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環境工程學論文
本文作者:葉長明 魏明寶 單位:鄭州輕工業學院材料與化工學院環境工程系
課程體系改革的要求
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規律,堅持基礎知識、工程能力、綜合素質協調發展,全面提高;堅持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優化;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強化實踐教學,特別加強工程實訓;堅持學思結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注重發揮學生特長。根據通用標準制定學校專業標準,構建新的課程體系。調整課程設置,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強化綜合設計訓練,增加工程相關課程,開展研究式、討論式、啟發式及團隊式教學。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擴大學生學習自主權,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不增加總學分,通過優化教學內容和整合有關課程,適度減少理論教學學時和學分,增設校內外工程實踐學時學分,優化反映通識教育和專業方向的限選課程。探索校企互動的實踐教學運行新機制。對實驗、實習、實訓、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各個實踐教學環節進行整體優化,形成與理論教學相輔相成、結構與功能優化的實踐教學體系。
課程體系改革與探索
在課程體系上將原來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四個模塊改為通識教育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三個模塊,其中通識教育包括必修、限選和任性課程,專業基礎和專業核心課包括必修和限選課程,集中實踐環節全部為必修課程。通識教育必修課程主要包括:“兩課”、大學英語、計算機應用基礎、體育、軍事理論等;限選課程包括現代企業管理、應用寫作、音樂鑒賞、工程概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信息檢索等;任選課程為文哲藝類選修課。專業基礎必修課主要包括高等數學、線性代數與空間解析幾何、大學物理、畫法幾何與工程制圖、機械設計基礎、電工電子技術、工程力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環境工程原理、環境監測、環境微生物學等;限選課程主要包括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清潔能源導論、化工安全與環保、環境科學與工程進展、環境工程CAD。專業必修課為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和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限選課主要包括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標準與法規、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專業英語、環保設備設計、環保產業與職業、環境化學、科技文獻檢索與實驗設計、物理性污染與控制和研究型實驗等。
新的課程體系增加了工程教育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如工程概論、環境工程CAD、環境標準與法規、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等,這些課程的開設,提高了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參加職業資格考試和就業競爭力[5]。將部分課程進行整合,如將原來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工業水污染控制工程合并為一門課程,學時增加到90學時;用環境工程原理則替代了原來的化工原理課程;將原來科技文獻檢索和實驗設計兩門課程整合為科技文獻檢索與實驗設計;取消了實用性不強的城市污水處理廠運行與管理等課程,將設計性課程環保設備設計由24學時增加到30學時。為了增強學生對專業的熱愛和就業前景的認識,增設了環保產業與職業課程,主要講授環保產業的發展情況及環保相關熱門職業的介紹,專業骨干教師共同承擔該課程該課程的教學任務,每人講授2個專題,教學形式靈活多樣,鼓勵學生提前做好職業規劃,增強了學生對環境工程專業就業前景的預期,激發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6]。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在暑期開展研究型實驗,學生在老師指導下自行設計完成研究或制作內容,并獲得相應學分。同時學校也設立創新實驗項目,積極鼓勵學生申報,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按照卓越計劃實施要求,學生要有累計1年的企業實習實訓經歷,以此我們加強實踐教學內容和形式的改革,首先在同周邊企業如鄭州市五龍口污水處理廠、鄭州市馬頭崗污水處理廠、鄭州市八崗污泥處置廠、鄭州市垃圾綜合處置廠、平煤集團神馬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在良好合作的基礎上,積極簽訂校企合作戰略協議,為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改變原來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全部由校內教師承擔的模式,積極邀請企業技術骨干參與承擔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環節,部分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內容同企業生產實際接軌。對于專業實驗安排,適當增加近現代內容,增設設計性、綜合性實驗,減少驗證型實驗。
結語
基于“卓越計劃”對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改革,真正提高了教學質量,培養了學生工程創新的能力,從而實現工程教育培養目標,提高學生的工程素養,增強學生就業能力。進一步加強課程群建設,培養適應社會經濟與科技發展的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的新型高素質環保人才,從而更好地為國家和區域環境保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