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文體相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多年的運作,創新開展的“專家年會制度、專家咨詢機制、專家評審機制、專家論壇機制”等新舉措,為全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力有序推進提供了強有力的業務指導。探索數據庫與生產基地相結合的保護路徑。目前,涼山州的“彝族服飾”列入四川省首批生產性保護基地,“彝族火把節”、“彝族年”、“彝族口弦音樂”等列入涼山州數據庫建設重點項目,各類省級以上代表性傳承人的搶救性記錄工程也已列入涼山州數據庫建設保護規劃,從而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進行合理的生產、利用,逐步探索文化遺產數字化和生產性相結合的實驗,讓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持續健康的傳承與發展。
正視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是造成很多歷史遺留下的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珍貴文物及瀕臨滅絕的民間工藝、彝族醫藥、手工技藝、彝族習俗、彝族歌舞等無法深入挖掘、搶救和傳承。二是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進行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丟失。如彝語標準音地文化保護區、阿都文化保護區、畢摩文化保護區、母系文化保護區等是有獨特性、地域性和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區域,且這些區域的文化生態環境不容樂觀,需要整體規劃的現實迫在眉睫。三是彝族村民中年輕人大量外出務工,人口流動性增強,傳統文化活動難以開展的現象;部分彝族民眾的傳統文化觀念逐漸淡化,參加傳統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下降;使用彝語交流的范圍逐漸縮小,以彝語為載體的口頭傳統逐漸失去傳習條件;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后繼乏人,各地區的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認識不到位,工作開展不平衡,文化自覺意識不強。四是重申報輕保護的問題較為突出,保護條例的落實還遠遠不足,沒有形成嚴格意義上的長效機制,還缺乏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五是非遺工作的影響力沒有到達預期效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礎理論與實踐研究滯后,不能適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繼承與發展的需要。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工作的開拓性和持續性,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任重而道遠。
加大保護工作力度的建議
1.鼓勵涼山州發改委、教育局、財政局、旅游局、民宗局、文聯等單位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群策群力,密切配合,全面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又好又快發展。與此同時,建立專家聯系縣市的制度,加強對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的指導和檢查。全面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及傳承情況,搶救征集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珍貴實物和資料,建立檔案或數據庫,做好基礎性工作,為構建金字塔形的州、縣(市)、鄉(鎮)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服務的同時,繼續抓好省級、國家級及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準備工作。將“彝族火把節”、“彝族年”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多樣的表現形式的民俗節日,作為申報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重中之重,提升國際影響力。這對于加速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的轉化,即將其作為涼山州的文化品牌和文化資本,促進旅游文化的發展,進而為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開發與保護的協調發展的成功路子提供個案。2.要立足實際,加快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步伐。通過各地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實分別狀況,分期分批逐步推進對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較為集中的區域實施整體性保護,以確保資金落到實處,發揮最大功效。為此,將圣乍、義諾、所地方言區中自然生態環境基本良好、傳統文化生態保持較為完整的彝族村寨列為國家整體性保護重點區域,以特色民居、獨特民俗為保護重點,從單一項目、單一形態的保護模式,轉變為多種文化表現形式的綜合性保護,以凸顯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資源的獨特價值、文化內涵和民族特色、地方特色,進而科學、完整、系統地保護該區域奇特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歷史遺跡和獨特的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就會把文化和旅游有機結合起來,搭建平臺,形成良性互動的局面,有利于完整保存維護彝族民間文化資源的本原性和獨特性。3.要注重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和考核工作。建立健全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選拔機制,加大相應的扶持力度。鼓勵各地積極創造條件,支持代表性傳承人的傳習活動。對于各級代表性傳承人按照相應級別給予適當補助,建立傳承經費保障機制。與此同時,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考核與監督工作,特別是把師帶徒作為傳承人的重要評價指標,改變傳承人只傳不授的老大難問題,從而有效促進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4.要大力普及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動員全社會參與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有條件的地區建設專題民俗博物館和傳習所,逐步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經驗。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進教材、進校園,使青少年近距離感受和了解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營造良好氛圍,激發群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集全社會之力,共同開創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新局面。5.要加大經費投入力度,設立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金,開展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題研討,出版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成果。要充分利用“文化遺產日”和“民族傳統節日”活動,開展各種形式的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演出、論壇、講座和咨詢服務等宣傳展示活動,激發群眾的自覺參與意識,營造良好的節日氛圍,進一步擴大涼山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對外影響。6.要注重和培養專門人才隊伍,加大涼山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研究廣度與深度。充分依托西南民族大學彝學學院、西昌學院彝學學院、四川省哲學社科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涼山民族研究所等相關院校、科研機構,采取靈活多樣的多種辦學形式,大力培養一批復合型彝漢雙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專門人才,主動挑起服務彝區的使命和職責,積極發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正能量。
作者:阿牛木支 安圖 單位:西昌學院彝語言文化學院 單位:涼山州文化影視新聞出版局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