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動物醫學論文
材料與方法
1.試驗動物與儀器:取健康湛江雞10只,體質量(15±02)kg,日齡(110±5)d。主要儀器為活體微循環觀察顯微鏡(廣州啟躍光電儀器有限公司,增設底部投射光源)。
2.方法:
1)胸腺的血管觀察:將雞窒息處死,靜置1h,待血液在體內凝固。將頸部皮膚從腹側正中劃開,暴露胸腺,整體泡入體積分數為20%甲醛中固定1d后,血液凝固呈黑色,解剖觀察頸部血管走向及供應胸腺的血管。
2)活體觀察胸腺微循環狀態:試驗動物稱質量。頸部、胸部去毛,消毒,保定,頸部中線切開皮膚,找到胸腺,將頸部皮膚固定在特制手術臺上,涂以鏡油,增設底部光源,在微循環觀察儀下觀察血管走向,血流狀態等。觀察過程中用37℃林格氏液保溫保濕。
3)墨汁灌注透明標本制作:灌注液:質量濃度為005g/mL的明膠墨汁(加入體積分數為2%的甲醛)。動靜脈透明標本制作:活體觀察結束后,在胸腔入口從頸總動脈和靜脈灌入含抗凝劑的生理鹽水沖洗血管,再灌入10mL體積分數為10%的甲醛,隨后立即將灌注液緩慢并保持一定壓力地灌入。灌注后結扎血管,取下胸腺,然后泡入體積分數為10%甲醛中固定1~2d。胸腺微血管透明標本制作:固定后的胸腺用體積分數為10%的H2O2漂白1~2d,光照催化,漂白后用流水洗凈。使用經典的冬青油透明法透明:梯度脫水方法參照解剖學試驗技術,取出標本后切成約150μm的透明厚片,浸泡在冬青油中用解剖顯微鏡觀察。
4)蘇木精:-伊紅染色切片制作常規HE染色。
5)圖像觀察及處理:從每組制得的胸腺切片中隨機抽取10張,在顯微鏡下于每張切片上隨機選擇5個視野,利用圖像分析系統,測定小葉間動、靜脈直徑,各級毛細血管直徑和微血管面積密度,前3者每個視野測定4個值,再取其平均值。
6)數據統計:分析統計結果均用x?±SD表示,各統計結果均采用SPSS170進行分析。單因素方差分析采用One?wayANOVA模塊,組間比較采用LSD法。
結果與分析
1.胸腺微循環觀察
1)雞胸腺血管供應:試驗觀察到雞的胸腺位于頸部氣管兩側皮下,與頸淺靜脈、迷走神經、迷走動脈等包在同一個筋膜鞘內。左右各7葉,共14葉,顏色粉紅(甲醛固定后顏色呈灰白)。胸腺的主要血液供應來自于迷走動脈,這是一條起自頸總動脈干的細小分支,分布至頸部內臟和頸中段的被皮,沿途再分支為胸腺供應血液。迷走動脈上升至顱底與枕動脈發出的降支吻合。流出左右兩側胸腺的靜脈分別匯入左右頸靜脈,在胸腔入口處與鎖骨下靜脈匯合成左右前腔靜脈。流出胸腺的靜脈,有的直接匯入頸淺靜脈,有的則匯入到從皮膚收集靜脈血液的分支中,再并入頸淺靜脈。
2)微循環動態觀察:本試驗雞的胸腺平均厚度為26mm,通過活體微循環顯微鏡觀察到胸腺小動脈、分支毛細血管、網狀毛細血管、小靜脈等(圖2A)。微血管管徑粗細不一(圖2B)。常能觀察到血管的吻合支(圖2C)及微血管的線流、粒流和線粒流(圖2D)。細動脈分支形成毛細血管,管徑細(約4~6μm),走行長而直,形狀剛健,血流快。分支毛細血管注入網狀毛細血管,互相交聯,走行彎曲,網狀毛細血管管徑較分支毛細血管粗(約5~8μm),血流較慢,匯集入集合毛細血管。集合毛細血管管徑較粗(約8~12μm),走行彎曲,外觀柔軟,途徑長短不一,血流較網狀毛細血管快,注入細靜脈(圖2A,2B,2E)。
3)雞胸腺組織結構觀察:HE染色切片觀察到每葉胸腺的被膜結締組織向腺體內發出許多膈,將胸腺分隔成許多小葉,血管隨其進入胸腺內。每個小葉可分為皮質和髓質(圖3A)。皮質濃染而髓質淡染,雞胸腺中不易找到像哺乳動物那樣典型的胸腺小體。試驗雞未經放血處理,胸腺中血管內仍留有紅細胞,易于觀察血管大致位置。管徑較大的血管主要分布在小葉間和皮髓質交界處,在皮質中毛細血管密度明顯大于髓質中毛細血管密度(圖3B)。
4)雞胸腺的微血管分布:試驗結果顯示來自頸總動脈分支的迷走動脈,與頸淺靜脈、迷走神經和胸腺鏈包裹在同一筋膜鞘中,沿途分支的主干供給頸部皮膚上的血管,發出小分支到胸腺的中央部位,進而分支成血管樹穿透實質形成毛細血管網。每個獨立的胸腺小葉有2條動脈分布。逐漸分支的小動脈沿著皮髓質交界處,注入到皮質和髓質的毛細血管中。而另一類皮質動脈,進入胸腺后,其分支到皮質的毛細血管中。也發現一些發卡狀的小動脈,起源于髓質動脈,并且供應皮質的毛細血管,在動脈和靜脈血管之間起到通路作用(圖4A)。觀察發現皮質中的毛細血管比髓質中的分布更為稠密(圖4B)。皮質小動脈呈放射狀從皮髓質交界處向外皮層延伸,并匯入到皮質邊緣的小靜脈中。在外皮層,許多皮質小動脈呈現螺旋、彎曲狀(圖4C),也流通到皮質表面的小靜脈中。但髓質小動脈則形成毛細血管網絡,與靜脈連通(圖4D)。胸腺中靜脈系統:髓質比皮質中的分布更密(圖4D)。在胸腺髓質,尤其是皮髓質交界處,常常觀察到彎曲迂回的小靜脈(圖4B)。這些小靜脈起源于皮質或髓質,形成髓質靜脈,并與小葉間靜脈連接。這些靜脈的血管內皮表面,能夠觀察到淋巴細胞穿透內皮細胞層(圖4E)。在胸腺表面上,許多皮質的靜脈收集了皮質中毛細血管的血流,并匯入到小葉間靜脈(圖4F)。這些皮質靜脈多數與穿過皮質隔或實質的髓質靜脈匯合或吻合。皮質的血管不存在血管周圍間隙。
討論與結論
1.關于本試驗所采用的微循環研究方法
本試驗主要選用了組織切片和灌注墨汁的方法進行形態學研究,用活體微循環觀察儀進行生理學研究。鏡下觀察組織切片方法,可以了解微血管的斷面形態、結構,能夠觀察微血管和其周圍組織的關系。但一般組織切片僅能反映約5μm厚的斷面結構,不能了解微血管立體分布、走行。為了補救組織切片方法的缺陷,可以采用連續切片,逐片觀察、描繪、復制的方法。這種方法,除具有組織切片方法的優點外,又能描繪出微血管的立體分布、走行和相互關聯。早期的研究利用這種方法認識了一些臟器,如脾臟等的微血管的分布形態。但也存在著工作量過大,缺少真實感等缺陷。因而在本試驗中,選用灌注墨汁后制作透明標本的方法彌補了組織切片觀察的片面性。在血管中注入墨汁充盈微血管,再將組織透明,便可以在解剖鏡下清晰地觀察到微血管的分布、形態以及微血管的相互關系。理想的血管內灌注液應具備接近血液的黏稠度和較好的流動性。試驗采用質量濃度為005g/mL明膠墨汁。灌注后選用冬青油與苯甲酸甲酯混合液透明組織,透明效果好。胸腺浸泡在透明液中,在解剖鏡下能清晰、直觀地觀察到微血管的分布、走行、形態,以及細動脈、毛細血管、細靜脈的相互關系等。試驗證明,這種傳統的墨汁灌注透明法操作簡單、所需的設備普通常見,不失為一種比較實用的微循環形態學研究方法。試驗采用活體微循環顯微儀進行直接的活體微循環觀測。本試驗在原有的顯微鏡落射光源的基礎上,在底部添加透射能力強、亮度大的冷光源,能較為清晰地觀察到血流動態,轉動微調時,能觀察到不同高低層次的微血管。但動物不可能完全地安靜,試驗中,觀測部位在雞的頸部,雞只的呼吸活動等會對活體觀察造成影響,不容易得到清晰連貫的微循環錄像,這也是本試驗所欠缺的地方。總的來說,本試驗從宏觀到微觀,從靜態到動態比較詳細地觀察了雞胸腺微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