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音樂研究論文
伴隨解放思想、開放發展的盛世國運,非洲音樂③研究在學術觀念更新、方法路向轉型和對外交流互動的背景下攀援跋涉、開掘前行。世紀之交,“尊重藝術,理解多元文化”明確寫入國家《音樂課程標準》總目標,作為多元音樂文化重要內容的《世界民族音樂》引起高度重視,課程建設、人才建設和理論研究成績顯著,尤其是最富典型地域民族文化特征和神秘靈性的非洲音樂研究,彰顯出勃勃生機和后發優勢。本文擬以時間、空間縱橫的雙重坐標,以民族音樂學、文化人類學、歷史批評學等多維視角,從學史觀照、質性檢視兩方面,對新中國六十余年非洲音樂研究給予追溯、反思,并就未來發展愿景給予瞻望,就教于方家。
學史觀照
新中國大陸學者對非洲音樂研究與整個社會的發展、黨的文藝方針緊密關聯,受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呈現出階段性的發展態勢。約略說來,可分為初創(1950—1979)、恢復(1980—2000)和發展(2000—2010)三個時期。
(一)初創時期(1950—1979)
新中國伊始,一窮二白的國家忙于重建,音樂界學者的主要精力在新中國社會主義音樂文化建設上,1950至1959年的非洲音樂研究一片空白。1960年以后,隨著“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1960)、“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1961)、“中國亞非學會”(1962)等學術機構或民間社團逐步成立起來,中國大陸學者對非洲的關注逐漸增多,開始將目光投向遙遠的非洲音樂。但文化大革命致使許多研究工作處于龜行或停歇狀態,學術活動陷于癱瘓,期間僅有瑩星《馬林巴》④一篇公開發表。30年的初創階段僅發表10篇介紹性文章,如瑩星《幾內亞的民間樂器》⑤、嚴永通《非洲的鼓》⑥等。中國與非洲國家有相似的歷史命運與奮斗目標,兩者聯系緊密,為數不多的文獻中,無法脫離政治的窠臼。非洲音樂研究范疇自然無法擺脫這樣的主題,其性質突出實用性,著重于對非洲音樂的信息收集,多限于淺層的介紹或新聞報道。中非音樂交流之所以摻雜了某些政治因素,形成階段性特點,有它特定的歷史動因。其一,新中國剛剛建立,經濟基礎薄弱,政治內外交困,政治、經濟建設成為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筑,音樂難以完全脫離政治而獨立存在,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政治烙印。其二,中非有著相似的歷史遭遇,20世紀50至70年代非洲國家多處于解放時期,社會動蕩不安,中國的民族解放運動給非洲國家帶來了啟示,對非洲音樂的關注充滿著同情與團結非洲人民的目的。其三,文化大革命對音樂藝術的摧殘更是達到了頂峰。以“階級斗爭為崗”的年代,許多研究無法擺脫“左”的思想束縛。這些因素決定了雙方的交流更多局限于政治經濟領域,有限的音樂交流則融入了政治目的。在中國大陸與非洲國家及地區的音樂交流中,國內一些藝術團體為彼此之間的溝通架起了橋梁,以表演亞非拉國家民族歌舞節目為首任的東方歌舞團,當仁不讓地擔當起中非音樂表演藝術交流的重任。該團于20世紀60至70年代曾出訪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斯、敘利亞、埃塞俄比亞、幾內亞、烏干達等非洲國家。《人民日報》等國內重要報紙都以較大版面對其進行了報道。
(二)恢復時期(1980—1999)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進入了一個穩定的歷史發展時期,從而得以更加寬闊的視野去認識世界、認識自己。高等院校教學與科研得以恢復,非洲大陸逐漸引起國人關注,相繼成立了諸多非洲學術研究機構或民間組織,如中國非洲問題研究學會(1979)、“中國非洲問題研究會”(1979)、中國非洲史研究會(1980)“、中國非洲史研究會”(1980)、“南非研究中心”(1995)“、非洲研究中心”(1998)、“南京大學非洲研究所”(1990)、上海師范大學非洲研究中心(1998)等。另有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學院、南開大學、外交學院、云南大學等院校的教師對非洲問題進行學術層面的研究。受非洲研究大環境之影響,音樂學者加大了對非洲音樂研究的縱深度,由概覽介紹逐漸朝著學術層次的轉型,相關文獻有論文30篇、譯著有2部、兼著2部和旁及著5部。代表性文論有陳自明《布隆迪的民間樂器》⑦、〔日〕瀨戶宏(王北成譯)《非洲傳統音樂的現狀》⑧、〔法〕羅康德(張東曉譯)《黑非洲的音樂語言》⑨、陳銘道《非洲音樂的節奏組織原則》⑩和《從民族音樂學看非洲樂器》???、陳銘道和皮全紅《非洲木琴研究與民族音樂學》???、張雷和陳自明《獨放異彩的黑色珍珠———記非洲傳統音樂》???、李昕《非洲的“拇指鋼琴”———姆比拉琴初探》???和《黑人傳統音樂中的鼓文化研究》???等。譯著分別是加納著名民族音樂學家恩凱蒂亞《非洲音樂》???,上音學者湯亞汀翻譯,這是國內迄今為止唯一出版的專門評介非洲音樂譯著。美國音樂史家艾琳•索森(E.Southen)《美國黑人音樂史》???系袁華清由法文版轉譯而來,該著的開篇中,敘述了美國黑人移民前所在非洲國度的音樂藝術特征。兼著有陳銘道《黑皮膚的感覺———美國黑人音樂文化》???、王耀華《世界民族音樂概論》???兩部世紀之交的成果,前著系作者在美攻讀博士學位的論文,其突出的特點一是運用文化價值相對主義的觀點,強調將音樂事象置放于賴以生存的自身(歷史、文化)環境中去;二是使用大量第一手田野調查材料。作者用較大的篇幅、較為詳細地闡述了非洲黑人音樂在美國的發展歷程,分析和論證了美國黑人音樂中來自非洲的DNA(基因)。音樂學家田青認為該著是“音樂學領域里近年來出現的最好的書之一”???。總之,兩本兼著邁出了中國非洲音樂研究學術轉型最為堅實的步伐,具有啟后承前的模范作用。旁及著包括張榮生《非洲黑人藝術》???、寧騷《非洲黑人文化》???、〔法〕讓•洛德(張延風譯)《黑非洲藝術》???、劉鴻武《黑非洲文化研究》???、李保平《非洲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五部著譯文獻是國人全面了解和認識非洲文化藝術很好的教科書,也是中國民族音樂學者研究非洲音樂重要的文化參考讀本。該階段研究無論在內容、范圍及現代化問題方面都較前一階段有了質的提高。雙方的音樂交流趨于理性回歸,純音樂的對話開始增多。重要的是學者們開始以民族音樂學的視野來看待、研究非洲音樂,以更加客觀、公正的角度,從文化的視角剖析非洲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