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環境工程學論文
本文作者:李祝 皮科武 胡立新 萬端極 單位:湖北工業大學
當前環境工程專業發展現狀
就目前國內的發展形勢看,環境工程專業無疑是一個朝陽專業和熱門學科,理應容易就業,但現狀正好相反,尤其是女生。原因除社會和企業對環境保護重要性認知度低之外,還包括本學科方向設置上存在與社會需求不符的缺陷。總之,目前國內幾乎90%的高校培養的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只具備以末端治污為基礎的環境保護知識,對清潔生產的理念掌握太少,除了清華大學和山東大學開設了部分清潔生產的課程外,其他高校少有這方面的課程設置。反之,對傳統理念下培養的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只會注重末端治污,以犧牲企業大量的投入來獲取對環境的保護,這是和科學發展觀、建立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大政方針背道而馳的[2,3]。
以清潔生產為特色的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必要性
在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由傳統的粗放型發展逐漸轉變為倡導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背景下,關于環境保護、資源能源開發與再利用的研究及清潔生產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降低資源消耗,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推進大型工業固體廢物和建筑、道路廢棄物以及農林廢物資源化利用,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2%,資源產出率提高15%。國家現在大力支持節約資源能源、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治理環境污染等成績顯著的企業,響應國家大方針,針對工業企業需要,那么國家各工科院校對環境工程專業課程教學與實踐也很有必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培養社會急需的人才[4,5]。2003年頒布并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和2009年頒布并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為從根本上解決發展與環境、資源與人口的矛盾制定了法律框架。各行業要嚴格執行上述法律,認真落實國家節能、減排的各項指標,就需要大量的既懂環境工程專業,又熟知清潔生產的專業技術人才。從上述的專業設置與培養來看,我國培養具備清潔生產知識的環境工程高層次人才必將帶動行業的可持續性環保戰略計劃。因此,在大專院校中開展以清潔生產為特色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將清潔生產理念和技術納入其中,培養具備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技術的高層次人才是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兩型社會的關鍵環節,也是實現“十二五”節能減排的核心。
我校以清潔生產為特色的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
順應當前環境工程專業學科發展動向,環境工程專業不應再僅僅停留在單純的末端污染治理上,而要從長遠的觀點來理解環境工程,從綜合利用自然資源,維持生態平衡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去教育環境工程的學生。本專業致力于培養具備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理念,環境工程與清潔生產的基礎理論知識與應用能力,能夠運用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的理念,調整、改造傳統的生產工藝,從事環境保護、清潔生產的科學研究、教學、技術開發、設計、試驗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系統分析各高校環境工程專業不同方向課程體系設置,結合我校本身特色以輕工行業的源頭治污清潔生產為方向,進行新的特色方向的課程體系改革,在環境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中,適當增加有關課程,清潔生產審核、清潔生產工藝、新型水處理技術、膜技術應用和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等課程,并且增加了相應課程的設計,大三大四每學期都有清潔生產特色方向課程開設,本專業積極加強建設,清潔生產課程現已列入我校精品課程進行全面建設,并配有精品課程網站,當前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清潔生產特色方向的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根據特色專業方向的課程體系設置,進行系列專業課程教學資料的收集和匯集工作,一改傳統的課程理論教學,以四個互動—“課堂互動、企業互動、社會互動和實習基地互動”為主導(見表2),提高學生學習效果,豐富學生實驗與實踐環節,開展工藝討論,參觀學習,動手實踐及理論總結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縮短與企業的距離,提高學生就業率,同時有效服務相關企業進行清潔生產改造。
采用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大力開展特色方向的教育,其所蘊涵的教育思想,是對我國優秀的傳統教育思想的繼承與深化。要使學校與社會的關系更加密切,應擴大學校對社會的積極影響,縮短學校教育與社會需要的距離。這種培養目標和模式是學以致用。解決社會的實際問題,必須為社會和企業培養對口的工程技術人才。經過研究和實踐,形成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依托輕工清潔生產中心為教研平臺,按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工程實踐經驗的能力,為培養新型的具有創造性和動手能力的工程技術人才提供新的思路。在教學實踐中以我校輕工技術中心、清潔生產工程中心、膜技術研究所、環境工程實驗室為平臺,大力開展學生創新活動,探索和總結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形成了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這種創新模式的實踐有利于本學科特色方向發展和完善。在清潔生產特色方向培養過程中,本專業采用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主張采用“雙導師制”,在大二、大三階段開展實踐環節,大四進行畢業論文階段,都會采用一個學校導師和一個企業工程師指導學生開展學習和實踐,這樣就有效地拉近學校和社會的距離,學生畢業后能很快進入工作崗位,適應社會的需要,解決企業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不斷發生著變化。按照我國“科學發展觀”和“建立節約型社會”對環境工程類人才在知識、能力與素質構成上的基本要求,針對本校具體情況及用人單位的現實需求,分析現有培養計劃的不足,進行環境工程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設置的全面規劃和調整,在國內率先形成新的特色方向—清潔生產。近年來成功申報“湖北省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和“國家級卓越工程師計劃”,均是環境工程—輕工清潔生產方向。當然,清潔生產特色方向環境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在改革中按照新的要求進行建設,其內容涉及面廣,也無現成的經驗可借鑒,特別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研究,根據其研究成果確立教學目標并豐富教學內容,在今后的研究和實踐中要和兄弟院校多交流學習,以使環境工程專業更好地發展。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