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素養教育教學論文
本文作者:鄧燁 單位:湛江師范學院
在傳統觀念中,圖書館是收藏很多書和各種資訊的地方,人們可在其中自由閱讀、瀏覽、學習,所以關于圖書館的定義是“收集、整理和保存文獻資料并向讀者提供利用的科學、文化、教育機構。[2]”然而,在現代信息技術帶動下,傳統的“重藏輕用”模式的圖書館逐步向著信息資源數字化、信息實體虛擬化、信息傳遞網絡化、信息提供知識化、信息資源利用共享化和館員隊伍專家化的現代圖書館方向邁進。大學生信息素養提升本身就是促使圖書館功能轉型的強大外源性因素,大學圖書館唯有適應時代背景和現實需要的發展,才能使自身之存在與延續成為可能并獲得實踐支撐。
現代服務功能的實現程度圖書館現代服務功能的實現程度可以有很多因素決定,然而無論圖書館提供的服務多么出色,如果沒得到讀者的認同、理解和真正利用的話,其服務說到底也是虛的。現今很多高校圖書館已向讀者提供很多信息化、個性化的服務種類,如個人網上圖書館、專題信息服務、聯機檢索、館際互借等,然而很多大學生對此是一無所知,甚至從來沒有想過能如此獲得利用信息,信息素養低下,這就造成了圖書館信息服務資源的大量浪費,許多基于現代理念設置的服務種類無法真正實現,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
在信息化時代,高校圖書館日常工作也呈相應發展態勢。大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一方面使其自身在利用圖書館資源和享受圖書館服務方面得心應手、如魚得水;另一方面,也能使大學圖書館自身的日常管理工作規范化。讀者掌握一定的電子技術水平和專業知識,并有較強獲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將對信息化的現代圖書館的服務起著根本性的作用。由此可見,大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與圖書館服務功能的實現是相互關聯和促進的,高校圖書館必須重視并承擔培養和提升大學生信息素養的相關責任。高校圖書館由于自身并不是一線教學單位,因而在承擔培養和提升大學生信息素養責任方面有其特殊性。
高校圖書館對大學生實施信息素養教育應遵循以下原則:這是由高校圖書館自身特點與服務功能的現代轉型所決定的。高校圖書館必須徹底從傳統的角色中走出來,在對大學生實施信息素養教育時應當堅持主動教育的原則,通過有效整合利用自身資源,主動貼近師生、貼近生活、貼近需要,開展信息素養宣傳和組織信息素養教育活動,使圖書館的服務與大學生信息素養提升形成良性互動,共同促進學校教學科研的發展。開放性原則主要是指高校圖書館作為最具公共性的文化信息機構,其資源及活動是向所有師生開放的,應把每個人都納入到教育教學體系中來,通過運用最新信息技術架構起現代遠程開放教育模式,實現專業課程對學生的全開放,充分滿足學生個體不同的學習需求,形成了一種全新的、開放的、交互的、啟發式的教學模式。
盡管信息素養包括了知識意識、觀念情感、道德倫理等諸多方面,但它本身主要還是體現在信息技術的運用與實踐能力層面。配備了硬件設施,建立了教學資源庫,設置了信息技術課程,并不等于就能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條件和結果之間還必須有“潛件”這一實現機制。這里的“潛件”指的是要讓學生明白在現實生活、工作、學習中何時使用信息技術、為什么要用信息技術、如何恰當地利用信息技術,這都需要通過大量的實際操作才能體會和練就。因此,信息素養教育必須堅持實踐性的教育原則。高校圖書館應當結合大學生專業學習的需要以及社會生活實踐的體驗,引導學生感知和發現信息技術發展對其學習、生活所帶來的巨大變化,促進其自覺運用信息技術實現個體與社會信息的重組與統一。
影響大學生信息素養的因素很多,而且信息素養本身的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因而對大學生進行信息素養教育的內容和方式應該體現差異性。應當根據不同專業學生對信息素養的不同要求以及不同興趣取向,采取差異性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把教學內容“分層”或“分級”,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也能夠讓學生對自己當前信息素養的水平有恰當的定位。要注意培養學生信息創新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信息素養提供良好的硬件設施高校圖書館是學校自動化、網絡化和信息化的研究與應用中心,在對大學生實施信息素養教育方面具有信息資源、設備資源和人才資源三大優勢。圖書館應該根據大學生的個性化要求,有針對性地為他們訂購采集相關專業的書籍、報刊和有關視聽資料。要在傳統的圖書文獻采訪基礎上,加強數據庫、電子文獻與多媒體文獻的建設,也要集中力量開發具有本館特色的信息數據,為讀者提供多元化信息資源,為信息素養教育提供基本物質保障。同時,必須加大圖書館資金的投入,添置供信息服務與開發的各種設備,加快圖書館信息現代化建設進程,為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提供更好的條件。
《文獻檢索》課是當前我國大學里較普遍開設由圖書館老師承擔主講的介紹如何獲取和利用信息的公共課程,它是當前對大學生進行信息素養教育最主要形式之一。然而當前的《文獻檢索》課程無論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式、方法上都與現實的圖書館的發展存在一定的脫節。一些高校不夠重視該課程的教學,課時量一減再減;派出上課的老師也不夠專業,講授只停留在一般檢索方法介紹,忽視學生信息意識、信息道德的培養和熏陶;該課程也往往是只對新生開課,一些二、三年級的學生需要更專業、更深入的信息檢索和利用能力培養卻無法滿足。因此,必須改革《文獻檢索》的課程內容,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益。
在線教學平臺和教學網站既是信息化時代教育教學的產物,也是對大學生實施信息素養培育與提升的絕佳方式。國外許多高校已經在這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功經驗。如美國魯根特大學利用Blackboard提供在線信息素養課程;我國香港的科技大學和浸會大學采用webCT進行信息素養培養,深受學生的歡迎,且效果顯著[3]。在線教學平臺一般包括:教學者子系統、學習者子系統、管理子系統、成績評價子系統等,它能夠為教師與學生提供一個多元化與多功能的教與學的網絡化學習環境,通過文本、圖片、視頻等多種媒體的運用,及時架構師生互動平臺等,極大提升教學效果。而通過建立專門的信息素養教學網站,能夠提供交互性的操作練習、在線測驗、即時反饋、在線幫助、多途徑導航和個性化服務等功能,使大學生通過體驗、練習和咨詢等方式并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