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眼科臨床論文
眼位正位率根據麥光煥等[1]的研究斜視術后6wk;6,12mo眼位無明顯差異,所以我們以術后6mo以后的隨訪眼位作為觀察指標,進行比較。A組的正位率明顯高于B組的正位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37,表1)。眼球運動的觀察B組術后近期和遠期眼球內轉和外轉都正常。A組由于后退的外直肌再加上邊緣切開,眼球外轉的力量明顯減弱,但因內直肌縮短量不多,術中看不到常規術式時經常能看到的過矯的現象,眼位呈正位,但是外轉功能明顯障礙。一般距外眥角3~4mm。因眼位正,正前方一定范圍內的運動不受限,所以患者并無復視的現象。術后隨著時間的推移眼球外轉運動逐漸恢復,外轉接近正常或欠1~1.5mm。
僅在一只眼上做斜視矯正手術是患者和醫生共同的愿望。國內關于大角度外斜視手術改進的報告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外直肌超常量后退加內直肌縮短[2-5],此類方法還包括外直肌后退加懸吊變相超常量外直肌后退的方法[6,7]。該類的報告大多還是涉及了雙眼,即雙外直肌或雙外直肌加內直肌的手術,對單眼弱視患者來說沒有降低手術的風險。其中秦應舉等[5]報告34例手術中有16例是做了單眼外直肌超常量后退加內直肌縮短術,降低了手術風險。第二類是外直肌松解延長加內直肌縮短。
其中王雪紅等[8]是雙眼外直肌后退10~12mm加外直肌錯位緣切;而黃松春等[9]則是雙眼外直肌松解延長加單眼或雙眼內直肌折疊,雖然是動了雙眼三或四條肌肉,但是手術不需要在鞏膜上縫合固定外直肌,相對降低了手術風險;陶耘[10]的方法是外直肌常規量后退加外直肌對位緣切,并內直肌縮短加前移,治療了6例,有3例是單眼手術,降低了手術風險。我們的手術方法與前述外直肌超常量后退方法相比優點是:術后外直肌的新附著點在公認的符合眼球運動生理的范圍之內。與需要雙眼手術的方法相比,減少了手術操作,降低了手術風險。
我們外直肌的處理方法與陶耘的外直肌常規量后退加外直肌對位緣切類似,但有所不同。相同的是,都做外直肌常規量后退;不同的是外直肌邊緣切開的方法有差別,我們是在肌止點后5,10mm處錯位切開2/3肌寬度,他們是在肌止點后5mm做雙側對位1/3肌寬度的切開。外直肌錯位邊緣切開相當于“Z”型延長術,削弱外轉的效果更強,這一點從內直肌縮短的量可以看出:我們內直肌縮短的量不到6mm,而他們內直肌不但縮短而且還前移了1mm。此外我們外直肌削弱的效果是彈性的,錯位緣切的外直肌能適應眼球正位的需要而自然伸展,術中看不到常規手術時經常能見到的過矯現象,術中沒有需要調整手術量的情況發生。所以我們給不同斜視度的患者用了相同的手術量,得到了相同的效果。我們用單眼外直肌常規量后退加外直肌錯位緣切并內直肌縮短的方法治療13例75△~100△的外斜視,其中11例術后6mo之后末次復診的眼位正位,2例欠矯>8△,正位率是84.6%,與常規手術組46.2%的正位率相比,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新手術方法的體會:外直肌常規量后退加外直肌錯位緣切并內直肌縮短治療大角度外斜視的手術步驟雖然簡單,但是實施現起來并不容易。一條肌肉切開3次要求術者有一定的經驗。另外要求局部麻醉患者的精神狀態要淡定,能很好的配合,全身麻醉的情況比較好操作。再有外直肌肌肉形態也有影響,矩形的好,扇形的不好。
我們的病例中有1例外直肌是扇形的,在做邊緣切開時肌肉完全斷裂,我們把斷的肌肉吻合好后,按原計劃縮短了內直肌,術后檢查眼位正位,眼球大幅度外轉受限,前方內轉外轉15°視野內無復視,僅在眼球大幅度外轉時稍感到不適,應付日常生活并無障礙。隨訪2a,眼位一直正位,外直肌運動障礙逐漸減輕,極度外轉欠2mm。可能因為患者是單眼視覺,弱視眼術后仍然不用,大幅度外轉時的運動障礙對患者日常生活影響不明顯。總之雖然手術操作有一定的難度,但是一旦成功手術的效果是確切、穩定的。
由于我們選擇的患者都是75△以上的恒定性外斜視,所有成年患者術后仍然是單眼視覺。兒童患者有1例術后1a時做線狀鏡檢查有融合功能,但是由于病例少,加上術前術后智力程度相差大,所以手術對雙眼視覺的影響還有待于研究。綜上所述,單眼外直肌常規量后退加外直肌錯位緣切并內直肌縮短手術治療有弱視的大角度外斜視正位率明顯高于單眼傳統常規量手術。單眼外直肌常規量后退加外直肌錯位緣切并內直肌縮短手術術后有外轉有障礙,不適合常規應用,但在單眼弱視的大角度外斜視患者確實是個有效的選擇。
作者:張陽 趙岱新 濮偉 薛龍全 肖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