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當代農業經濟論文
一、優越的自然條件
美國面積幅員遼闊,地形地貌復雜多彩,山川大河秀美瑰麗,屬于自然環境極佳的國家。從氣候上講,北美殖民地位于北溫帶,基本上介于北緯25至49度之間,大部分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合農業生產的發展。如小麥的生長需要25~115厘米的年降水量,美國的年均降水量為67.6厘米,可謂恰到好處。從土壤上講,英國殖民時的重點———大西洋沿岸平原地區———其土壤呈多樣化。在北部多為灰化土,肥力較差,生長闊葉樹和混合林。中央大平原地區是肥沃的沖積土壤,它的東部生長著橡樹、榆樹等林木,西部是草原。大平原以西的北美高原地區是沙石占優勢的貧瘠土地,生長著雜草和灌木。從自然植物資源上講,殖民地時期北美地區大部分都覆蓋著茂密的森林和灌木,其原始森林面積占全部土地面積的40%以上。雖然經過了四百多年的開墾、侵占和破壞或用作他途,但直到今天美國的森林面積從絕對數量上和所占國土面積的比重上都是全世界比例最多的國家之一。從農業發展所必需的水利灌溉條件上講,北美地區擁有天然的發達水資源系統,在其境內江河縱橫、湖泊眾多,尤其是北美地區最大的河流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密蘇里河流經北美的中央大平原區,用充分的水資源灌溉了所經流域,日后變為美國著名的“玉米地帶”;再加上五大湖是全世界最大的淡水湖區,湖面廣闊,水資源儲量豐富,共同為農業灌溉、捕魚業乃至日后美國的水產品養殖、內河航運、水力發電提供了充足的天然水資源。
總體來說,北美殖民地大部分地區屬于溫帶氣候,全年有日照的時間長,土地肥沃,遍布原始森林和草原,除了典型的熱帶作物以外,各種農作物都可以找到適宜的種植地區,而且江河縱橫,湖泊眾多,有水利之便。馬克思在談到美國土地時指出:“只要氣候條件不是特別壞,那些新近開墾、以前從未耕種過、相對的說比較不肥沃的土地,就至少已在土壤表層積累了許多易溶解的植物養料,以至無需施用肥料,甚至只要進行粗放操作,也能長期獲得收成。西部的大草原還有這樣的好處,它們簡直不需要任何開墾的費用,因為它們天然就是可以耕種的土地。”“這些草原,是天然宜于開墾的;這些處女地,甚至用原始的耕作方法,不施肥料,也能夠連年得到豐收。”當殖民地開墾初期,進行完全不施肥的極粗放的耕作,也有相當不錯的收成。這些有利的自然條件使北美殖民地農業生產的成本遠低于當時的英國。
二、復雜的勞動制度
在工業革命之前,生產力三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勞動者。在殖民地時期,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幾乎全依靠勞動者,增加農業生產依靠大量墾荒,進行粗放式經營,這就必須增加農業勞動人口。與北美地區的宗主國英國相比,北美地區農業發展的最大優勢在于土地面積遼闊、土壤富饒,但人煙稀少、農業勞動力匱乏就成為殖民地的困境。馬克思指出:“正是歐洲移民,使北美能夠進行大規模的農業生產。”以歐洲白人移民為主,再加上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和非洲黑奴,共同構成了當時北美地區的農業勞動力。當1850年之前農業生產還是手工勞動時期,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產量的提高都是隨著農業人口的增加而增加。殖民地時期北美地區所有勞動力的80%集中在農業中,其農業中的勞動制度可以區分為自由勞動制度、半強制勞動制度、強制勞動制度三種主要形式。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的農業勞動制度用主動或被動的方式提高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推動農業經濟的增長。
自由勞動制度的自由勞工主要包括自由持有者和工資勞動者。在北美的廣大地區,土著印第安居民被驅趕出原有的土地,歐洲移民雖然年年都在增加,但總體來說,地廣人稀仍然是當時北美地區突出的現象。直到1770年,英屬北美13州的總人口數也才220萬人。所有擁有自由的殖民地移民只要有能力買到一塊土地,就會立即從事農業,因此農業勞動力中自由持有者的數量相當可觀。也因此,北美殖民地普遍缺乏勞動力,受雇于人、領取報酬的工資勞動者數量不是很多,熟練勞工尤其珍貴。但農業雇傭勞動者的收入卻較低,這是由于當時英國對勞工報酬的奇特態度,即如果窮人獲得的工資高了,就不會愿意多勞動,窮人會滋生懶惰心理,富人會沒有可雇傭的人。同時,勞工的報酬并非總是以貨幣支付,有的農業勞工得到的工錢可能是一部分收成。總的來說,農業中工資勞動者的經濟地位很低,他們所有的財產價值不高,一般沒有自己的土地。自由持有者耕種的是自己的土地,所得到的勞動成果都屬于自己所有;工資勞動者獲得的是工資報酬,勞動成果越豐厚工資越高。上述兩者的勞動積極性自然高漲,勞動生產率提高,農產品碩果累累。
半強制勞動制度的勞工盛行于歐洲裔居民中間,通常被稱為仆役。與美國歷史上著名的非洲黑奴相比,仆役為主人服役期滿后就會獲得人身自由,主人所占有的只是仆役的勞動而不是人身。半強制勞工是解決勞動力匱乏問題的一種辦法,在一定意義上是英國歷史上的仆役勞動制度和北美的勞動力需求相結合的產物。其中最盛行的屬于“契約仆”,根據契約,仆役出賣的只是固定時限內的自由和勞動,服役期間其勞動的價值由主人占有,其生活也由主人負擔;如果主人違背契約,契約仆可以向當局提出申訴;如果仆役犯有過失,則會招致包括人身處罰、延長服役期限在內的懲罰。在殖民拓荒時期來到北美沿岸地區的拓荒者中,有超過一半的人淪為了契約仆,在17世紀主要是英國人,到了18世紀以愛爾蘭人和德國人為主,到1755年被越來越多的非洲黑奴所取代。由于仆役的勞動報酬是以移民遷徙費用的方式預付,主人自然就會最大額度地榨取其勞動。再加上契約規定,仆役在勞動過程中不敢出現過失,服役期間主人必然嚴格要求仆役,契約仆的勞動生產率也絕不會低。
強制勞動制度的勞工集中于非洲黑奴。大西洋奴隸貿易是北美殖民地時期發生的世界性事件之一,在350年的奴隸貿易中,約900萬乃至1200萬非洲人口被販賣到美洲為奴,約有40萬被帶到北美殖民地,其中少數成為家內仆役、礦工和雇農,絕大部分進入了種植園。自1516年西班牙殖民者在海地島上建立起第一個種植園起,種植園經濟迅速傳播到加勒比海地區、“美洲的伊比利亞帝國”和北美洲南部,所有種植園都是農業與加工業的聯合生產組織。最初種植園使用過印第安雇工和歐洲契約仆,但很快來自非洲的黑人奴隸就成為種植園的主要勞動力。這是因為非洲奴隸比較適應美洲種植園所在的熱帶、亞熱帶地區氣候,而且他們在家鄉就已經掌握了養殖和役使牛馬等牲畜的技術,最重要的是黑人奴隸勞動成本最低,使用這種廉價勞動力可以使種植園主降低成本投入,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種植園利潤。黑人奴隸承擔著最沉重的勞動壓力和最殘酷的勞動剝削,死亡率高,平均壽命低,用生命換取勞動成果,用自己的勞動和血肉推動了北美南部地區大農場種植園經濟的蓬勃發展,為美洲的開發建設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三、多樣的農業產品
北美地區的農業產品是多樣化的。考古材料證明,遠在公元前8000年,秘魯沿海一帶的居民就發展了最早的農業。到公元前3000年,美洲大部分地區都已程度不同地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在歐洲殖民者到來時,包括北美地區在內的美洲所有地區的居民都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生存手段了。在種植業方面,在長期的農業生產活動中,印第安人培育出了許多農作物品種,這些農作物不僅孕育了印第安人的古代文明,而且對全世界的農業發展也具有重大的影響。印第安人培育出了玉米、馬鈴薯、甘薯、木薯、山藥、花生、西紅柿、黃瓜、南瓜、西葫蘆、辣椒、菠蘿、草莓、橡膠、煙草、藥用植物、染料植物、大多數豆類植物等各種各樣的農作物。印第安人培育的植物品種引種到世界各地,大大豐富了人類的飲食和生活資料,為人類的繁榮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保證。同時,北美地區還有無數的野生果類資源,如葡萄、櫻桃、胡桃、草莓、李子、酸蘋果等,既可以為早期殖民者提供食物補充,又能夠在種植業繁盛后將野生變為家庭種植或農場種植,為越來越多的殖民者提供食物和釀酒的原料。
由于英屬北美殖民地是一個狹長的地帶,南北之間的氣候差異又很大,因此從殖民之初起各地的經濟活動就有自己的特點:(1)在南部殖民地,由于經常受到潮水的浸潤,沿海潮水帶的土地特別肥沃,適合棉花、煙草、水稻、靛青種植。這些農產品的市場在英國和歐洲大陸,以至伴隨著這些大宗商品種植物的發展,南方種植園主大量使用黑人奴隸為其勞動,奴隸種植園制度便在南部殖民地建立起來。(2)東北部新英格蘭地區氣候惡劣,冬季漫長而又寒冷干燥,土地貧瘠、多石少土,不利于農業種植業和畜牧業發展。但新英格蘭地區緊靠大海,沿岸有眾多天然良港,海中鱈魚等漁業資源極為豐富,因此主要發展捕魚業、造船業和海外貿易。這里生產黑麥、蕎麥、小麥、玉米,但面積不是很大,產量也不是很高。(3)西部殖民地集中生產谷物和其他種植業農作物產品,但由于這時著名的“西部大開發”還未進行,西部殖民地面積狹小,農業生產極為有限。(4)中部殖民地自然條件優越,土地遼闊而肥沃,且可耕種面積比南部和北部都大,是著名的中央低地和大平原,合稱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流經整個平原,流經區域土壤肥沃,水草豐茂,是北美地區的主要農業區,非常適合種植小麥、裸麥、大麥、亞麻等農作物,盛產小麥、玉米等農作物,號稱美國的“小麥、玉米帶”,因而有“面包殖民地”之稱,并且還適合生產煙草。
在畜牧業方面,殖民地時期茂密的森林之中自然生長的野生動物種類很多,較大的有黑熊、美洲豹、灰狼、狐貍、野貓等,毛皮獸類動物主要包括麋、鹿、貂、河貍等,鳥類包括野雞、野鴿、鵪鶉、黑雁、鷹等各種禽鳥。但無論是印第安土著居民還是移民開拓者都沒有太重視畜牧業。在印第安人眼中,野生動物對畜牧業是很大的威脅,而獵殺野生動物已能夠提供充足的肉食品。印第安游牧部落的畜牧業以馬為主,這是因為游牧、交通、戰爭的需要,但規模都不是很大。在早期殖民者眼中,野生動物的存在雖然一方面能為拓殖者提供充足的肉食品,但另一方面它們對人身安全是一種巨大的威脅,因此殖民地均出臺過獎勵獵殺猛獸猛禽的法令,所獲得的動物皮毛和肉類足以滿足日常生活需要,甚至于皮毛還曾是北美出口海外的重要貨物之一,根本不需要專門進行畜牧業養殖。隨著北美移民增多和英國工業革命的需求,畜牧業經濟才逐漸發展起來。大量歐洲移民進入北美地區后,畜牧業變為以牛、馬、豬和雞為主。殖民者利用天然的廣闊牧草地實行放牧飼養,成本低而產量高,飼養的牛以肉用牛為主,其肉用牛的產值在各種畜牧業產品中占首位。尤其是新英格蘭地區畜牧業比較發達,農戶普遍飼養牛、馬等家畜,且從1650年左右已開始出口,主要市場在西印度群島。
四、結語
殖民地時期北美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為美國的獨立提供了經濟動力,也打下了美國建國后農業持續發展的基礎。在美國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過程中,農業是資本原始積累階段的重要途徑,又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原料、糧食和工業產品的銷售市場,還為工業的發展輸送了勞動力。在美國國家建設發展的過程中,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一直相當重視,因此美國建國至今從來沒有受到過糧食問題的困擾。無論是種植業產品還是畜牧業產品都遠遠超過美國人口消耗和工業發展需要,大量剩余農產品銷售到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帶給美國農業霸主權利、經濟出口利潤和政治優勢地位。
本文作者:劉鵬 單位:陜西理工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