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成本管理論文
實施作業標準成本管理法的背景
為推進全員成本目標管理,貫徹“經營一元錢,節約一分錢”的經營理念,突破成本管理缺少業務量消耗標準支撐的瓶頸,進一步提升成本精細化、集約化水平,推進“建標、對標、追標、創標”工作,西北油田著力開展以作業成本管理和標準成本管理為主的成本管理方法創新,并積極探索二者有機結合的可行性。
標準成本管理法與作業成本管理法的基本理論
標準成本法在泰羅的生產過程標準化思想的影響下于20世紀20年代產生于美國,是指通過制定標準成本,將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進行比較獲得成本差異,并對成本差異進行因素分析,據以加強成本控制的一種會計信息系統和成本控制系統。標準成本法作為一種成本計算與成本管理相結合的方法,是企業編制預算、控制成本、評價業績的重要依據,不僅有助于企業的經營決策,還可以簡化成本核算的賬務處理工作,同時還有利于全面預算、責任會計的推行,是進行事前計劃、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的有效手段。但是在標準成本法下,成本差異按成本對象歸集,差異高度集中,使管理人員難以發現差異產生的具體位置,從而難以找到成本控制的突破點,也不便于按生產過程劃分責任主體的企業的業績考評。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化大生產程度和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競爭日益激烈。買方市場的形成要求企業提供更加多樣化和更具個性化的產品,以適時制生產為特點的彈性制造系統應運而生,從而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為組織協調產品生產而發生的間接費用不斷增加,在企業總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從而引發了作業成本法的產生。
作業成本法基于“成本驅動因素”理論,認為生產導致作業的發生,作業消耗資源并導致成本的發生,產品消耗作業,把企業消耗的資源按資源動因分配到作業,把作業收集的作業成本按作業動因分配到成本對象,從而在資源耗費和產品耗費之間借助作業來分離、歸納、組合以形成各種產品成本。作業成本法為企業提供了一種更精確、更相關的費用分配方法。首先,在作業分析的基礎上,確認作業、主要作業,劃分作業中心,并以主要作業為主體,將同質作業合并建立作業中心,以便按作業中心建立作業成本庫。然后,按照資源動因將資源耗費分配計入各作業成本庫,計算各作業中心的作業成本。最后,按照作業動因將各作業成本庫歸集的成本分配計入最終產品上,計算產品的成本。可見,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點,標準成本法為企業的成本控制和業績考核提供了標準,且按照標準成本計算產品成本簡化了核算過程,但卻有著傳統成本核算方法核算缺乏細致的缺點,而作業成本法盡管核算工作量大,卻恰恰克服了傳統成本核算方法核算粗略的缺點,提供更為準確、相關的成本信息,同時區分增值作業和非增值作業、有效作業和無效作業還有助于成本的控制和降低,所以,二者的結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相互之間的缺點,相得益彰,發揮優勢,在事前、事中和事后有效地控制成本,正確評價作業中心及相關責任成本中心的業績。
作業基礎的標準成本制定步驟及方法
標準成本建設目標。深化全面預算管理。應用標準成本管理功能,建立基于標準成本和作業過程的預算管理機制,將預算管理與標準成本相融合,根據生產經營的變化,滿足預算的彈性動態調整,實現科學預算、精準預算,達到生產與經營、技術與經濟的融合統一。落實全員成本目標管理。建立符合生產實際,涵蓋各作業過程、各成本要素的消耗標準,縱向上延伸至各管理層次(廠-分隊-班組-崗位),實現成本的全員、全方面、全過程、全要素管理。推進“建標、對標、追標、創標”工作。通過標準成本管理理念,實現各責任單元、各作業過程的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的適時對比分析,及時消除無效作業、改進低效作業,促進生產組織環節的進一步優化,對預算進行跟蹤考核,實現成本受控運行,推進“建標、對標、追標、創標”工作,深化“比、學、趕、幫、超”活動,促進成本管理水平穩步提升。標準成本管理結構。依據作業成本管理的原理和標準成本管理的要點,結合采油廠實際需要,標準成本管理結構主要突出以下幾個方面:制定業務量消耗及價格標準成本、建立標準成本管理信息系統、編制指導預算、開展差異分析、實施科學考評。
根據油田的生產實際,西北油田探索將作業成本與標準成本結合起來,首先分解企業生產工業過程,確定作業鏈,找準成本要素與作業過程的切合點,進而確定每個作業消耗的資源動因和成本動因,然后測算確定各類作業消耗的每項成本要素和每個設備的標準值;為解決不同地質和工藝條件下的區塊、作業單元和責任中心的成本差異問題,還需要分析影響因素,測定影響因素的級差系數,最終確定各類作業的消耗量標準和價格標準。確定成本要素,劃分作業過程。成本要素是標準成本管理的基礎,相同的成本要素在不同的作業過程中的標準是不一樣的。例如電費在采油、注水、照明等情況下的消耗標準和計算方法是不同的,因此必須為電費在不同的作業中制定相應的標準,可以將“油氣提升過程中抽油機的耗電”作為標準成本項目的研究對象。通過成本要素和作業過程兩個維度、細分資源設施類型來確定標準成本項目,把成本要素分解到作業過程中。收集影響因素,明確成本動因。確定標準成本項目后,要分析影響其消耗的主要因素,采用數學方法或者根據經驗,確定這些因素對消耗量的影響程度。一般情況下,將影響最直接、比重最大的因素,作為該費用要素的成本動因。
采用多種方法,計算基準成本。標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對成本控制和經營分析產生直接影響,標準成本是在正常生產條件下基本的消耗水平,主要采用五種方法確定標準成本:歷史數據法:以歷史數據為基礎,剔除無效數據,通過建立數學模型進行分析測算,確定消耗標準。技術測定法:對于能運用設計參數和科學儀器等進行測量且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有針對性的選擇數據源,對所需數據進行一段時間的實地測量,根據理論參數及現場測定進行統計分析,確定消耗標準。管理標準法:引入項目進度管理中的關鍵路線法概念,對關鍵工作節點明確最早開始時間和正常結束時間,運用零基預算的思想確定其消耗標準。制度規范法:國家法律法規、行業標準、企業文件等規范性的文件可以直接作為標準,如差旅費、勞保用品等。資源配置法:根據成本管理精細化需要,制定相關資源配套標準,主要應用于用工配置和車輛配套等成本項目。通過正態分布,測算級差系數。由于油田地質條件復雜多樣,成本項目的影響因素較多,不同地質和工藝條件下業務量消耗水平存在一定差異,為使業務量消耗標準趨于合理,通過正態分布,確定級差系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