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物業管理論文
一、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1.校企合作理念不清晰
一方面學校對校企合作認識不到位,認為開展校企合作主要是完成學生頂崗實習及學校各種評估的需要,合作的項目多為安排學生頂崗實習,沒有很好地顧及企業的需要和利益,造成學校合作熱情高、企業合作冷淡的現象;另一方面,大多數企業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識,把合作當成選人的途徑,只選不育,不關注人才培養過程,沒有把育人功能融入企業價值鏈中,認為培養人才是學校的事,對學校的支持力度不夠。
2.校企合作機制不完善
首先,學校安排學生頂崗實習或選派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多數是拉關系、靠面子,多為無償性的,企業的利益難以保證;其次,目前高職院校科研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普遍較弱,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能力有限,因此,學校在沒有支付實習費用的情況下,應該以開展技術服務與培訓作為對合作企業安排學生頂崗實習的補償;第三,企業沒有把接受學生頂崗實習當成一種社會責任,沒有充分利用學校資源開展訂單教育,培養企業所需要的員工。因此,雙方合作的興奮點均沒有放在共贏和互相幫助、促進發展上,尚未形成良性合作機制,不能實現共贏。
二、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創新
1.建立校企合作理事會
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于2010年進入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行列,在已有校企合作基礎上,創新校企合作的組織模式,成立由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統籌、學院主導、區域內企業參與的校企合作理事會。下設有秘書處、校企合作辦公室、系部校企合作工作組、校企合作工作站、專業校企合作理事分會等機構,負責校企合作的日常工作。校企合作理事會是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按照雙向互動、互惠互助、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合作共贏的原則,聯合政府、行業協會、典型企業而建立起來的機構。建立起理事會的運行機制,深化學校和政府、行業、企業間的對接,推動校企的密切交流協作。
2.構建校、系、專業三級校企合作管理機制
學院在組織上建立校、系、專業三級校企合作管理機制。學院級設置校企合作辦公室,負責執行學院校企合作理事會的決議和決策以及學院有關校企合作工作在全校層面的實施;系部級設置校企合作工作組,負責學院校企合作工作在系部的實施;專業級設置專業(群)校企合作理事分會,負責校企合作教育教學具體工作在本專業群的實施。同時,明確校企合作辦公室、系部校企合作工作組、專業校企合作理事分會三級管理之間的關系和主要職責,建立理事分會工作機制,保證在辦學與發展、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建設、教學實施、教學評價、技術研發與服務、招生就業、頂崗實習等涉及校企合作教育的關鍵因素進行全程性合作的有效實施,提供了組織保障,有效實現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
3.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站
利用校友在各地所形成的優勢,成立柳州校企合作工作站、桂林校企合作工作站、玉林校企合作工作站、北部灣校企合作工作站等。發揮校友優勢,為學院開展技術服務、校外實訓基地建設、頂崗實習、招生、就業等方面的校企合作提供機會,發揮校友在校企合作中的紐帶和橋梁作用。校企合作工作站作為學院校企合作辦公室直接聯系點,負責協調當地企業與學院之間的合作,為學院對當地企業的人才需求、生源、畢業生就業狀況進行調研,協助學生在當地企業頂崗實習的管理,協調學院在當地開展技術服務和社會培訓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協調學院校企合作的其他相關工作。
4.建立市場導向的校企合作利益驅動機制
建立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形成契約式合作模式。依托校企合作理事會平臺,校企雙方以簽訂合作協議的形式,在共同培養和開發人力資源的形式、內容、方法等方面進一步明確雙方的責權利,將行業企業兼職教師的來源、數量、工作內容及標準、薪酬標準及支付方式、合作費用,包括校企雙方在推薦畢業生就業或訂單式人才培養數量等方面的要求以合作協議的形式確定下來,建立一種基于義務共擔、利益共享的商業性合作模式,形成學院教師與企業專業技術人員雙向互動的長效機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進一步將人事聘任權、資金分配權、教學安排與課程設置等方面的權利下放到各系部,發揮系部在人才培養、社會服務中的主體作用,激發其開展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從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等角度制定教師參與校企合作與技術服務的核算標準,將其作為教師應完成的標準工作量的組成部分之一,納入薪酬體系。建立技術服務體系,成立優勢技術創新團隊,強化服務企業生產經營的能力與意識培養,形成了技術咨詢服務、技術改造、技術引進及推廣、調整優化工藝結構等技術服務方式,建立以服務促發展的聯動機制。
5.構建校企一體、四雙驅動的校企合作教學實施體系
通過可操作的措施來實現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即在學院理事會體制下,建立四個雙———雙專業帶頭人、雙教學團隊、雙教學監控、雙評價考核校企共同參與的教學體系。通過專業理事分會設立雙專業帶頭人制度,主要指導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相應的課程改革與建設;在教學中,形成理論教學主要由校內教師擔任,實習、實訓主要由工程技術人員及能工巧匠擔任的雙教學團隊格局;在企業認知、企業生產、頂崗實習等其他工學結合的教學環節中,由校企雙方共同實施教學監控,即雙教學監控。在安排學生進行企業認知、企業生產、頂崗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評價中,企業參與進來,與學院一起進行評價與考核,形成雙評價考核。每通過一屆學生的教學實施,要進一步總結成績,發現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形成一個持續改進、良性循環的教學體系。
6.構建利益共同體工程,促進共贏的校企合作
以雙方的長遠利益為出發點,在綜合考慮相關合作主體利益訴求以及愿景、成長性、規模、資源、能力等要素的基礎上,通過深入的溝通交流,選擇合適的合作企業。選擇合作企業的原則:首先,無論是為了促進企業自身發展還是承擔社會責任,相關企業要有較強的合作意愿,能積極參與高職教育,愿意在教師培養、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為高職院校提供支持;其次,相關企業的產業或產品生產工藝與學校的專業對接或匹配;第三,相關企業最好是行業中具有較大規模和影響力的多元化企業,并且有較好的成長性、用工需求大;第四,校企雙方前期已有一定的合作基礎,彼此的價值追求、文化等有一定的共融性,雙方的領導都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寬廣視野,之前的合作比較順利并初步達到雙贏的目標。積極探索多種合作方式,共建集生產與教學的利益共同體。
三、物業管理專業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的建立
1.組建物業管理專業理事分會
在學院校企合作理事會的指導下,由廣西物業協會負責人、行業管理相關部門負責人、行業龍頭企業及合作企業的負責人或骨干、系領導和物業專業骨干教師組成物業管理專業理事分會,主要職能是為成員單位提供信息交流平臺和合作平臺,推廣物業管理先進技術、先進運營管理方式,引導物業管理專業建設方向,指導制定物業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以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用性,為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出謀獻策,參與專業的課題項目研究及社會服務活動。理事會下設秘書處、專業建設規劃組、教學實施監控組、實訓實習管理組、師資隊伍建設組、社會服務組,具體指導各項工作。
2.物業管理專業理事分會運行機制
建立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專業理事會運行機制,充分調動各理事單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確校企各方責權利,制定《物業管理專業理事分會章程》《物業管理專業理事分會工作方案》《物業管理專業理事分會各機構工作職責》,明確理事會成員在人才培育、師資管理、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學生就業等方面的責任、權利和利益分享。如兼職教師參與專業的項目培訓、課程開發、教材編寫、教學改革等應承擔的職責和享受的利益;專業教師參與企業的業務流程改進、管理改善等應承擔的職責和享受的利益;企業作為主體,參與專業建設應承擔的職責和應得到的挑選畢業生的優先權,享有教學質量提升帶來的社會聲譽等。
3.以項目合作為載體,建立物業管理專業校企合作長效運行機制
分析校企各自的利益關注點,找準合作切入點。近幾年來我國房地產業和物業管理業的迅速發展,物業管理公司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對物業管理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量和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物業管理專業實施彈性教學計劃,校企共同根據市場管理節奏制定柔性教學計劃,教學內容采用模塊化課程,這些模塊化課程可以根據企業生產節奏進行靈活重組,解決市場需求變化導致的生產計劃柔性與課程教學計劃剛性之間矛盾,合作企業經營旺季時,師生進入企業參加生產運營,在真實的作業過程中實現專業技能的提升和經驗的積累;合作企業經營淡季時,其業務骨干作為兼職教師走進課堂。一是建設“校中企”,由校方提供場地,把企業的設備、師資、業務引進來。企業按協議承擔專業課程體系中柔性課程的教學以及職業訓導,開放崗位讓學生輪崗實踐,接受專業教師實踐鍛煉。通過這些合作,受訓學生畢業時可以向公司提交申請,經考評合格后正式入職成為公司員工。二是建設“企中校”,與廣西規模較大的物業管理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在企業開設教學課堂,校企雙方分擔項目化教學任務,同時進行流程操作與綜合技能實訓,學生完成頂崗實習。企業季節性用工,由企業向學生付費。同時,接受專業教師實踐鍛煉。三是實行“訂單培養”,與地方的物業管理企業進行訂單人才培養。企業承擔訂單課程的教學以及職業訓導,接收并安排學生進行認知實習、專業實習、頂崗實習,與校方共同承擔訂單培養階段的學生管理工作。加強與物業龍頭企業的合作,有利于保持本專業職業教育內容的先進性,實現校園人與職業人的零距離對接,提升本專業在廣西物業行業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四是實行可視化教學,與若干家物業管理企業合作建立管理信息平臺,通過簽訂協議,使這些企業的實時物業管理場景可通過信息平臺傳輸,供學生可視化學習,為學生免費提供校外實習的機會,由企業人員指導在相應崗位進行頂崗的學生。
四、物業管理專業校企合作取得的成效
1.有效推進校企長效合作機制運行
在物業管理專業理事分會的指導下,建設“校中企”,引進企業進駐,共建物業管理管理實訓基地,兼具管理、教學功能;建設“企中校”,選擇兩三家物業企業共建學院駐企業教學部,在企業設立教學課堂;通過協議和制度與企業明確培養過程雙方的權利、義務。
2.形成訂單培養、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開發職業化課程體系
校企合作聯合辦學,開設訂單班,以職業化能力培養為導向,根據訂單企業崗位群所需的知識、素質、技能要求,重構專業課程體系,開設滿足物業行業企業共性需求的物業平臺課程以及有助于學生適應職業遷移需求的課程,開設直接針對訂單企業或擬就業企業崗位專門化能力素質要求的方向性課程,提升學生對就業崗位的直接適崗力。通過課程體系的創新,既注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又注重學生職業意識、職業道德的培養。
3.完善專兼結合的雙師專業教學團隊的建設
從企業引進教師擔任專任教師,充實專業教學團隊力量;從企業聘請兼職專業帶頭人,使來自物流企業一線的兼職教師擔任專業課程及實踐環節的教學。加大培養力度,通過參加教育部門組織的職業理論學習進修培訓、下企業兼職或輪崗實踐、參與企業業務流程再造及管理工作改進等方式,實質性地提升專業教師的職業化水平。由企業兼職教師承擔的專業課學時比例達到50%以上,專任教師的雙師素質比例達到90%以上。
4.建成生產性實訓實習基地
進一步增加投入,改擴建或新建物業實訓室;校企共建廣西機電駐企業教學部,新建多家校外實習基地,打造集教學、培訓考證、生產經營、職業素質訓導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
5.主動服務社會,以貢獻求支持、謀發展
依托校內實訓基地,面向物業、房地產企業及其他職業院校,開展物業管理方面的管理技能培訓,依托區域物業管理企業和校企合作實訓基地,面向物業企業或社會人員開展物業管理人員培訓、職業資格考證認證。
6.發揮引領作用,帶動專業群建設
以物業管理專業為龍頭,充分利用本專業建設的理念和思路,推動房地產等專業,進一步完善其人才培養方案,共享專業公共課程教改成果,充分利用物流管理專業的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進行各專業學生職業素質、職業技能的訓導;充分利用物業管理專業職業化師資隊伍建設的方式、培養的路徑,提升各專業的師資水平,同時,實現專業群師資共享。
本文作者:韋柳 單位: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