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經濟論文
湘江流域城市生態經濟系統發展水平對比
Tailor從生態學角度來認識城市生態經濟系統,認為城市生態經濟系統是城市復合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是一個以人類為中心并具有典型耗散結構特征的城市經濟系統。在進行該系統的調控過程中,不僅要力求保障系統內部的良性運行,還應減少其對社會和環境系統高熵流的輸出[8]。本文認為城市生態經濟系統是城市經濟系統和城市生態系統的耦合、互動而形成的新的經濟子系統,城市通過經濟發展,引導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中,提高城市生態效益,同時,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促進城市相關產業的發展壯大,提高城市經濟效益。
評價指標體系城市生態經濟系統評價指標體系建立過程中,指標的選取要能較為全面地概括系統信息,指標應具有獨立性、含義明確和易于分析等特點[9]。根據城市生態經濟系統的內涵、運行規律和發展調控目標,本文認為城市生態經濟系統指標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城市生態經濟系統內部發展狀況,二是城市生態經濟系統受人類活動的影響,三是城市生態經濟系統對環境的影響。本文選取能代表以上三個方面內容的指標,參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城市生態經濟系統評價指標體系。
從湘江流域各城市生態經濟發展水平來看,長沙、株洲、岳陽三個城市生態經濟發展水平較好,高于八個城市平均水平(八市平均得分0.36675),其余五個城市生態經濟發展水平低于八個城市平均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長沙作為湖南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經濟規模、經濟發展質量、城市化水平都走在全省的前列,而且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也相對較少。株洲市近年來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經濟發展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岳陽作為湖南省重要的對外交通口岸,進出口規模相對較多。因此,這三個城市生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二是湘潭、婁底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較大,經濟發展質量不高。郴州、永州由于經濟發展基礎較差,經濟規模、經濟發展質量等各方面都較為落后。因此,城市生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衡陽各方面發展一般,城市生態經濟發展整體水平仍落后于湘江流域平均水平。
湘江流域城市生態經濟系統優化發展的建議
優化調整城市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單位區生產總值能耗。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生物物質能等新能源。根據湘江流域產業結構的特點,加大節能減排力度,節能減排的重點是石化、電力、造紙、鋼鐵、有色、建材等高能耗工業部門。另一方面,加強能源市場建設,以市場為導向,建立健全公平競爭、自由選擇的體制機制,提高能源結構中油、氣、電的比重。
提質第二產業,擴容第三產業。注重鋼鐵、建材、有色等支柱產業的生態化發展,構建城市生態工業產業鏈;重點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文化創意、生物、新能源、信息、節能環保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形成該領域的產業優勢;嚴格限制紡織、食品、造紙等工藝落后、能耗高、污染嚴重的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并使其生產規模逐步萎縮退化。
重點抓好湘江流域水污染綜合治理。水污染問題是關鍵性環境限制因素。引導湘江流域企業積極開展清潔生產,努力實現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降低單位產品耗水量和廢水排放量。對紡織、食品、造紙等傳統高消耗產業和高用水定額部門的產值增長及配水額度予以適當的限定和約束。(本文作者:瞿理銅 單位:中共湖南省委黨校 湖南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