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素養教育教學論文
本文作者:特木爾巴根 林晗 單位:北京郵電大學民族教育學院 呼和浩特民族學院
少數民族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重要性
要使少數民族大學生具備敏銳的信息意識、豐富的信息知識、過硬的信息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道德,必須依賴于系統的信息素養教育。因此,信息素養教育是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信息素養的最佳途徑,也是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有力保障。少數民族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關乎民族地區的繁榮與發展。由于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民族地區整體發展水平不僅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甚至落后于中原內地和東南經濟發達地區。教育資源不足、優良生源外流、高層次研究人員缺乏、人才流失嚴重等問題一直困擾著民族地區的跨越式發展。教育和學習是社會發展的基礎,通過教育,可以帶動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培養具有較高信息素養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培育人力資本的重要內容。在信息時代,“信息技術滲透性很強,某個產業一旦與信息技術結合,就會產生革命性的變化,大大提高效率和效益,因此人們稱它為國民經濟的‘倍增器’”[2]。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和未來民族地區的建設者,少數民族大學生能夠具備準確、快捷地獲取信息,辨別和整合信息能力,就意味著掌握了信息寶庫的金鑰匙。由此可見,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對民族地區的繁榮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少數民族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關乎民族地區公共安全與社會和諧。國家社會的安全與和諧不僅依靠強有力的規則,還要依托國民素養的提高以其社會外溢來構建和諧社會。阿諾爾•J•湯因比指出:“技術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份。這種力量可以用于善惡兩個方面。”[3]
當下互聯網作為一種信息交流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人們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誘發了網絡道德失范等一系列問題。調查發現,少數民族大學生普遍認為“計算機犯罪”屬于新型的違法行為,但少數民族大學生中不乏侵犯他人“知識產權”、隨意暴露個人隱私等現象以及缺乏抵制不良信息的思想意識。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及其國際聲譽的提高,一些懷有險惡政治意圖的“反華勢力”,提出了“中國威脅論”,在互聯網上宣傳一些不利于民族團結和社會健康發展的虛假信息;宣傳中國沒有宗教自由,煽動民族獨立,試圖分解中國的勢力,壓制中國的發展。而涉世不深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很容易被這些虛假信息所迷惑,對中國現行的政策體制產生抵觸心理,動搖堅持社會主義的堅定性,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調查發現對待網上發布的一些民族問題,只有26%人的人會去論壇關注或發帖,揭發極端分子的真面目,而74%的人則無任何反饋。一個人的某種意識和素質不是與生俱來的,為防止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信息道德和法律失范,將少數民族大學生培養成具有過硬的信息倫理道德素質的優秀人才,必須及時、有效地對他們進行信息素養教育。
少數民族大學生信息素養現狀
根據學界對信息素養結構的規定,筆者從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個方面在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基礎培訓生中進行了少數民族民族大學生信息素養現狀的問卷調查。少數民族大學生整體信息意識薄弱。信息意識通常指對待信息的敏感程度,即遇到問題主動尋找答案。調查發現,大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信息的敏感程度、信息來源的洞察力和信息價值的判斷力較差,不能自覺地捕捉和利用信息。67%的少數民族大學生信息意識薄弱。他們學習上遇到的問題大多是習慣于從圖書館書本材料上尋找答案,平時不注重積累信息資源,往往要寫重要的材料或完成畢業論文時才會意識到網絡信息資源的重要性。有近6%的學生,竟然從入學至本科畢業都未曾瀏覽過圖書館電子信息資源,有34%的學生對本專業學科的前沿信息和發展前景毫無關心,更談不上對其他相關學科信息的關注和了解了。少數民族大學生信息需求主要是集中在QQ聊天、網絡游戲、觀賞視頻節目、下載音樂、郵件、瀏覽新聞等娛樂需要。少數民族大學生缺乏系統的信息基礎知識。信息知識是指與信息有關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包括信息理論、信息技術和信息系統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少數民族大學生一般都來自偏遠的農村、牧區和山區,大部分地區基礎教育階段尚未開展系統的信息素養教育,以致系統的信息理論知識匱乏。個別少數民族大學生對計算機基本操作知識都沒掌握,對網絡信息獲取技術和使用軟件以及與信息相關的法律、規范知之甚少。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信息能力不強。信息能力是信息素養的核心,沒有信息能力,信息素養就會成為一句空話。信息化社會中,少數民族大學生信息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他們的就業能力和工作效率。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基礎培訓生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學生信息能力還處于相當低的水平。主要表現在獲取信息的能力較弱,不了解信息檢索方法,不能正確運用網絡檢索工具獲取信息,尤其在網絡電子信息方面,不能精確、全面、快捷地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少數民族大學生信息道德認識模糊。信息道德是指人們在整個信息活動中應遵守的道德規范的總和。在信息化社會中,少數民族大學生不僅要具備傳統教育范疇的品德修養,更要具備一種新型的品德———信息道德。在信息海洋中,少數民族大學生要懂得與信息技術使用有關的經濟、法律等知識,并遵循網絡空間的道德法律規則。在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基礎培訓生的調查中發現,對于文獻資料中直接使用網上下載資料的態度反應各異,有56%的人表示無所謂,表明大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沒有較明確的信息道德標準,信息道德認識模糊。74%的學生對“網絡在本質上是自由的,人們在網上的行為活動沒必要受到法律和道德規范的束縛”表示不贊同,超過10%的學生贊同,另外有14%的學生無法分辯。這說明大多數學生認同網絡規范和道德約束在網絡上存在的必要性,部分學生嚴重缺乏網絡規范意識,他們極有可能在網上表現出另一種與平時截然不同的人格。
少數民族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民族院校普遍重視學生的信息素養,逐步在教學計劃中增加相關內容與課程,制定了比較有效的培養方案和實施辦法,但目前信息素養教育仍存在很多不足。少數民族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重理論,輕實踐。雖然很多民族院校開設“計算機基礎”、“信息技術基礎”等課程,但僅停留于信息知識的傳授。學生上機僅以了解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知識為目的,忽視獲取信息的方式和辨別能力的培養,忽略應用信息技術對專業知識學習的幫助。而忽視實踐創新這一重要環節,是少數民族大學生信息素養不能有效提高的主要原因。信息技術方面的課程,很少涉及實踐任務,致使許多少數民族大學生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習和成才服務。信息素養的培養目的不僅僅是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提供理論支持,更主要的是為他們今后開展工作、進行專業研究做準備。所以,信息素養的培養要與學生的專業課程的學習整合起來,更加注重實踐和應用環節。少數民族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重學分,輕應用。目前部分民族院校在設置信息類課程時,并不清楚要培養學生哪些信息素養,具備何等程度的信息能力等問題,致使信息技術相關課程的設置表現出隨意性和無目的性。很多學生選修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完成”學業,拿到“寶貴”的學分。很多學校將“計算機基礎”、“信息技術基礎”等設置為必修課程,而把一些應用性、實用性較強的相關課程以及與本專業相結合的信息類課程設置為選修課程。比如雖然教育部要求開設文獻檢索課程,但很多學校文獻檢索課程只列入選修課,有的高校干脆不設。民族院校校園網建設水平不高。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學習、研究,需要先進的校園網,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校校園網建設水平不高,如資源少、覆蓋范圍小、注冊用戶登錄難、網速慢,難以滿足大學生的求學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