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語文實踐論文
本文作者:葉杰軍 單位:福建省南平市武夷旅游商貿學校
對于具有較高寫作水平的學生,教師完全可以放手讓他們自由創作并適當提高要求,激發他們在寫作上有更大的發展。對于掌握寫作基本知識,但寫作缺乏新意的學生,教師可進行適當的引導,讓這部分學生能夠開闊思路,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展開思考。對于寫作水平較低,無話可寫、畏懼甚至厭煩寫作的學生,教師要給予更大的鼓舞和更多的指導。針對這部分學生,教師可讓他們模仿范文寫作,起碼可以先使他們擺脫無話可寫、畏懼甚至厭惡寫作的困境。還有課本中要求全文背誦的一些古典詩詞,在實際教學中會發現有不少學生是很難完成任務的,不如給他們降低要求,只背文中的名句,效果可能會更好。當然,在實際操作中要有一定的激勵機制。這樣做,雖說有悖于教材編寫者的初衷,但“有所收獲”總比“一無所獲”要強。況且,這也是激發學生作業興趣的過程。這里特別要提醒的是,教師在設計分層課業時,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上,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切勿好心做了壞事,因為分層,而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
作業設計注重聯系社會生活,增強學生感悟能力
“在生活中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是陶行知先生一個重要的教育觀念。他的“社會即學校”學說,更是告訴我們“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當樹立開放的語文教學觀念,將作業由教材向生活延伸,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把學生置于開放的環境中,引領學生引向家庭、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開闊眼界,增長才干,提高語文運用能力,培養健全人格。引向家庭,設計有趣的生活式作業。家庭是學生們從小到大最熟悉的環境,家人也是他們最親近的人,家庭生活是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家庭生活中有他們成長中無數的喜怒哀樂和苦辣酸甜,每一個篇章都能成為語文作業的良好素材,教師要充分挖掘出來巧妙設計作業。例如,學生在學完《木屐》和《履痕》這兩篇文章后被文章中的父子情深和感人至深的母愛所震撼。借此之勢,設計了二道題:①生活中父母恩比天大,情比海深,請寫一篇400字左右“我的父親(母親)”充滿感情的小短文;②在一年一度的“三•八”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中秋節等到來之際,布置學生打個電話、寄張賀卡等給在家辛勤勞作,或遠在他鄉打工的父母,說說自己最想說的話。這些題目的設計親切可感,學生們有話可說,有情可訴,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接受了一次感恩教育。引向社會,設計豐富的調查式作業。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特別重視社會實踐對學生的意義。他每周都會帶學生到大自然中去發現與實踐。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社會生活對學生的重要性,要巧妙地利用這些社會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開展語文學習活動,讓學生時時處處學語文,體會語文作業的樂趣與價值。學完了《青玉案•元夕》,針對課文中提到的元宵夜賞花燈習俗,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搞個關于家鄉的民俗文化調查,讓學生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生活美;學完了《地球,我們的家園》和《大自然的哀歌》后,要求學生課后去考察家鄉的自然環境,并對家鄉的環境現狀的成因及治理作出調查與思考。這種作業布置,開拓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加深了學生對家鄉的情感,不僅使學生和家長認識到學語文有用,而且也使學生周圍的社會群體受到語文教育的影響。針對學生中存在的盲目“追星”現象,本學期我們語文教研組教師在學校成功舉辦了“青少年‘粉絲’現象研討活動”,活動在提高學生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增強合作探究能力的同時對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起到了促進作用。調查式作業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使學生既“走進”了文本,又“走出”了文本。
作業設計注重綜合運用,培養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中職語文作業設計應注重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與學生的所學專業相結合。中職學校專業不同,對語文能力的具體要求有一定的差異。如文秘專業要求寫作能力特別強,而旅游、幼師等專業對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要求比較高。這就要求語文老師在布置作業時應圍繞學生不同的專業靈活機動地進行設計。根據本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中的“綜合實踐活動”進行適當的調整。如我校開設有“導游”專業,現場講解是必備的技能。針對這一要求,與導游專業教師配合,設計了“走進校園”的口頭訓練作業,以追尋《絕版的周莊》一文的目光解讀我們美麗的校園。不僅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鍛煉了膽量,也加深了學生對自己學校的感性和理性認識。學了《林黛玉進賈府》后,不妨請服裝專業教師出謀劃策,一起給服裝專業的學生布置嘗試畫出故事中主要人物服飾圖的作業;《一碗清湯蕎麥面》一文,除了讓學生明白面對厄運必須具有頑強不屈、團結奮爭的精神外,針對營銷專業的特點,特別讓該專業學生挖掘文中善良的老板和老板娘的經營之道,談談自己的體會和受到的啟發。在應用文教學中,針對畢業班學生都會遇到的求職面試問題,筆者根據學生所學專業發布相應的“招聘崗位”,布置面試問題,要求學生利用網絡、報刊、書籍等資源,結合自身條件準備好應聘材料,以“我的人生我做主(應聘自薦)”為主題進行模擬求職面試。這樣的作業設計既符合了語文教學的能力培養目標,又與學生的所學專業相結合,為學生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幫助,受到了學生歡迎。作業設計的形式多樣化。教師可以利用融圖畫、寫作、編排、書寫于一體的黑板報、手抄報評比這種綜合性作業來展示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嘗試讓學生以小記者身份采訪老師和同學,向校報、校廣播站、校文學社積極投稿;班級主題活動時指導學生給老師制作請柬,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敘述活動過程,描寫精彩場面,抒寫內心感受;組織學生開展參觀、演講、辯論、編排課本劇等活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汲取豐富的營養,在實踐中領悟語文的精髓,在實踐中鞏固、應用、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學生實踐性作業形式很多,這要求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鞏固完善與創新,力爭讓每個學生在適合的自己的作業中都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和滿足的心理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