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體育
一、紅色體育文化資源的開發價值
(一)教育性
早在大革命時期,紅色體育活動就在安源的學生、工人、民眾中蓬勃開展,向他們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革命綱領,教育他們要有強壯的身體、堅強的意志、鐵的紀律,才能為國家、民族承擔拯救與復興的義務和責任。通過紅色體育文化教育活動,使活動參與者在體驗中回顧革命先輩的光輝歷程,開展愛我中華,繼承革命先輩的吃苦耐勞精神和犧牲奉獻精神。培育人們的紅色體育文化活動意識,傳承紅色體育文化的競技拼搏精神,塑造人們勇往直前、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在參與紅色體育文化競技比賽活動中感受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傳播革命傳統文化、凈化人們的美好心靈、構建和諧健康的人格,弘揚社會正氣,樹立人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引導青年人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敢于擔當社會責任,立足民族復興,創建美好家園。
(二)凝聚性
中國共產黨能夠帶領全國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剝削,建立新中國,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人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紅色體育文化活動是一個大家庭的盛會,它沒有民族之分、軍民之分、城鄉之分,大家共同參與、共同競技、共同拼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傳統,都可以通過紅色體育文化活動彰顯革命精神特色,打造地域紅色體育文化品牌。通過紅色體育運動會,增強了紅色文化區域之間的互動與聯系,提高了人們的紅色體育文化傳承意識,踐行了革命先輩的拼搏精神、奉獻精神,使人們在參與活動中形成人與人之間、團隊與團隊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在競爭展示中互幫互助,形成一種向心力、合眾力,從而形成一種國家、民族的凝聚力。
(三)健身性
革命戰爭時期開展的紅色體育文化活動具有軍民共建的特點,既凝聚軍心,也凝聚民心。通過紅色體育運動,提高軍民強健的體魄,滿足革命戰爭發展的需要。有了強壯的身體,才能在戰爭中戰勝敵人、保存自己,達到保家衛國的目的。早在蘇區時期毛澤東就提出了開展紅色體育“鍛煉工農階級鐵的筋骨,戰勝一切敵人”,以滿足革命戰爭的需要,增強軍民的戰斗力。開展紅色體育文化活動,在競技中娛樂身心,展現軍民的魚水之情,在體驗中獲得鍛煉的價值。開展紅色體育文化活動也是對競技體育文化發展的補充,能夠有效的促進和引導我國的全民健身活動。從青少年鍛煉抓起,以紅色體育文化精神為指導,寓教于樂,可以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鍛煉觀,讓每一個學生的身心都能健康成長。
(四)傳承性
紅色體育文化既是對革命戰爭年代體育文化的傳承,也是對革命戰爭年代英雄人物、英雄事跡精神文化的拓展與延伸。革命戰爭時期的紅色體育文化思想為新中國的體育文化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井岡山精神、遵義會議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戰爭年代的吃苦耐勞精神、犧牲奉獻精神成為我國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源泉和精神動力,展現了我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決心,促進了改革開放,國民經濟的大發展。激勵著中國運動健兒在奧運會上和世界大賽上努力拼搏、為國爭光并取得了競技賽場上輝煌的成績。紅色體育運動會的素材源于革命戰爭時期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通過紅色體育運動會這種表現形式,以繼承革命戰爭精神、弘揚紅色文化、促進全民健身、服務紅色區域經濟發展,達到融軍事、競技、娛樂、教育、傳承于一體的紅色體育傳承品牌。
(五)創新性
紅色運動會是一項具有時代特色、鮮明特點、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特色運動會。紅色運動會源于對革命戰爭年代的體育文化、英雄人物、英雄事跡、民間民俗體育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英雄人物的精神刻畫與傳承,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先進文化的具體實踐,也是對軍旅體育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紅色運動會內容豐富、寓教于樂,充分地將紅色文化的精神元素融入到體育文化運動,利用風趣靈活的賽事規則和比賽形式,生動展示了戰爭年代革命老區軍民的感人事跡和人民軍隊的頑強作風,激發人們的奮斗熱情,達到運動育人的目的。利用紅色體育文化特色,開展紅色體育文化旅游、紅色體育文化戶外運動,建設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體育文化健身品牌項目,對拓展紅色體育運動市場,具有重要的創新價值和實踐價值。
(六)和諧性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必須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才能立世界民族之林。歷史實踐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和社會建設洗禮凝煉出來的先進文化,才能激發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分子為之鼓舞、為之改造世界。通過紅色體育文化活動的參與對革命戰爭年代輝煌歷史的回顧與傳承,體驗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形成軍民同樂、城鄉共建,實現經濟與文化協同發展、體育文化與紅色文化協同發展、傳承與發展統籌兼顧、競技與娛樂協同發展、挖掘與保護協同發展,民族精神與創新精神協同發展,使整個社會形成一個團隊、一個整體、一個奮斗目標。提高了人們的參與意識、鍛煉意識,滿足了人們身心內外的和諧發展,實現了社會建設環境中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從而促進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團結和諧。
二、紅色體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
革命遺址遺跡、人文景觀是革命戰爭年代留下的寶貴財富,是不可再生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資源,在不破壞其原有價值及環境的情況下應加強有效的開發利用。通過紅色體育文化活動,引導人們開展紅色體育文化教育、戶外體育旅游、健身、舉辦紅色體育運動會、重走長征路等系列活動,培養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艱苦樸素精神,使人們在緬懷歷史、追求和諧、構建美好生活的過程中激勵人們勵志圖強。
(一)創建紅色體育文化教育參與平臺
紅色革命遺址遺跡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蘊藏著豐富的革命歷史信息,凝聚著深厚的育人內涵,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功能。目前我國已經開發的紅色教育平臺有:12個重點紅色基地區域;30條紅色精品線路;208個紅色教育基地,它們已經成為我國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要精神支柱。通過建立紅色體育文化活動示范基地,著力打造教育服務參與平臺。以遺址遺跡、英雄人物、英雄事跡、紅色體育為內涵建立紅色體育文化陳列館,在軍事體育、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學校體育、城鄉體育等方面進行多維度、多層面進行檔案資料的動態挖掘與保護,展示它們的教育性、時代性及傳承性。充分利用體育賽事的形式和規則,生動地展示戰爭年代革命老區軍民的魚水之情和感人事跡。這種別具一格的紅色體育文化活動在學校、社區、公司、企業中積極開展,利用特別節日和旅游景區將紅色體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運動健身、革命傳統教育融為一體,通過運動與參與,培育人們的紅色文化意識,傳承紅色體育文化精神,塑造人們勇往直前、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
(二)培育紅色體育文化旅游休閑熱土
紅色體育文化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時代性特點。它所形成的紅色體育文化項目不但具有很強的教育性、健身性和娛樂性,開發前景廣泛、旅游價值較高。根據不同的時間、空間和地域環境進行紅色旅游資源的整合與開發,建立以紅色體育文化旅游為主題的發展思路,突出地域紅色體育文化旅游特色,盡可能將紅色體育文化與歷史文化、民族風情、地域特色融合在一起,彰顯紅色生態運動旅游。發揮紅色體育文化旅游教育功能,在參與革命遺址遺跡、革命故事、紅色文化的旅游實踐過程中,使旅游者在感悟感知中凝聚一種拼搏精神、奮斗精神,激發參與者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充分利用每年的春節、清明節、建黨節、建軍節、國慶節等重要節日與旅游景區進行合作,組織開展一些行之有效的紅色體育文化活動項目和旅游休閑娛樂項目。如扭扁擔、爬雪山、過草地、送軍糧、自行車比賽、攀巖比賽、登山比賽、重走長征路等休閑娛樂的健身項目,豐富旅游活動內涵。讓旅游者在體驗中自覺的參與到保護革命圣地,愛護紅色文化的遺址遺跡和周邊的生態環境,達到紅色旅游實踐育人的目的。
(三)打造地域紅色體育文化運動品牌
1.打造紅色體育運動會。紅色體育運動會是指集紅色文化元素與體育文化元素為一體,具有傳承、弘揚紅色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創新性、群眾性體育賽事。它是將革命戰爭中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巧妙的融入到體育競技比賽和大眾體育娛樂活動,是一項集健康體育內涵的新賽事、新項目、新品牌,它對推動地方的產業經濟、休閑旅游、體育文化事業的快速發展,對傳承紅色文化精神,拓展體育健身市場,豐富軍民的體育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挖掘、整理、開發紅色體育運動會項目資源時,應根據不同的地域紅色文化特色和環境,組織開展紅色體育運動會比賽項目的開發,打造特色,建立品牌。各地域開展的紅色體育運動會要充分體現它的地域性、時代性、先進性、教育性、健身娛樂性。加強紅色體育文化與群眾體育的有機結合,融運動參與、競技展示、休閑娛樂、文化教育于一體;加強運動組織與競賽創新,力求突出地域紅色文化特色,發展品牌效應;加強紅色體育文化與地域文化、民族風情的整合,豐富紅色體育運動會內涵;加強地域紅色體育文化與周邊紅色體育文化的橫向聯系,拓展、拓寬紅色運動會的規模,提高運動參與質量,擴大教育影響,加大傳承發展力度。
2.創建紅色體育戶外山地運動品牌。山地戶外運動是集健身性、娛樂性、觀賞性為一體,較好地與自然生態、人文景觀和旅游環保融合在一起。開展山地戶外運動賽事,對于推動全民健身運動,倡導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促進當地的產業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提高我國國民的整體素質發展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井岡山、長征及延安時期開展的系列革命戰爭都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戶外紅色體育文化資源。充分利用當地優美的自然環境、風土人情與紅色文化資源形成有機的結合,建立以紅色體育文化為主線的戶外紅色生態體育運動。以舉辦大型的戶外紅色體育文化品牌為發展龍頭,建立多樣化、個性化的紅色體育戶外運動發展思路,將紅色文化的原生態性、獨具性、經典性、教育性能量融入到山地戶外運動,豐富紅色體育戶外文化內涵。通過品牌打造引導國內外戶外運動愛好者及周邊省市居民前來參與、體驗戶外紅色體育文化運動,感受紅色體育文化的精神內涵,從而使參與者達到娛樂身心、凈化心靈、促進發展,實現參與者人生觀、價值觀、健身觀的改變。
本文作者:范維、吳昌權、劉洋波 單位:遵義師范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