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環境工程學論文
本文作者:靳瑋 單位:包頭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明確培養目標,完善教學體系
在整個環境工程專業教學中,科學、完善的課程設置,不僅關系著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同時還關系著學生就業綜合素質的培養。由此就需要教師在環境工程專業教學中,能夠結合著自身的專業優勢,完善教學體系。在其完善的過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結合著學生的實際學習特點,對學生的選修課及必修課進行指導、考核,加強學生的基礎知識。其次,在開展教學活動的同時,教師應結合著計算機技術、電子測控技術等突出環境監測方向的教學;針對環境工程方向的教學,則需要教師結合著環境工程設計及學生管理能力的培養。再次,在開展專業選修課程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結合著學生的就業崗位進行實施,以便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讓學生全面發展。最后,在深化理論教學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其在學校的過程中能夠通過理論進行實踐操作;同時能夠在實踐操作中深化理論理解。
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受我國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多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習慣以中心地位自居,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能被動的接受。這種教學模式培養出的都是些“理論性”人才,一旦用到實際操作中,只能“紙上談兵”。由此可見,這種教學模式在使用的過程中,造成學生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在阻礙學生主體性能發揮的同時,還直接影響著學生今后的就業。而教師在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教學中,其主要途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借助多媒體計算機的優勢,將基礎知識細化、深化,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理論知識。在條件允許的狀況下,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計算機將一些典型的工程案例滲入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能夠結合著案例來細化理論知識,還可以通過案例來靈活的運用理論知識。其次,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能,使其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靈活運用學到的知識。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及分析能力的同時,還能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教學效果。
構建創新實踐中心,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一般是動手能力的擴展、升華的綜合體現。在整個高校教學中,創新型人才培養是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能夠結合著學生的實際個性,激發學生的創造天性,為學生搭建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創造性平臺。在環境工程專業教學中,通過構建學生課外創新實踐中心,為學生提供了相對未定的科技創新基地,在滿足學生課外創新與專業實踐要求的同時,還能使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創新潛能。而在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結合著學生的年級開展與之相應的創新活動。在其開展創新活動的過程中,應緊緊圍繞著教材開展。例如:針對大一、大二的學生,基于其專業知識較少,教師在提高他們創新能力的過程中,可以結合著一定的學術報告會、科技活動等來培養,以此來激發學生創新的積極性。而對于大三、大四的學生,由于擁有了部分專業基礎課程知識和能力,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技術較高的應用型課題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在實踐中心參加過培訓后,除了自身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及創造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外,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習興趣,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今后的專業學習中。與此同時,用人單位在挑選人才的過程中,通常會結合著學生實踐活動中是否取得一定的實踐成果,換而言之,即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會帶動就業競爭力的提升。
建立校外教學實踐基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及綜合國力的提高,當前我國從事環境類行業的企業多數規模較小,至今沒有形成專業的產業規模。造成各個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多將重點放在企業的發展項目上,對應聘人員的施工實踐經驗有著極高的要求,以此來節省崗前培訓的成本投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想具備一定的工作經驗,其根本途徑在于進入生產、工程一線實習。作為高等院校教學中的一門必修課與綜合實踐課,實習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掌握知識的一種途徑。在整個實習期間,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充分滲入到實踐操作中,結合著實踐操作,對專業今后的發展趨勢有個正確的認識。由此就需要高校在實施環境工程專業教學中,能夠在校外建立相應的實踐基地,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訓,使學生在實踐中發現自身的學習缺陷,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完善,在提高學生專業學習積極性的同時,還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主動的掌握專業技能,為其今后的就業做好鋪墊。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教學制度的不斷完善,在環境工程專業教學中,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提高學生專業水平的同時,還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深化理論知識,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的結合。由此就需要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能夠充分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其今后的就業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