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通識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陸勇 崔剛 單位:鹽城工學院教務處
“卓越計劃”通用標準對學生“通識能力”的要求
按照教育部“卓越計劃”通用標準,對本科層次工程師應達到的知識、能力與素質要求有11條,其中,涉及通識教育的內容有7條,即:“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堅定的追求卓越的態度、強烈的愛國精神、社會責任感和豐富的人文科學素養”;“具有從事工程專業所需的相關數學、自然科學知識以及一定的經濟管理知識”;“具有良好的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服務意識”;“具有信息獲取和職業發展學習能力”;“具有較好的組織管理能力、較強的交流溝通能力、環境適應和團隊合作能力”;“具有應對危機與突出事件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環境下的交流、競爭與合作的初步能力”;等等。[3]按照通用標準,無論是行業標準還是基于行業標準的學校標準,都要注重體現出“卓越計劃”對學生的通識教育要求,這些要求可以概括為基本素質、現代工程意識、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創新意識、管理溝通合作能力、危機處理能力和國際交流合作能力等方面。[4]地方工科院校在“卓越計劃”培養方案的編制過程中要考慮工科院校的“專業性”與地方院校的“地域性”,因而通識教育設計過程要以培養未來工程技術人才的社會適應能力與專業發展潛力為主線。社會適應能力主要通過社會道德倫理教育、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培育、交流溝通能力培養和協同創新意識培育來實現;專業發展潛力主要通過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全面的工程基礎技能、一定的國際工程視野和面向工程的自主學習能力等來逐步形成。培育學生的通識能力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在“卓越計劃”背景下,工科專業學生的“通識能力”與“專業能力”共同構成了現場工程師必須具備的工程能力。圍繞學生的通識能力,整合通識課程,構建基于“卓越計劃”理念的通識課程體系成為“卓越計劃”試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內容。
地方工科院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構建原則
按照“大工程”教育理念和高校通識教育發展趨勢,設計通識教育內容,重構通識課程體系,是地方工科院校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按照“卓越計劃”對學生通識能力的要求,整合現有通識教育課程也成為實施“卓越計劃”試點的關鍵。目前,地方工科院校的通識教育課程基本上與綜合性大學無異,這其中最大的問題是“政府規定的通識課程數量較大,學校通識課程規劃與設計的可回旋余地非常有限”,“通識課程的特色和差異皆不明顯”。[5]在既有的體制內,構建基于“卓越計劃”理念的通識教育課程,地方工科院校可以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一是以能力培養和素質培育為目標設計課程結構,注重課程體系的整體性。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由不同類型的課程構成,這些課程在培養人才通識能力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課程體系的整體性原則要求,各類課程既能發揮各自的功能,又能在整體上相互促進。一般說來,“課程體系是課程目標在課程內容上的要求和反映,它屬于課程結構中以內容為維度的結構”[6],“卓越計劃”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目標就是能力培養和素質培育,圍繞這一目標,需要科學設計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并通過相應的課程來實現。在課程體系中,各類課程在課程目標的定位上都要與“通識能力”對應的知識、能力結構相一致,同樣,“通識能力”教育所需要知識、能力結構也都要對應到相應的課程。
二是以針對性和有效性為標準整合現有課程資源,注重消弭學科專業界限。現有通識教育課程包括公共必修課和通識選修課兩大部分,公共必修課強調政治教育功能、工具技能掌握以及服務于專業學習的自然科學基礎教育,但“缺乏健全人的基本素養教育”;而通識教育選修課主要采取教師自愿申報,課程開設極具隨意性,缺乏頂層設計,“內容結構雜亂無章在各大學普遍存在”[7],課程設置缺乏科學性,呈現明顯的知識化傾向。“卓越計劃”通識課程體系構建,要對現有課程進行整合,以針對性和有效性為標準,注重消弭學科專業界限,把零散的通識課程整合到相應的模塊中,將系統知識傳授轉變為綜合能力培養,實現“卓越計劃”通識教育的課程目標。
三是堅持以人為本和個性發展的理念明確教育層次,注重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統一。“高等教育應是一種建立在通識教育基礎之上的專業教育”[8],通識教育的基本使命有兩個方面,“第一大使命是教會學生學習,知識的教育是次要的,方法的教育是最重要的;通識教育的第二個意義是教會學生做人。教會學習、教會做人是通識教育的使命”[9]。通識教育所謂的“通”其實不是要培養無所不能的“通才”,而是培養具有“貫通”能力和素質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通識課程體系在構建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和個性發展的理念,設計合理的知識結構和教育層次。地方工科院校要結合自己的辦學層次、服務面向、學生素質,合理確定自身通識教育層次,不能以專業課程對知識、能力的要求構建通識課程,要充分發揮通識隱性課程對學生通識能力培育的作用,合理設定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在學生培養過程中的比重。
四是以地方工科院校的比較優勢構建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注重培育通識課程特色。與綜合性高校相比,地方工科院校由于形成歷史、辦學定位和服務面向等因素,在學科與專業建設中,人文社科與理學相對薄弱,通識教育課程建設先天不足。在“卓越計劃”理念下重構通識課程體系必須立足原有基礎,注重發揮比較優勢。地方工科院校的比較優勢在其“地方優勢”、“服務功能優勢”、“科類優勢”、“產學研合作優勢”和“師資隊伍建設優勢”[10],這些優勢歸結起來就是“社會實踐”方面的優勢,面向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培育工程人才,使地方工科院校在辦學過程積累豐富的實踐教學的經驗。在通識課程體系的構建中,地方工科院校要揚長避短,注重理論與實踐課程相結合、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結合,在強調過程教育中,逐步培育基于“卓越計劃”理念的通識課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