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美術藝術理念論文
本文作者:張志宇 單位:大連藝術學院教學督導與評估辦公室
根據《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大全(2007年)》統計,全國現有“藝術設計”專業布點671個,“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布點92個,“服裝設計與工藝教育”屬于目錄外專業,專業布點較少,671個“藝術設計”專業的布點中設置的服裝藝術設計方向應在1/3左右。通過上述數據,可以初步確定我國開設服裝專業的高校有300余所。由于依托的專業不同,紡織、輕工類院校及部分綜合大學、理工大學設置的服裝專業多為“服裝設計與工程”,有些院校同時設置了“藝術設計”下的“服裝藝術設計方向”;而美術、藝術類高校的服裝專業設置除少數幾個院校(南京藝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為“服裝設計與工程”外,其他院校均為“藝術設計”下的“服裝藝術設計方向”;極少數師范大學依托藝術教育資源,設置了“服裝設計與工藝教育”專業,如湖南師范大學等。根據《教育部關于公布普通高等學校可繼續按藝術類專業招生辦法招生的非藝術類本科專業名單的通知》(教高函〔2009〕25號),同意46所高校的“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3所高校的“服裝設計與工藝教育”專業可繼續按藝術類專業招生,也就是說這些專業布點可以授予文學學位。
由此可見,我國的服裝專業設置以藝術類為主。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不同高校服裝專業的課程設置有著天壤之別。“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嚴格按照工科類專業設置課程,開設有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化學等課程,對于培養學生藝術修養和藝術表現的課程鮮有涉獵。生源多為理科類學生,數理思維能力較強,但由于沒有經過藝術專業考試,普遍沒有繪畫基礎。而“服裝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則體現出重藝術輕技術,繪畫、設計表現類課程較多,技術、原理類課程相對較少。學生多為文科生,通過藝術專業考試后入學,繪畫基礎較好,但由于藝術類考生的數學不計入高考總分,進入大學后也不學數學課程,所以學生普遍數學基礎較差,數理思維能力薄弱。目前,不論是“服裝藝術設計”方向,還是“服裝設計與工程”(50%專業布點按照藝術類招生)專業,普遍都加強了學生藝術修養與藝術表現能力的培養,而對于工程技術重視不夠。學生也普遍認為自己是學藝術的,對于技術類課程認為是裁縫工匠之工,不屑一顧。很多招收中國高校服裝專業本科畢業生繼續深造的國外高校普遍認為,中國學生的繪畫能力最強、藝術表達最好,但前期的創作思維和后期的作品實現與國外學生相比有較大差距。這對于我們現在的課程設置思路有很大的警醒和啟發。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高校服裝專業教師大體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紡織、染織、工藝美術等相關專業教師經過進修學習后轉到服裝專業任教;另一部分是在服裝企業中抽調從事一線生產多年的技師、工程師充實到服裝專業教師隊伍。轉行過來的教師理論學習的系統性不夠,實踐經驗也顯欠缺;企業抽調的教師實踐經驗豐富,但理論功底略顯不足。90年代后期以來,各高校培養出的服裝專業學生部分充實到高校教學一線,同時很多有著海外留學背景的碩士、博士也充實到國內各高校服裝專業的教師隊伍中,為高校服裝專業的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高校服裝專業教師的整體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還存在著“學院派”的說法,不同程度存在著款式設計教師與市場脫節,結構設計教師與生產脫節,工藝設計教師與企業脫節的現象。同時,各課程教師之間缺乏溝通,教學內容缺少有效的銜接,直接影響到專業系統知識構架的形成。
歐洲地區及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服裝設計專業學生在繪畫表現上遠不及中國學生,但是在設計思維、設計實現等方面要遠遠高于中國學生。發達國家高校的服裝設計專業培養出了一大批服裝設計大師,而中國高校幾十年來卻幾乎沒有培養出一位國際級服裝設計大師,這又回到了“錢學森之問”。服裝設計的“本”是什么?是絢麗的繪畫,還是簡單的制造?我們的高校服裝專業教育是否抓住了服裝教育的核心?我們的課程設置是否本末倒置?所有這些問題值得服裝高等教育工作者深思。在《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1998年)》及2011年9月教育部“關于征求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修訂二稿)》修改意見的通知”中,都明確了“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可授工學、文學(藝術學)學位;在招生時可以按照工科類招生,也可以按照藝術類招生,由此“藝術設計”專業下的“服裝藝術設計方向”就顯得有些畫蛇添足了。為了規范專業設置,使服裝專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建議各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門,將服裝專業統一設置在“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下,各高校可根據各自依托的優勢專業及發展定位設置專業方向。這樣既可以整合優勢資源,完善專業產業鏈條,又可以明確專業定位,有利于人才培養。
服裝設計的“本”是什么?其最終的設計作品應該是服裝。設計是一種思維方式,服裝應以成衣實現為載體。設計思維通過繪畫的方式進行表達固然可取,但設計思維不等同于繪畫表達,繪畫表達也不應該是設計的核心。服裝成衣實現是形成產品的前提,同時也可以反過來影響、作用于設計思維的發展。而我們以往的教育恰恰注重了學生繪畫表達的訓練,對于設計思維和設計實現(工程技術)的重視程度明顯不足。國內幾乎所有的服裝設計大賽都要經過服裝效果圖初審,才能進入到最后的成衣展示決賽。有好的設計想法,沒有好的表現技法,很有可能連初賽都不能通過,更沒有展示成衣作品的機會。這樣的比賽過程設置直接反映了中國高等服裝專業教育的思維。服裝是實用的,其功能屬性是要為消費者服務,其保護功能、識別功能等需要理性的思考分析來實現;同時服裝也應該是審美的,其裝飾屬性要為消費者接受。服裝從設計到生產銷售的過程,是創造美、實現美、接受美的過程。服裝的創作是以作品為載體,以消費為目的的活動,并非是單純的繪畫表現,同時也不應該是單純的工業制造。服裝應該是一個藝術和技術相結合的交叉學科,只有藝工交融才能實現好的產品。所以高校服裝專業的課程設置思路應該是藝術修養、設計思維和工程技術類課程相結合,相互融會貫通,過分強調哪一部分都是不合適的。不同專業目錄下的服裝專業,不論是工科類還是藝術類,雖然在研究方向上有所側重,但是在課程設置上兩大類課程都應該兼顧,可以在比例上有所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