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衛生改革論文
我國傳統藥學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
1.傳統藥學教育———以藥物為中心的傳授體系
在傳統的藥學教育課程中,教育重心放在單純的知識、技術教育上,是以藥物為中心的傳授體系,大多數課程屬于化學類課程,主要講授藥物研發的原理和技術。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已培養大量的制藥工業研究人才,對我國醫藥產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根據《中國藥學年鑒》2009年的統計,我國藥學(包括中藥學)畢業生就業去向,進入醫藥企業的有50%,主要從事藥物生產和研發工作;進入高校、科研院所從事研究工作的約為18%;進入機關的有1%;繼續升學的有11%;而僅7%的畢業生進入醫療機構從事藥學服務工作,進入醫藥企業的畢業生中從事藥學服務工作的人也是鳳毛麟角[1]。可見,我國傳統的藥學教育還是以培養研究型人員為主。
2.藥學服務型人才嚴重緊缺
如今,隨著人們醫藥保健需求的日益旺盛,掌握藥物應用知識的藥學服務型人才正成為社會的緊缺人才。同時,在國家近年來頒布的各類規劃中,對藥學服務型人才的規模又有諸多要求,按照《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規定》,藥師配備數量原則上不少于本機構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8%,照此推算,到2020年,我國僅醫療機構就需要藥師約61萬名;同樣,按照《國家藥品安全“十二五”規劃》,每家藥品零售企業配備1名藥師的標準,到2020年我國藥品零售企業需要藥師約39萬名。共需要藥師100余萬名,對比目前不到40萬名藥師的實際數量,藥學人才培養和藥師隊伍建設工作顯得任重道遠[1]。
3.藥學人才培養總體定位不合理
通過前面的數據統計,可以看出,現行的藥學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存在很大矛盾,主要原因還是目前我國的藥學人才培養總體定位不合理。傳統的藥學教育在專業設置上偏重于化學藥物,服務范圍過窄。在傳統藥學教育思想指導下,培養出的人才往往存在明顯的知識結構缺陷,如生物醫學和臨床實踐技能缺乏,對臨床藥物治療方案的選擇和評價能力低下;缺乏人文精神,只注重對藥物的研制、生產和營銷,忽視對廣大患者的人文關懷;只能是藥品供應者,而不是藥學服務者[2]。因此造成藥學工作者在真正面對患者提供藥學服務時困難重重。顯然,以往這種單純的學術型的藥學教育已不再適合如今藥學應用性服務型人才的培養需求。
我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導向和美國藥學教育借鑒
1.我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趨勢
2009年3月,教育部提出了增加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計劃。隨后又陸續發出通知規范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工作,著重強調教學方法、實踐教學等問題。這一舉措反映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戰略的重要轉變,即碩士層次的研究生教育“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轉變”。2010年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27次會議審議決定設置藥學碩士專業學位,并于同年5月印發專業學位設置方案[3]。由此可見,藥學作為最早設置的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之一,其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導向也可見一斑。
2.美國藥學教育借鑒
國際藥學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和趨勢是長學制和職業化教育,旨在培養值得信賴的藥師。美國先進的藥學教育理念歷來被各國所稱道,其教育體系也被各國所效仿。美國的藥學教育采用科學性學位和專業性學位并存的教育模式,共設置了3種不同層次的研究生學位:理學碩士(M.S.)、哲學博士(Ph.D.)和藥學博士(Pharm.D.),其中理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屬于學術性學位范疇,而藥學博士就屬于專業學位中的第一專業學位類型[4]。學術性學位獲得后主要從事科學研究工作,而要報考藥劑師執照并從事藥劑師的執業工作則必須獲得Pharm.D.,因此專業學位Pharm.D.成為了藥劑師的上崗學位。可見,美國的藥學教育體系已經非常明晰地形成了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為主的學術路線和以培養藥學服務型人才為主的應用路線,并以執業資格的準入加以約束,以保證專業學位培養的應用性人才能滿足社會的實際需求[5]。見圖1(圖略)。
我國藥學服務型人才培養的趨勢和思考
1.發展藥學服務型人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有1/7的人不是死于自然衰老或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藥,此外,患者中約1/3的人死于不合理用藥。我國不合理用藥約占用藥患者總數的11%~26%[6]。藥物性癮癖、藥物性畸形、藥物性失明、休克、腎損害、細胞變異等嚴重藥源性疾病的發病率高達30%。而如果有藥師參與到治療方案中,則會有效降低不合理用藥的風險。在一項有關臨床藥師參與癲手術患者的臨床藥物治療調查中發現,臨床藥師介入后使患者術后平均住院日下降23.2%,抗菌藥物使用率下降47.2%,術后癲控制率可以提高43.2%,治療費用大幅降低。臨床藥師參與圍手術期抗菌藥物使用的預防用藥合格率普遍提升25%~60%[7]。可見,在藥師的介入下,不合理用藥的風險得到了有效控制。在許多國家,藥師占人口的比例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公眾健康保障水平,特別是公眾藥學保健水平的指標之一。表1是部分國家藥師人數及人口比,顯然,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8]。值得欣慰的是,我國已開始意識到藥師特別是臨床藥師培養的重要性,并首先在部分醫院和高校開展臨床藥學工作。國內臨床藥師已從調查臨床用藥和分析處方開始,逐步參與臨床的藥物治療,如提供藥學信息服務、開展治療藥物監測、藥物不良反應監測和藥師下臨床等工作。而部分學校也探索性地開設了臨床藥學專業,但培養標準不甚統一,有獨立的臨床藥學專業,也有臨床醫學下設的臨床藥學方向,以及藥學專業下設的臨床藥學方向。學制從4年到7年不等,授予學位存在醫學學士、理學學士、醫學碩士、理學碩士等多種形式。盡管臨床藥學專業缺乏統一的人才培養標準及指南,仍為我國的臨床藥師需求緩解了部分壓力,但每年僅約500人的畢業生規模仍遠遠達不到全國臨床藥師約3萬人的數量缺口[9]。筆者以為,應當建立統一的藥學服務型人才的培養標準,以培養高層次的藥師為主。在學制上應該采取長學制,如6~7年的本碩連讀,方能滿足藥學、醫學知識的傳授和保證充足的實踐時間,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鑒于目前我國還沒有藥學專業博士的培養類型,因此建議可授予藥學碩士專業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