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建筑工程
相同點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和氣候條件多種多樣,少數民族眾多,所以少數民族民居建筑類型多種多樣。高臺民居和碉樓是我國少數民族民居中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雖然它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地理位置等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從這兩種民居的形成過程、造型、結構、民族文化等方面,仍可以找到許多相同或相近的地方。
1.有專門防寒保暖的設計且屋頂多為平頂。由于喀什地區和川西高原地區降水比較少,所以高臺民居和川西高原碉樓建筑的屋頂多為平頂。高臺民居和碉樓在建筑的時候都用較厚的墻體,在墻上所開的窗都比較小,來抵御嚴寒的冬季和高寒的高原氣候,可以取得極好的保溫效果,在夏季又可以減少太陽的直射,降低室內的氣溫,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
2.建筑空間都向外拓展。受高臺民居和碉樓所處的地理環境的限制,民居在建設的時候不能向周圍平鋪來建設,所以就只能向上發展。高臺民居建有“過街樓”“半街樓”;碉樓在二層多有出挑樓,就像內地樓房的陽臺。這些建筑結構都可以擴展空間、增加居住和使用面積。
3.自身建筑結構都具有對戰爭的防御功能。高臺民居擇高而建,外圍墻體厚實、邊緣明確且出口少,內部道路全都是丁字型或盡端式的,很少有十字路口,巷道狹窄深邃,用不同的地磚樣式來表示不同的道路。這樣整體相對封閉的特征是保證了居民的正常生活。而碉樓的軍事防御性更強些,在其寬厚的墻體中開窗很少,門口高而小,并且在碉樓中筑有箭眼和望孔,易守難攻。這是在當時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通過完善自身的建筑結構來抵御猛獸和戰爭的侵害。
通過對兩種居民建筑的比較,兩者在對當地氣候和地理環境的適應,以及建筑結構上突出防御性以抵御猛獸和戰爭的侵害,表現出這兩種民居建筑在形成過程和文化特征上的相同地方。高臺民居深處西北內陸地區,川西高原藏族碉樓在西南山區,它們的自然地理環境是有很大差異的,這些差異決定了兩個民居建筑也會有很大的不同。
不同點
1.所處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
(1)氣候不同:喀什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干燥寒冷,年平均氣溫為11.7℃,極端最高氣溫達49.1℃,年均降水量僅為30~60mm,而蒸發量卻高達500mm,這里8級及以上的大風天氣,每年有120天。
川西高原地區屬于大陸性高原季風氣候區,受奇特多樣的地形、地貌和高原氣流的影響,形成了復雜多樣的獨特氣候。總體上講:日照多、輻射強烈、氣溫較低、溫差大,氣候干燥多大風,氣壓低、氧氣含量少,幾乎常年無夏,冬季嚴寒而漫長,降水少,無絕對無霜期。
(2)地理位置不同:喀什是絲綢之路通往中亞北、中、南三路的交匯點,也是絲綢之路上重要補給站,扼絲綢之路西出帕米爾高原的咽喉,其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殊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喀什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川西高原地區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與四川盆地相交的山地峽谷連接地帶,以“雪山草地”著稱。地處川藏咽喉,西控西藏,東托巴蜀,地勢高聳,地形復雜。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兩種居民建筑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決定了他們所受的氣候影響是不同的,進而對兩個民族生活習慣也產生重要的影響。
2.民族文化觀念對建筑風格產生的影響不同。西域是古代東西方文明交流與融合的十字路口,是世界上唯一四大文明交匯的地方,也是各種文明的邊緣和末梢,各種輝煌文明的沖擊波到了西域就勢微了。這種邊緣性也反應在它的建筑文化上,新疆伊斯蘭建筑在整個世界伊斯蘭也處于邊緣,再加上漢族中原文化的強烈影響,所以高臺民居風格中最先融入的是陜甘地區和西亞的伊斯蘭建筑風格。高臺民居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經過伊斯蘭文化的浸潤和中原文化的影響,吸收了她們文化中關于建筑的設計形式和圖案裝飾又融入了維吾爾族鮮明的建筑藝術個性,從而形成了形式獨特、風格迥異、富有本民族特色的建筑藝術。
宗教信仰對高臺民居的建筑造型影響較大,主要表現在:一是住房大門一般禁朝西開,因為穆斯林的“圣地”在西方,但受高臺民居的地勢等影響宗教禁忌也不是太嚴格,是可以變通的。喀什地區氣候干旱、水資源匱乏的客觀環境強化了人們對水的珍視,在有水資源可利用的地方,維吾爾族人喜歡近水而居。而在高臺民居這里發現了9眼泉水,對高臺民居的形成起了重要推動作用。維吾爾族人還在土崖上發現了豐富的、質地細膩、粘性強的泥土,作為維吾爾族人營造建筑和制造陶器的原料,這無疑也是吸引人們的原因之一。維吾爾族人具有很強的民族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這種民族性格對高臺民居的聚居形式和封閉形態的形成產生了很大影響。此外,維吾爾族人的家族、親族觀念非常濃厚,以及多子多福的生育觀念,對高臺民居的建筑規模、結構和布局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過街樓等建筑結構就是在這些習俗、觀念的影響下逐漸產生的,它不會妨礙路人行走,也不會妨礙鄰居,還拓展了新的居住空間。在這些觀念影響下,經過近千年的歷史積淀,平屋頂、小土樓、過街樓等成為了高臺民居鮮明的代表符號。
川西高原藏族居民多信奉喇嘛教,喇嘛教教義主張眾生平等、救度一切眾生,這樣的宗教教義加上當地原始宗教教義中的一些神秘內容,影響了藏族民居建筑的造型風格和建筑結構。表現在:碉樓的頂層多為佛教神龕,中間是人的活動中心,底層是牲畜的棚圈設計,正好與藏傳佛教中有關天界、人世、地獄的觀念相吻合,碉樓正是按天上居眾神,中間是蕓蕓眾生,底下是魔鬼的說法安排的,一座碉樓仿佛就是一個輪回的世界。
另外,白色在藏民族的建筑設計中也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們把大面積的白色作為建筑的基色調,川西高原的藏族人民每年的農歷十一月二十五日前都要將墻壁粉刷成白色。“白色在喇嘛教宗教觀念中代表宇宙、天極,是日月星辰,天地山川的諸神的標識色。佛教觀念認為釋迦牟尼‘住胎’之相為白象,《宗教論》中說:‘一切菩薩入母胎時做白象形’。在藏族人民的心中,白色代表著佛祖的偉大旨意”。
因為不同的宗教信仰、民族習慣,使高臺民居和川西高原的碉樓在內部的結構造型和外部的裝飾都有很大的差異。這些不同的風格也反映了兩個民族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民居的風格從根本上來說就是這個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展現。民居能反映該民居所處的自然和生態環境,它也能反映地區和民族的某些社會特征。也是在這種環境下他們有了對自然美的崇尚和追求,使民居在與自然的磨合與融合下,形成了極具民族代表性的特色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