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灌溉論文
本文作者:王法根 單位:平橋鎮水利水電管理站
農業灌溉存在的問題
隨著全球糧食緊缺問題的顯現,中央對“三農”問題早以引起高度重視。我鎮要搞好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清醒地看到當然水利基礎設施、農業灌溉存在的問題:水利化程度不一,由于地理、自然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水利條件薄弱環節依然存在:紫凝、西坑兩片地處山區,常年灌溉沒有保障;屯橋王里岙,以及新中、平北兩片位于北干渠上游的部分丘陵地帶自然條件較差,抗旱能力極低;323省道南邊至始豐溪北岸一帶,雖然屬里石門北干渠灌區,但由于輸水渠線長,一遇旱情,灌溉相對困難。現有水利工程設施比較脆弱,山塘、水庫建成長達50來年,工程出現嚴重老化,近幾年來雖然有些得到除險加固,但沒有維修加固的部分山塘、經常有安全隱患出現,需要限制蓄水。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山塘水庫淤積嚴重,蓄水量逐年減少,影響效益發揮。近幾年來,雖然增加投入,對渠系配套進行改造,在一定程度上灌溉條件得到改善,但沒有硬化的土渠,標準低、質量差,加上老化程度高,建筑物損壞等情況仍然存在。管理不善,農業用水浪費嚴重,灌溉水利用率低。有些小型山塘、水庫渠系配套仍未完善,有些雖有渠道,但滲漏等狀況較為嚴重,沿途輸水損失大,上游澇,下游旱的現象屢見不鮮,渠道末端有水難到田。灌區渠系有效利用率低,估計目前灌溉水量的利用率約為55%左右。始建于六、七十年代的機電灌溉設施不少出現老化、損壞嚴重,得不到及時維修,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灌水技術粗放,節約用水意識差。目前,農業灌溉仍然采用落后的大水漫灌方法,用水無節制,有些村民只知道放水,不知道關水,這樣不但使土壤水分處于長期飽和狀態,不利糧食增產,而且嚴重浪費水量,加劇了上下游用水矛盾,易引起糾紛,增加社會不安定因素。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新農村建設大力推進,不少村把山塘水庫的水兼作飲用和生活用水的水源,同時工業用水量也不斷增加,將進一步擠占農業用水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業灌用水的保證率。
解決農業灌溉問題的對策及措施
解決當前農業灌溉問題的對策,可概括為“渠系配套、開源節流、強化管理”十二個字。具體地說:一是對現有水庫灌區和砩壩引水灌區進行渠系配套改造,提高灌溉水量的利用率;二是對現有水利工程設施進行配套、挖潛、改造,山區有條件的地方可新建一些小型蓄、引、提水工程,充分挖掘水資源潛力;三是采取各種措施,包括工程技術,農業技術,管理技術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村規民約,管理制度等,把水利工程在引水、輸水和田間灌水過程中的各類水量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和單位水量的生產效率。繼續抓好現有小型山塘水庫除險加固工作,確保安全運行。對淤積嚴重的山塘進行清淤,非里石門水庫灌區對有條件進行擴建的山塘經過論證可進行擴建,從而增加蓄水量。在此基礎上,科學規劃,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新建一些小型蓄水工程。2.灌區要完善渠系配套,對支、斗、農渠進行改造。農業綜合開發、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土地整理、水利建設等項目要因地制宜整合資源統籌規劃。對原有的土渠進行標準化施工,全面硬化建設成為三面光渠道,減少糙率,改變嚴重滲漏現象,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
加強提水工程整修和建設。原有已損壞的提水泵站,現在仍有利用價值的要進行維修,使其發揮效益。在灌區末端,放水難度較大的地方,根據實際情況,確有必要的可新建一些提水機埠,在旱情嚴重時緩解自流灌溉壓力,提高抗旱能力。在323省道南邊,始豐溪北面一帶,茅洋、張思、下王、山頭龐、周坎頭等區塊有大面積的梨、桃、葡萄、草莓、櫻桃種植基地和其它旱地經濟作物,大力推廣噴、滴灌技術,既節約用水,又能大幅度提高其經濟效益。農業灌溉用水量大,浪費現象較為突出,必須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挖掘潛力,最大限度地減少水量損失,全面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通過各種形式廣泛宣傳,普及節水灌溉知識,提高糧農節水意識。在現有的基礎上大力推廣由農業專業合作社或專業戶承包集約經營,實行統一耕種、統一管理,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科學灌溉,合理用水,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上千畝面積的新中、寧協、花市、前山、東林等灌區分別設立管理機構,制訂各種管理制度。已有放水員的灌區,要加強對放水員節水知識培訓、管理,沒有的要配上放水員,實行統一管理、統一配水,減少水量浪費。
結合年度農民技能培訓,大力推廣水稻薄露灌溉技術,改變過去水稻淹灌的習慣。采用薄層水灌溉或無水層濕潤灌溉,使土壤通氣性良好,促進水稻根系生長、葉莖茂盛、穗大粒重,起到既增產又節水的作用。總之切實解決農業灌溉存在的問題,概括起來就是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二種手段相結合,雙管齊下。工程措施投資巨大,但必不可少。民以食為天,農業生產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重的項目,搞好糧食生產,對維護社會穩定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應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水利投資體系。因地制宜作出規劃,分期實施,在落實好自籌資金的基礎上,政府應加大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