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師德論文
師德對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性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強師必先強師德師風。如果說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那么教師就是基石的奠基者。從這個意義來講,教師不僅是教育發展的脊梁,而且還是支撐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承重墻”。因此,培養高質量的教師、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已經成為教育發展乃至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程。在教師的素質結構中,師德具有方向性、先導性和基礎性,良好的師德不僅是提高教師專業工作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而且還關系到社會風尚的形成與提升。因此,堅持立德樹人理念,加強教師師德建設,不僅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的首要任務,也是教育發展和國家發展的重要保證。
新形勢下高校師德的特點及主要體現
高校師德的特點。與其他教育階段相比,大學教育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教書是為了育人,先育人后教書,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而大學生的人格教育已經基本完成,大學教育除了應該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以外,還應著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規劃未來的能力。大學生的時間相對自由,學生開始學會自己安排學習、生活和娛樂時間,這一規劃時間的能力在學生的人生規劃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大學教師往往除了教學任務以外,還肩負著各種科研項目,與學生接觸的機會相對較少,因此,大學教師的師德又具有自己的特點。大學教育肩負著培養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重任,“教育發展,教師為本”,教師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者,是大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引路人,是實現科教興國的生力軍。教師的師德要求高校教師必須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必須達到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標準,需要更加重視道德修養,努力以自己崇高的道德行為和完善的人格去影響學生的道德行為和人格,以自身的情操去陶冶學生的情操。為此,高校的師德不僅具有突出的先進性,還具有明確的典范性。高校教師在新的歷史時期要更好地自我定位,引導青年學生適應社會變革,端正人生航向,準備迎接未來挑戰。
高校師德的主要體現。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止”;韓愈說,“為人師表,授之以道”。其實說的都是一個道理:作為教師,品德是第一位的,要以高尚師德、人格魅力、學識風范去感染、教化學生。身為教師,為人師表,既要教書,又要育人,既要言傳,更要身教,因為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要用自己的品德、修養、情操、作風、儀表,對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起到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也對大學獨特的文化氛圍和人文傳統的形成起到積淀、傳承的作用,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成為品德高尚、受人尊敬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具有高深的學術造詣。人們常說,“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里講的“學”就是指教師的學問。在知識經濟時代,為了培養素質結構合理的高級專門人才,高校教師首先應具備復合型的知識結構,既熟悉掌握所教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并能及時了解該學科的最新成就,最新水平和未來發展趨勢;掌握教育科學知識,具備現代教學、教育方法、手段與技巧;要做到一專多能,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動手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總之,高校教師要力求精通所任課程的專業知識,掌握本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全部教學內容。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要把專業知識傳播給學生,除了在專業知識方面要有一定的深、廣度外,還要懂得一些相關學科的知識,以及教育學、心理學、邏輯學等方面的知識,只有經過具體的教學、科研的實踐,高校教師才可能對其應具備的專業素質的內涵有更深刻的感悟和體驗,并顯現出自身潛在的、巨大的專業智慧。
具有寬厚的仁愛之心。在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和高深的學術造詣基礎上,教師還應始終保持一顆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善待學生的仁愛之心。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最需要的是關愛和尊重。只有內心對學生有一份真誠,才能夠更好地幫助他們成長成才。因此,大學教師要秉持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善待學生,對其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另外,師生之間要彼此尊重,平等相待,各盡所能,教學相長。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應清醒地認識到,教師的尊嚴來自其廣博學識,來自其道德修養,來自其人格魅力,更來自于其發自內心對學生的關愛。唯有如此,教師才能贏得學生真正的尊重和信任。具有濃厚的愛校愛崗之情。市場經濟利益的驅動容易誘使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價值觀的流行,這種情況使得有些教師敬業意識淡薄,缺乏教書育人的責任意識,在課堂上只起了教書匠的作用,埋頭教書而無視課堂紀律,致使課堂紀律和學風每況愈下。
愛崗敬業是對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也是一種崇高的美德,高校教師愛崗敬業的總體要求有以下幾點:熱愛教師職業,對高等教育事業有著不悔的追求和全身心地投入;熱愛學生,以學生為本,圍繞學生的成長成才,對學生關注、關心和關愛;對教育教學工作認真負責、精益求精,對學生嚴格要求、悉心培養。具體表現為上課認真負責,執行考勤制度,不遲到、不早退,課堂紀律嚴格,認真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認真批改作業;嚴格執行考試制度,命題實事求是,評卷認真負責,考試成績能客觀公正地反映學生水平;積極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努力探索教育教學規律,對教育教學工作進行科學設計有效實踐,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開展科學研究,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主動學習和充實新的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和業務水平,及時掌握學科前沿動態。
結論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師德是一名人民教師最重要的品質。對于一名具備良好師德的人民教師來說,學生是他生命的給養,講臺是他生命的舞臺,教學是他生命的源泉,若如此,他也必定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本文作者:孫麗云 單位:鄭州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