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版權貿易論文
圖書版權貿易與文化有著天然的聯系,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表面上看它是經濟層面的商品銷售,實質上是一種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是文化事業發展的一個視窗,透過這個窗口,我們便可略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發展水平。版權貿易也是各國文化發展的必經之路。單從我國來看,這種交流傳播活動古即有之,并且影響深遠。從古時唐代的高僧玄奘歷經艱險去印度取經、鑒真先后六次東渡終抵日本,到近代五四運動時期馬克思主義及其著作傳入中國,無不對我國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產生深刻的影響。若站在國家和民族的角度,“許多人類學者都認為,要說明社會文化的差異和相似,最有力的解釋是傳播”。③因此,文化的傳播對世界各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任何一種民族文化,只有經過與其他文化的交流和激蕩,吸其精華,棄其糟粕,才能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內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作為傳播文化成果載體的圖書版權貿易,必然肩負著建構民族精神譜系的重責。
一、兩岸圖書版權貿易的主體結構分析
根據國家版權局公布的數據,經過筆者統計整理,大陸2004年-2010年圖書版權貿易總量排在前五位的國家或地區分別為:美國、臺灣地區、英國、日本、韓國(參見1)。通過表1我們可以看到,在圖書版權引進和貿易總量方面,美國排在首位,臺灣地區緊隨其后。而在圖書版權的輸出上,臺灣地區高居榜首,韓國次之,且輸往臺灣地區的總量相當于其他四個國家(地區)的總量之和。臺灣地區的圖書版權引進則以美國和日本為主,輸出以大陸為主。通過2010年臺灣誠品書店的暢銷書排行榜及2011年1月份臺灣地區虛構類暢銷書的排行榜,我們便可“窺一斑而知全豹”。從臺灣《2011出版年鑒》中我們可以看到,誠品去年排名前十位的暢銷書中,國外圖書占了一半,并以美國的圖書居多。而在臺灣地區2011年1月份的暢銷書排行榜中,除了陳俊志的《臺北爸爸,紐約媽媽》、吳念真的《這些人,那些事》、幾米的《世界別為我擔心》三本書的作者為臺灣人外,其余七本暢銷書的作者全為外國人。
通過以上的分析,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兩岸的圖書版權貿易存在一個共同的現象:歐美圖書版權的引進占據著絕對優勢,引進數量可觀。對于這種共同現象,我們如果拋開其他因素不談,單純從文化的角度入手分析的話,一方面我們可以把它解讀為西方文化的入侵。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以美英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借助圖書的版權輸出,實施文化擴張的戰略。它們企圖利用其強勢的文化,向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推銷兜售其文化價值觀、主流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滲透,讓受其文化影響的大眾不自覺地認同和接受。這樣就能達到消解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文化,實現“西化”的目的。當然,從另一個側面來說,跨國引進圖書版權我們也可以解讀為對國外優秀文化的吸收,這本身也是一種文化交流活動。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發展自己,所以我們應該以積極的心態來看待這一現象。魯迅先生就認為,對于文化交流的正確態度,應當是“拿來主義”,他說:“總之,我們要拿來。……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成為新文藝”。④魯迅的這句話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英美等國家的科技、經濟相對比我們國家發達,大量引進這些方面的圖書,是出于學習的需要,對我們有益。我們引進國外圖書版權,不是用別人的文化來替代自己的文化,而是在保護民族文化基礎上的消化吸收,將其他國家的先進文化拿來為我所用。
二、日益繁榮的兩岸圖書版權貿易
圖書版權貿易是兩岸出版業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合作方式。大陸長期以來都是臺灣地區圖書版權引進和輸出的重鎮,是臺灣地區圖書貿易的重要伙伴。
1圖書版權引進
從圖1、圖2中我們可以看到,2004年-2006年,由于受臺灣經濟不景氣大環境的影響,大陸引進臺灣地區的版權數量呈逐年減少的現象,年增長保持負增長。到2007年以后開始回升,2008年海峽兩岸出版交流20周年之際,大陸引進臺灣地區圖書版權數量達到最高峰,2009年以后回歸常態。盡管大陸在引進臺灣地區版權數量上波動起伏,但從整體來看,總的趨勢是上升的。依據大陸引進臺灣地區圖書版權數量的變化,從文化的層面上,筆者認為可以作出如下解讀。(1)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構成上,兩岸文化具有共同的根基,“臺灣雖歷經社會變遷,但它依然保持了作為一個中國社會的特質,從語言、文字到傳統道德,從民間風俗到思維方式,都保持了中國式的風貌,延續了中華文化的傳統。”⑤正是基于這種相同的文化背景,任何一個身處中華文化圈內的人,他的心底都會隱隱懷著對中國文化獨特而普遍的認同情愫,很容易為之觸動產生共鳴。所以大陸大量引進臺灣地區歷史類、文化勵志類的圖書,民眾不但不會有陌生感,而且樂于接受,這些文化產品也是維系兩岸民眾的精神紐帶。(2)對臺灣地區表層文化的吸納。由于歷史的原因,臺灣地區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吸納了西方、日本等外來文化的內容,其中的某些文化相對比較多元。以臺灣的企業文化經營為例,臺灣的企業在經營自己企業文化時,既堅持東方文化和諧、中庸的思想精髓,又采用西方理性的運營管理方式和先進的科技,達到了東西方文明的兼容并蓄。把這種企業價值觀的引入大陸,不但給大陸的企業文化帶來了新的思想和價值觀,而且為我們的文化注入了新的內容。隨著互聯網等傳播媒介的迅猛發展,臺灣的文化藝術如電影、電視節目、音樂等亦紛至沓來,呈現了新的景觀,這也是臺灣地區經管類、文藝類圖書在大陸暢銷的原因之一。
2圖書版權輸出
從表1和表2我們也可以看到,大陸對臺灣地區的圖書版權輸出相對維持在較為穩定的水平,2008年以后開始保持增長態勢。大陸對臺灣地區圖書版權輸出數量的增長,同樣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文化現象。首先,溝通文化本源的需要。臺灣地區的文化之所以能在遭受西方文化強烈沖擊時保持其特質,是因為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是它堅實的基礎。缺少了這個強大的后盾,臺灣的地域文化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很容易被外來文化侵蝕同化。所以通過觀察大陸輸往臺灣地區的圖書版權我們可以發現,歷史文學的經典書籍占了相當的比例。其次,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影響力大增,激發了臺灣同胞了解祖國大陸的欲望。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一書中曾說過:“19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21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的確,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綜合國力和國家影響力迅速提升。在兩岸對峙時期,雙方對彼此的了解和認知出現了嚴重的失真和扭曲。兩岸開放以后,隨著交流的深入,大陸的形象在臺灣同胞的心中逐漸明晰起來。臺灣民眾到祖國大陸探親、旅游、投資的人員絡繹不絕,目睹大陸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進一步匡正了他們心目中的大陸形象,想深入了解大陸的欲望更加強烈。現在在臺灣,大陸圖書銷售網點遍地開花,介紹大陸的圖書琳瑯滿目。再次,共同面臨借鑒西方文化的問題。大陸和臺灣地區雖然都有和西方進行文化交流,也受惠于西方文化的傳播,但這種傳播事實上是不對等的。全球化時代,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強勢文化借助于全球經濟一體化馳騁于世界各個角落。它們將自身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視為一種普世價值,將它放置于整個文化機制中,對其他國家的民族文化產生巨大的結構和沖擊力。大陸和臺灣地區在借鑒西方文化上方式各異,兩岸共同交流文化借鑒經驗,對中華文化避免被邊緣化起著重要作用。
本文作者:林杰 單位: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