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語文實踐論文
本文作者:雷小莉 單位:重慶市石柱縣職教中心
分組討論式教學
學生根據自己確立的主題、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社會調查,收集資料。可以上圖書館,上網(網吧)。特別是要到實際中去體驗,如:環境方面的問題,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到農村的田間地頭去感受;社會問題,可以對農村人的生活、習俗、人情世故進行調查、采訪等,形成他們的調查研究報告。通過這個環節,培養學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讓他們獲得親自參與探索的體驗。我把講解課轉化為討論活動課,讓學生自己動手嘗試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比如教《祝福》討論“祥林嫂之死”;教《項鏈》討論“瑪蒂爾德的人生悲劇”等。我們還可以把討論的內容向人生、向社會延伸,比如討論的話題有:讀職專是否有出息等。討論中,學生的見解也許不全面,甚至失之偏頗,但直接的收獲是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個性得到了充分地發揮,課堂效果很好。
自導自演式教學
根據中職生性格活潑、好動,表演型的特點。我把語文課上成語文活動課,用課本居叮表演、故事表演、才藝表演等形式,一方面它把書本知識演變為鮮活可感的形象,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提升人文素養。中職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適合表演的篇目,如《雷雨》《項鏈》《鄒忌諷齊王納諫》《向中國人脫帽致敬》等,這些課文教師完全可以給學生“松綁”,通過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自評來達到教學目的。
正反辯論式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應著重考查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尤其要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究。”因此,在評價這一環節,要重視過程,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可以從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合作情況、材料收集情況、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情況、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情況、學習成果交流情況等方面進行。“辯論出智慧”“理越辯越明”。活動課上,辯題可以是針對課文中的某個觀點,比如:課文《讀書人是幸福人》中的“讀書人一定是幸福人嗎”;也可以是學生學習生活中遇到的而又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中職生談戀愛是弊大于利還是利大于弊;還可以是一些有爭議的時事話題,比如:某醫院因家屬拒絕手術簽字導致患者未能及時救治而死亡,誰之過?是醫院還是家屬?辯論場上,學生針鋒相對,既訓練了思維,又增強了信心,從而有效鍛煉了他們的口才。
展示成果式教學
我們教師一定要按照活動目標和活動計劃組織學生開展活動,才能保證活動的有效運作。例如:新教材中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我們熱愛大自然》,首先提前兩星期布置學生開展體驗大自然的活動,讓學生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收集廣泛的資料,進行歸類整理;然后要求學生根據手頭材料和個人體驗自制作品,以相冊、標本、手抄報、藝術品、燈片、cAI課件等;最后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多種媒體展示成果。通過開展語文實踐活動,不僅促進學生利用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加強書本學習與實際應用之間的聯系,進而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總之,語文能力的培養和語文素質的提高,它需要大量的閱讀和廣泛的社會知識,需要生活的積累。因此,高職語文課應納課內課外為一體,熔學校社會于一爐,充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