現。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念將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大力推廣。課堂的主體將由傳統觀念中的教師變為學生,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教學的實質。
(2)培養以人為本的道德意識
所謂的道德意識就是“在人類長期的實踐與歷練過程中形成的道德理論、理智、踐行、感情等多方面的一種系統性的總稱,是個體立命處世的一種狀態和與境界”。道德意識并不依附于華麗的詞藻,并不是單純的思維方式,而是獨具超越性、主動性、整體性、情感性的道德實踐與追求活動。較高的道德意識有利于人們在面臨和處理各種利益關系以及艱難決定時,保持一份心境上的安寧以及從容不迫的處事態度。然而不同的人在對道德的把握與理解上有所不同,使得在道德意識上存在差異,當達到一定的差異程度時便有了高尚與庸俗之分。校長是學校的領導者,其個人道德意識的高低直接關系著學校建設的成敗。校長只有積極樹立“以人為本”的道德意識,才能有意識地在學校建設與管理過程中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地做到以老師和學生的利益為出發點,思其所思,想其所想,才能從實際解決當今教育中存在的諸如教師教學任務重、學生學習負擔大的問題。與此同時,教師“以人為本”的道德意識的樹立也至關重要。這不僅關系到教師在與其他同事的交流與合作能否順利進行,也關系到教師在教育與培養學生的過程中能否因材施教,不能因為面臨教學壓力而扼殺學生天分。再有,學生樹立“以人為本”的道德意識,有利于其形成團結互助、真誠待人、樂觀進取的良好行為習慣,有利于其理解生命、關愛生命、珍惜生命。讓原本并不優秀的學生也能感受到周圍親友、老師、同學的期望與幫助,使其從中學會理解與感恩。
2.樹立“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
辦學理念是辦學者對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面客觀的分析與理解的結果,是學校的靈魂所在,是如何辦學的一種思想理念、宗旨目標、價值體現以及行動標向。具體體現在學校的工作重心、教學理念、學風建設以及校園文化等方面。“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強調以學生為本。即以學生的個性與發展為辦學的根本。這就強調了在教學過程中,學校、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水平基礎、性格特點以及興趣愛好等制定教學計劃及教學目標,并采取創新的教學手段使每個學生真正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并得到很好的發展和提高。
(1)加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擺脫已往思維的束縛,學生并不只是知識的接受者,而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要求教師要從課堂的主宰者轉變為引導者,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性,加強其主觀能動性,引導和激起其強烈的求知欲,使其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并且在引導的過程中不限于固定的思路與模式,讓其思維得以充分的發揮。與此同時要求教師在授業的過程中要適當的進行分組合作,以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人際交往、團結協作能力。根據相關的調查顯示,學生刻苦學習的目的大多是因為家長及教師所給的壓力,他們的學習并不是因為自身的興趣,而只是硬性規定,再加上教育教學模式和方式的不當,使得大部分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F代教育理論要求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積極性。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在教學中至關重要,而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需要教師的積極配合,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幫助學生制定合適的學習計劃,并督促學生在計劃的時間內完成自己制定的學習目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2)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其中存在的個體差異主要表現為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性以及發展的特有性。這就要求教師認清并尊重學生的個體的差異性,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發現每個學生的固有特點,并因材施教,使其在適合的位置上得以最大限度的成長、發展。與此同時,要善于開發學生其他方面的潛能,諸如表達能力、動手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使其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就要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個人特長是我國傳統觀教育思想中的一大特點,因材施教的主張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孔子對他的學生個性特點的了如指掌,并且能夠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來進行教育和教學。對于本來膽小畏縮的學生冉有,孔子鼓勵他大膽果敢地行動,而對于本來膽大冒進的學生子路,則告誡他做事不能貿然行動。孟子也同樣強調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來進行不同的教育。在關懷性師生關系中,每一位學生都是各不相同、富有主見的獨立的個體,這就需要性教師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給予特殊的關懷與關愛。尊重差異、重視個性,這正是“因材施教”這一教育理念的宗旨??梢哉f,傳統教育思想中的這一理念,為關懷性師生關系的構建,奠定了良好的傳統文化的根基,促進學校“人文精神”的建設和發展。
(3)讓學生體驗生命
體驗是一種感受,是用生命在實踐中感知生命的真正意義,感受生命活動過程中的變化、情感、收獲,并留下深刻的映像。同時體驗更是人類啟迪生命、審視自我、煥發活力、實現并超越生命價值的必然途徑。在體驗生命中我們可以剖析自己與他人,啟迪思想、豐富情感、超然物外。個人自身的表現如何、表現能力的強弱以及對生命的體驗程度決定了生命的存在是否有意義,所以教學活動的組織不應只局限于單純的學習,還要為學生提供體驗生命的機會,讓其在學習過程中收獲成功,體會到積極的態度與堅持不懈的努力是取得成功的必經之路。
(4)建立“互動式”教學模式
教育是一種以教師和學生互動為主的傳授知識的模式,而我國目前在教育的方式上缺乏互動“,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在我國基礎教育中占著主導地位。例如《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學建議中指出:“在明確基本標準的前提下,要結合相關內容,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選擇空間和交流機會”。新課標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倡導學生進行研究性的學習,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教師和學生互動的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將不再僅僅以獲得知識為目的,而是要在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挖掘學生的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F代教育參考了教育學和心里學的相關理論,把教學看成是師生互動的交往活動,是對教育的正本清源。教育活動的實質要求就是一種互動式的、雙向的活動。但是在我國教學中,由于傳統教育觀念和師生關系的影響,我國教育的課堂上出現“一言式“的課堂,即教師只是單純地為學生講授知識,而學生只是被動的接收者,教師和學生之間根本不存在互動,這樣使得教師和學生的交流減少,得師生關系疏遠化,也沒有體現“人本教學”的觀念。在新課改的要求下,互動式教學將在我國教育教學中積極引用,這樣增加了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開闊了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課堂氣氛,也使得教師和學生的溝通得以加強。
3.塑造“以人為本”的學校形象
學校形象是公眾按照相應的標準對一所學校的整體風貌做出的概括性評價,是一所學校內在與外在的統一,是學校物質與精神的統一。學校形象作為學校的無價財富,端正良好的學校形象有利于學校獲得廣泛的認可,并取得較好的效應,這種效應帶來的不單是源源不斷的優秀生源,還有更多的學校建設財政支持。再有,良好的學校形象還能增強學校整體的凝聚力,使得全體學生以及教職員工深深的體會到良好學校形象帶給他們的自豪感。使其意識中形成“今天我以學校為榮,日后學校以我為榮“的偉大志向。在當前的環境背景下,學校的形象設計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這是學校精神文化建設的具體體現。在校風建設方面,學校領導起著帶頭表率作用,校領導要切實加強和端正工作作風,認清和正確履行自身的權利和義務,要做好服務師生、服務學校的本質工作,并且真心地關注和關心全校教職員工,努力為學校教職工提供輕松活躍的教學環境以及良好的發展空間,保證其應有的利益得到滿足,并超越其期望,才能使教師真心專注于教學工作,在培養學生的的同時促進自身的發展;與此同時,學校領導還要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環境,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中成長、發展。與此同時,教師要加強和重視與其他同事之間交流與合作,在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形成一種積極、和諧的工作氛圍。
在校園環境建設方面,應該突出學校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學??J且凰鶎W校文化、歷史、形象的代表,通過建立校園代表人物的雕像,傳遞和表達學校的文化、精神以及學校成員的精神風貌,使其成為一個風向標,引領和指導大家不斷進步、進取,不斷取得驕人的成績。如果沒有這種模范形象屹立于學校全體人員的心中,大家就會覺得學校文化蕩然無存。所以在校園環境的設計中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內涵。
綜上所述,學校應充分認識到學校文化的重要性,并且應清楚地認識到校園建設離不開全校學生及教職員工的參與,所以學校應整合各種資源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并在過程中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從而不斷提高學校的綜合水平。
本文作者:游永慧 單位:四川樂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