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環境工程學論文
本文作者:荊國林 王鑒 崔寶臣 苑丹丹 江泓 單位:東北石油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繼續擴大環境工程專業認證的必要性
資源與能源的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瓶頸,和諧社會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目標。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協調是和諧社會的基礎也是關鍵。我國政府提出的節能減排的目標是環境工程專業發展的重要契機。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是一個多學科協作系統工程,但在系統工程中環境工程作為污染物排放削減直接相關的專業,應發揮更大的作用。環境工程專業是化學工程、土木工程、衛生工程等學科的綜合,隨著經濟的發展,基本可以體現出:知識更新速度快、影響范圍廣、多學科滲透、新興學科涌現等特點。高校作為孕育優秀工程人才的搖籃,在開展工程教育中,應緊密聯系行業發展現狀,及時把握行業發展趨勢,在加強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加強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環境工程專業發展前景廣大。
基于專業認證背景下的環境工程專業教學改革
以行業發展需求為動力,以工程專業認證標準為依據,以構建“大環境”為導向,圍繞培養綜合型環境工程人才,建立具有比較優勢的環境工程專業的有機整體。
基于教育CDIO理念,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CDIO教育理念是近年來的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一次重大探索。CDIO教育模式代表了Conceiving(構思)—Designing(設計)—Implementing(實現)—Operating(運作)[3]。它以產品研發到產品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讓學生在實踐中,主動地將應用與課程之間緊密聯系的方式學習。環境工程是一門實驗和理論并重的專業,在培養高素質的工程技術人才中,實踐與實驗起著重要作用。借鑒CDIO成功的教育經驗,環境工程專業在建設過程中,第一是要加強校企合作,建立穩固的實踐基地。與企業保持長期的密切合作關系,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節約學校經費,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走進企業,深入了解所學知識在將來所要從事的行業中如何應用;第二是搭建校內的實踐平臺。實踐平臺是大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的陣地,校內通過設立實驗示范中心、重點實驗室以及科研成果轉化平臺,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造力;第三是設立特色實驗室。根據專業需求開設特色實驗室,增加綜合型、設計型實驗的比例和深度,在全校范圍內共享實驗資源和設備。
將職業資格培養引入課堂,設置“工程師模塊”課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雖然興起的較早,但是發展至今一直沒能走進“象牙塔”,與高等教育培養人才掛鉤。專業認證制度作為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基本內容、必要基礎和重要支撐,是從業證書申請發放和登記注冊過程中一種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國際上,專業認證制度完備的國家幾乎都將專業認證制度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直接掛鉤。目前,筆者對黑龍江、北京、上海三省市不同類型的學校中所設置的環境工程專業人才課程展開調查,發現不同學校雖然課程設置的形式上和名稱上略有區別,但大都采用的是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方向(模塊)課這一模式,并且在學分、學時、比例上也無明顯的差異。鑒于國際專業認證國家的經驗,我國在培養環境工程專業人才上,可以嘗試針對某一執業資格和學生主要的就業崗位來組織課程,即一年級安排基礎課綜合培養,二年級以專項課題形式參與實驗,三四年級進入模塊課程培養。在模塊課程設置中引入職業資格培訓,一方面為將來的專業認證與職業認證掛鉤做好準備,另一方面保證知識以結構化而不是零散化的形式進入學生的認知結構,從而促進學生整體能力的發展。根據環境工程專業的特點,可以用模塊課程替代原有的學科領域課程,分布合理的課時,搭建新的課程體系。
重視科研能力,尊重學生個性化選擇。我國在環境工程行業發展過程中急需培養高水平的、技術精湛的工程人才,切實解決行業內技術創新慢、產品升級難的問題。這對高校所培養的專業人才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均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是,工程教育本身就是創造力養成的教育,學生的興趣選擇對工程能力能否持續增長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在工程認證背景下,高校的能力培養更應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選擇,以使學生能夠在自身個性和興趣的基礎上,構建自身的知識結構,發揮創造性和創新能力。第一,在本科生教育中可以設立“導師群”人才培養方式,即組織教授“聯手”合作培養和授課,在理論課的基礎上以“專項課題”的形式進入實驗室,大學二年級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參與科研導師的研究,跟隨導師去專業的相關企業參觀,直接參與科研項目的工作,接觸學科前沿,既增加學生科研的深度和廣度,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第二,美國工程與技術鑒定委員會推出的工程準則對工程專業學生的能力提出了11條評估標準,總結起來基本是強調工程實踐能力、多學科綜合的學習能力、職業素質與責任感。這些能力的形成絕不是某一門課程或某幾門課程能夠解決的,而是整個人才培養方案包括整個教學計劃、培養方案,特別是實踐教學體系對學生能力的形成。因此,在課程設置上應更多地考慮多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學生提供豐富的環境工程學科發展前沿的信息,提高專業方向對學生的吸引力,為學生工程師素質的養成提供綜合的知識背景,培養對環境工程現存問題的敏感度和國際視角,以有利于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