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雕刻藝術論文
川渝地區的花窗從式樣上看,有變形抽象的“壽”“人”“?d”窗格,有花卉窗格,還有冰裂窗格,“中國結”窗格等,不勝枚舉。有的花窗“心仔”鑲有小窗,有的下設計有中隔堂板?;ù笆綐臃倍啵兓f千,可見設計、技藝之高。窗內遍布細巧、疏朗的花格圖案,虛、實、疏、密相間有序,既整齊規則,又錯綜變化,規則的不顯呆板,交錯的不見雜亂,表現出川渝地區花窗清朗、明媚、雅潔、工致之美。
花窗的雕鑲
花窗的雕鑲更是精美絕倫。雕刻講究刀工和技法,也講究圖案紋飾的藝術性。圖2中的花窗,左上的一扇為“人”字形窗格,寓意為人上人,雕鑲工整,整潔美觀;左二的一扇更是精絕,其將中國傳統文字福、祿、壽、喜四個字的變形雕鑲作為窗格,特別富有傳統特色,猶如中國傳統的印章篆刻,錯落有致,不見雜亂。上面是“福”與“祿”兩字的變形,字的偏旁一樣,然而雖體態相近,但不同疏密的排列,脈絡明晰可見,給人以相似又富有變化,相同又不呆板的情趣。下面是“喜”“壽”二字,雕鑲成雙喜、雙壽,相對成趣。四字相合,渾然一體,整體看上去如同一方福祿壽喜篆體大印章,細致整潔,和諧古雅,美觀大方,此窗設計巧妙堪稱匠心獨運。
駝峰
“駝峰”雕刻技法嫻熟,別具魅力,寓意深刻。傳統建筑學上稱為“駝峰”的是正門門頂的橫梁三重如意斗拱,是一種建筑構件。雕刻內容花樣百出,或奇花異卉,或飛禽走獸,或歷史故事人物,無不栩栩如生。川渝地區傳統民居建筑上的“駝峰”,有很強的造型意義,更兼雕刻、彩畫等精湛工藝,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我國雕刻藝術源遠流長,人們創造出多種雕刻技法和技藝,如浮雕、鏤雕、圓雕、鑲嵌雕、通雕等技法技藝。川渝地區“駝峰”雕刻多采用浮雕技法。浮雕一般也稱作“平面雕刻”,分為深浮雕和淺浮雕兩類,是一種在平面上的浮凸表現,具體是指在平面的地子上,凸起所需紋飾或圖案的雕法。從技法上看,淺浮雕起位一般都比較低,雕刻者利用描繪手法,通過透視、錯覺等處理方式來營造一種抽象空間。所雕刻的對象形體壓縮較大,有強烈的平面感。雕刻技藝則線條流暢,視覺感受接近于繪畫,給人以清淡、雅致的藝術感受。與淺浮雕相反,深浮雕的雕刻技法是起位較高、較厚,雕刻對象的形體壓縮較為有限,如此給人的感受是空間起伏大,夸張而不怪異,在視覺上形成強烈的沖擊,所塑造的形象富有很強的表現力,同時具有深厚的藝術魅力。圖3雕刻精美的駝峰(1),四周雕刻如意狀祥云紋飾,刀法細膩,祥云環繞,大有飄動、浮游之感。祥云環繞下猶如托起一輪明月,雕刻三只靈動的羊,神態各異,歡意盈盈,意為“三陽開泰”;一株不老古松掩映其上,意為“萬古長青”,引喻祝福人之長壽。整幅雕刻,圖案設計靈巧,布局明朗,和諧而富有詩意。雕刻技藝線條流暢,起伏抽象,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無限的想象空間。圖4雕刻精美的駝峰(2)中左三駝峰,雕刻得亦有非常重要的欣賞價值。左三所刻駝峰,四周也是如意祥云繚繞,中間所雕的卻是山巒疊嶂,山前有一頭健壯而威風凜凜的、傳說中的仁獸、瑞 獸———“麒麟”。再看雕刻的左下方,居然有書一冊,這顯然是民間吉祥“天上麒麟兒,地下狀元郎”的寫照。該駝峰雕刻的線條柔和而不失粗狂,麒麟形象生動,靈動威風;駝峰所雕刻的內容更有多層寓意:吉祥、仁義;太平、長壽;門庭高貴,鎮宅避邪;天上麒麟兒,地下狀元郎……圖4雕刻精美的駝峰(2)中右三駝峰,雕刻的是松、鶴,寓意為松鶴延年,雕刻的細致程度不如上面兩個,但已能夠說明川渝地區駝峰雕刻的內容之廣泛,花樣百出。
斜撐
川渝地區建筑上的斜撐,雕刻技藝的也極具韻味。斜撐是中國傳統建筑的特色構件之一,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橫材(梁、枋)與豎材(柱)相交處。隨著時間的推移,斜撐雕刻裝飾效果日漸突出。川渝地區斜撐的雕刻技藝多采用鏤雕。專業人士也稱鏤雕為“透雕”或“鏤空雕”。鏤雕是一種雕刻技法,它將雕刻材料中沒有表現物像的部位全部掏空,而將能表現物像的部分全部保留,這樣就使雕飾圖案呈現出透空狀。從全部雕刻技法看,鏤雕的難度最大。它要求雕刻者具有強烈的空間感和立體感,雕刻者按先外后內的雕刻程序,前、后、左、右都要相顧,直到所有工序結束方能進行鏤雕。圖5中的斜撐,采用鏤雕和浮雕兩種技藝,技法圓潤,線條細致流暢,圖案層次分明。花莖延綿處,盛開花一朵,花朵中雕刻有古松、仙鶴,寓意仙鶴延年、萬古長青。細觀可見松樹古樸,針葉根根,仙鶴右腳微抬,抬頭長頸向上,羽翅如要展開,大有欲一飛沖天之狀。最可賞處,在于中間雕刻不用圓形,而是隨勢展開,猶似飄帶自然飄逸,畫面構圖豐滿,疏密得當,粗細相融,玲瓏剔透,表現生動,具有詩情畫意,引人入勝。
結語
川渝地區的雕刻技藝,就是將傳說、同音字和諧音、“福祿壽喜”、“吉祥如意”、動物花草、歷史故事、戲劇人物等多種題材,非常巧妙地運用于圖案形象,以指事和會意的方式進行創作,使形式和內容巧妙結合。這種雕飾意趣橫生,賞之悅目,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需要提出的是,無論川渝還是其他地區,傳統建筑作品都是人們勞動與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加強保護。
本文作者:李浩鵬 單位:重慶市潼南縣文物保護管理所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