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素質教育德育論文
一、道德修養與現代理想人格塑造的內在關聯
"修養"一詞,最早出自《孟子》:"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上》)。宋代程頤將"修"與"養"結合起來,第一次提出"修養"的概念,其含義主要是指個體在思想、道德、學識、技藝等方面自覺進行學習、錘煉、陶冶和提高的實踐活動;道德修養,就是指社會成員在道德認知、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等方面,自覺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要求所進行的"自我鍛煉"、"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實踐活動,以及經過這種努力所形成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道德修養能純潔人們的道德意識、培養人們的道德品質、規范人們的道德行為,進而達到理想的道德境界。道德修養的基本目標,就是使道德原則和規范內化為人們的情感信念,并外化為人們的道德實踐。道德修養與現代理想人格塑造有著緊密的內在關聯。
(一)道德修養為現代理想人格塑造提供途徑和方法
道德修養是人的自由意志、主體能動性充分展現的過程,通過道德自律,把社會道德要求轉化為內心信念,并將這種信念轉化為外在的道德行為,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時也改變自己的內心世界,使人性向善,塑造現代理想人格:首先,作為一種自我超越的愿望和追求,現代理想人格塑造是一種"自為"而不是"他為"、"自律"而不是"他律"的過程,它必須通過個體自覺、主動的道德修養才能最終實現。其次,現實人格與理想人格存在差距和差異,塑造理想人格的過程是個體通過道德修養的自我調控來完成的,使現實人格不斷向理想人格靠攏。現代理想人格正是個體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在人格發展模式上的具體化,而道德修養則是個體在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的支配下所從事的向善性的實踐活動。最后,道德修養的目的,在于推動個體為獲得更高的道德價值而自我反省、自我解剖、自我鍛煉,形成高尚的道德人格,使人生道德境界得到升華。
(二)現代理想人格為道德修養提供標準與方向
道德修養作為人類對道德生活的自覺省思和實踐,它通過對自己內心世界及其行為的反省、檢查,進行自我改造、自我陶冶和自我解剖,體現人類要求完善自我的道德愿望和思考。而道德修養的根本問題,是按什么內容與標準來修養的問題。理想人格,它源于現實社會的時代風貌,是一定歷史階段的人們面對社會發展前景對高尚人格結構的美好設定,是一定階級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最集中的體現,正好為個體道德修養限定內容、標準和方向。德國人本主義哲學家埃里希•弗洛姆曾經說過:"人生的主要使命是自我成長,成為與潛能相符的人。人生奮斗目標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自己的人格。""人格作為人成為人的最高‘價值物',它體現的是對人自身完善的憧憬向往,并且人格境界和理想將永遠是指示人的生命生生不息地超越自身現有本質的‘航標'",它指引人們加強道德修養,塑造和成就理想人格。例如,我國先秦諸子樹立"圣賢人格"為理想人格,并以此為標準教化天下:"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墨子?兼愛上》),"圣人者,明于治亂之道,司于人事之終始者也"(《管子?正世》),"大圣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辨乎萬物之情性者也"等(《荀子?哀公》)。這些"圣賢人格",是對現實社會的超越,是一種理想化身,為人們加強道德修養提供內容、標準和"參照"。
二、道德修養對現代理想人格的塑造功能
重視道德修養在理想人格塑造中的作用是我國古代倫理思想史上的一個突出特點。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曾說,他最擔憂的事就是"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論語?述而篇》),強調"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孟子進而指出,一個人要想擔當天下"大任",必須經過"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錘煉過程,從而達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理想道德境界。儒家著作《大學》、《中庸》把"正心"、"誠意"、"修身"提到"治國"、"平天下"的高度,把道德修養提到關系個人安危、國家治亂的高度,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禮記?大學》),認為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為做人處事的根本。
現代理想人格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后天的道德修養中形塑而成的,需要充分發揮道德修養的推動作用。推動道德個體認同道德規范、深化道德認知、開展道德實踐等是道德修養塑造現代理想人格的功能外顯。
(一)推動道德個體深化道德認知
現代理想人格塑造首先取決于個體對道德自我的認知,認知自我成為現代理想人格塑造的"第一驅動力"。這種認知是對個人的,也是對他人和社會的。現代理想人格通過個體對自我存在價值、意義進行反思和體察,達到對自我的認識和把握,進而認知、接受社會道德原則和要求,上升為道德自我。因此,現代理想人格塑造總是以道德認知為基礎的,需要對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有所認知,形成道德理性體系,為個體整合其道德行為動機、調整其道德行為實踐提供支持。如果個體對道德原則、道德規范和道德規律的認識和理解不全面、不深刻,那么,道德依然是"他律",道德必然"外在于人",無法轉化為個性特征和心理品質。因而,個體只有在深刻認識到道德規范及其所蘊涵的道德必然性之后,才能成為道德的主人,從而進入到"自由"道德境界。但是,道德認知不會自我形成和實現,而是需要通過道德修養的方式和途徑來形成個體的道德認知,將道德原則、規范、要求等傳輸給道德個體,從而固化為人格模式,為現代理想人格塑造提供道德資源。
(二)推動道德個體認同道德規范
現代理想人格塑造需要在道德認知的基礎上,通過道德修養的途徑和方式,對社會所倡導和崇尚的原則、道德規范進行"內省"和認同,進而將道德認知內化和沉淀為個體的道德品質,建構個體道德價值體系,使道德個體能夠深刻理解和領悟道德的社會價值,激發努力實現道德價值的道德情感,產生實現道德目標的道德意志,達到升華個體道德人格的目的。孔子是"內省"這種理想人格培養方法的最早提出者,這種傳統的道德修養方式,就是通過內心省察自己的思想與言行,形成道德自律,達到自我完善、自我教育、最終實現理想人格之目的。孔子的弟子曾參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說的就是每天根據一定的道德準則,認真省察自身在為人、處事、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以提升自身道德境界。經過個體對社會道德原則和規范的不斷"內省"和認同,使個體道德心理逐步成型,現代理想人格日益凸顯并日趨豐滿。
(三)推動道德個體開展道德實踐
"知行合一"是道德修養的重要形式,也是孔子理想人格教育的重要原則。其中的"行",主要是指道德實踐、政治實踐、社會實踐。現代理想人格是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的統一,僅有道德認知,沒有道德實踐,個體道德心理無法建構,道德品質和理想人格無法形成。因而,現代理想人格的塑造必然要在個體認同的基礎上,將建構起來的個體道德認知體系運用到道德實踐中,將道德原則和規范外顯為個體道德實踐,健全和鞏固個體道德心理,使道德觀念、意識固化為個體的情感和意志,內化為個體的道德信念,變成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征和行為方式,通過反復的道德實踐,使現代理想人格的"雛形"逐步"成型",人格模式最終完成,正如黑格爾指出的:"一個人做了這樣或那樣一件合乎倫理的事,還不能說他是有德的,只有當這種行為方式成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時,他才可以說是有德的。"
本文作者:李茂平 單位:湖南第一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