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精神文化論文
當前大學生中令人堪憂的不良道德觀念和行為主要表現以下方面:第一:在成才目標和人際交往上,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嚴重,缺乏社會責任感。許多大學生只重個人價值、忽視社會價值,缺乏社會主人翁意識,社會責任心和集體主義觀念淡薄。對于各類社會問題,他們常以旁觀者自居而恣意評論或抱怨,但在行為上卻缺乏擔當、無所作為,奉行的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在人際交往中,許多大學生功利主義道德取向嚴重,以自我為中心,過分強調個人利益,缺乏換位思考、關愛他人的思維;注重“實際”“實惠”,喪失道德原則和底線的低俗行為并不鮮見。第二:在個人信念和意志上急功近利,缺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多數大學生普遍渴望成名成才,具有較強上進心,但在成才過程中,許多人強調偶然性和暫時性因素,缺乏自覺的目標和持之以恒的信念。如:等、靠觀念嚴重,熱衷“拼爹”等外圍因素;幻想一蹴而就、一夜成名;意志薄弱、不愿吃苦,抗壓能力差;等等。第三,在道德修養和自律上,誠信嚴重缺失。真誠和守信,是良好人格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品質,大學生本應是一代青年中踐行誠信之德的楷模。但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在校大學生中,缺乏誠信的觀念和行為比比皆是。如:大學考場舞弊之風十分盛行,榮辱觀念淡漠,許多學生甚至將作弊列為所謂“必修課”之一,“槍手”屢現;為了功利目的,許多大學生浮夸成風,滿篇優點、完美無缺,缺少客觀的自我評價等等。
造成大學生道德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國的改革開放,一方面帶來了經濟體制和管理制度上的巨大變化。在新舊體制轉換過程中,一些見利忘義、營私舞弊的不良現象,通過家庭和社會學生思想和認識產生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中西文化和道德觀念交流與碰撞,價值觀念多元化。尤其是,西方個人主義倫理思潮的滲入,對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觀念產生較大負面影響。其中把“單純利己”奉為評價人的行為是否道德的標準和觀念,極大地影響了判斷能力尚不成熟的大學生,成為部分學生奉行個人主義的理論依據。此外,學校思想教育模式和方法上的滯后和效果的局限性,也削弱了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上的實效性。
筆者認為,積極提升當代大學生的的整體思想道德素質,是一項需要社會、家庭、學校以及本人共同努力的長期工程。僅就學校教育內容而言,加強對學生的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教育,是一個十分必要和緊迫的任務。因為,優良傳統道德,既是我們民族固有的基因和烙印,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的經驗之精髓。引導大學生批判地繼承民族傳統文化,汲取民族優良傳統道德,對于提升大學生道德狀況和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
1.弘揚“仁”“義”道德精神,激發大學生關愛他人和社會,追求人際和諧。“仁”是中國傳統道德的基本原則。孔子提倡“仁者愛人”、“己欲立而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既是一種道德品質,也是人際交往的準則。“義”包含“正義”、“公正”和“公平”等。中國傳統道德強調,能否堅持“公平”“、正義”,是衡量一個人和一個社會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質的唯一標準。孔子說“君子義以為上”《(論語•陽貨》),又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這些觀念在當代仍然具有極大的人文價值和現實意義。實踐證明,功利主義往往導致“見利忘義”、狹隘自私、不擇手段,造成矛盾激化、人際緊張。社會有“正義”“公義”,人際之間才更有情義。強調“仁”的合理之處在于:只有尊重別人才能獲得尊重,樂助才可能享受“多助”;沒有人永遠強勢或弱勢,關愛他人實際上是自身權利和資源的讓渡和調劑,利人、利己。引導大學生真正認識到這一傳統道德所蘊含的智慧和作用,才能自覺弘揚其要義,自覺承擔社會責任,重視個人對社會和他人的奉獻,摒棄功利主義行為,學會愛別人、愛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際環境。
2.弘揚謙敬禮讓精神,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培養平等、寬容的健康人格。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禮”是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實踐證明,謙遜則好學,虛懷若谷才會不斷進取。而禮讓是人生必備的美德,它既是十分有效地人際關系的潤滑劑,也極能體現一個人的心胸和涵養。汲取這個傳統美德的養分,有助于學生客觀認識自身和他人,學會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在對待得失成敗上更加泰然和從容,善于認可自己,欣賞他人;在處理人際矛盾中,減少極端思維和行為,“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并學會自省,避免“自矜”、“自是”等不良習慣,培養平等、寬容等成熟健康的人格習慣等。
3.弘揚“智”、“信”精神,幫助學生確立明辨是非、從善如流、恪守誠信、知行合一。當代大學生在學習和成長中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并不匱乏,但許多學生缺乏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精神。傳統道德中的“智”,不僅包含知識、技能,也包括學習精神、認識能力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抉擇和堅持。“信”,主要是指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要“誠實守信”。孔子把“信”列為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四大科目”(言、行、忠、信)和“五大規范”(恭、寬、信、敏、惠)之一,強調要“言而有信”。弘揚“智”“信”精神,就是要學會明辨是非、堅持真理,在生活里做到知行合一、誠實守信。
此外,我國優良傳統道德中,立志樂道、克己內省、改過遷善、篤實躬行等觀念,在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習慣,提高道德素養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當代大學生是傳承、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先鋒和主力軍。重視當代大學生中國優秀傳統道德的教育,既是提升大學生道德素質的現實需要,也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這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并不斷總結提高的課題。
本文作者:李春香 單位: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