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文化理論論文
本文作者:王洪斌 趙玉娟 單位:大連大學
自有大學以來,大學就是知識的圣殿、文明的使者和高尚的化身,大學之所以神圣和高尚,就是因為大學有精神,大學精神文化與大學同在。人,需要有靈魂有精神,大學同樣需要有靈魂有精神,這種精神是文明的、高尚的、巨大的、隱形的、彌散的:它滋養著人的理想、品格和氣質,孕育著先進的思想和文化,成為一代又一代學子的精神家園。大學精神文化所設立的精神價值尺度,可從根本上引導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大學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學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積淀的最富典型意義的精神內涵,集中體現在每一所大學的整體精神面貌、辦學水平、辦學特色以及其所具有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之中。[2]具體表現在組織成員共同的價值觀念、道德準則和情感品格之中,難以用文字、符號或程序化的方式顯現于外。大學精神文化客觀存在于一代又一代大學人的思維特點、行為準則、學術風范和行為方式之中,構成了不同大學不同的人格、氣質特征和價值追求。實踐證明,不同的大學有不同的精神文化,越是歷史悠久的大學,它所蘊藏的精神文化內涵越是豐富。一所大學所具有的精神文化底蘊越深厚,所反映的精神文化特征越明顯,所發揮的精神文化影響越深遠。大學精神文化的假性存在大學精神文化一般有兩種形成方式:一種是自然生成,即文化自在和傳承;另一種是自覺追求,即文化自覺和創造。從自在到自覺,體現了大學精神文化發展的一種趨勢。如果說過去的大學更多的是一種文化自在和傳承,那么現在許多大學則更注重文化自覺和創新。
大學精神文化的自覺創新是積極和進步的,但目前在這一過程中存在形式主義和虛假傾向。如作為大學精神文化外在表現的辦學理念、辦學定位、校訓、校風、學風等,許多大學雷同甚至于相同,而各個大學真實的精神文化和辦學特色得不到充分體現。在一部分大學中,人們“自覺創新”的大學理念、大學精神、校訓、校風等大學精神文化的文字表述變成了虛設的花瓶,既與實際不符,又沒有創新性。以校訓為例,據國內一項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256所大學中,有192所大學的校訓為“四詞八字”的口號式,有8所大學的校訓同為“團結、勤奮、求實、創新”,有27所大學的校訓同為“嚴謹、勤奮、求實、創新”。在256所大學的校訓中,包含“團結、勤奮、嚴謹、求實、創新”5個詞語之一的有147個。[3]大學師生對一些同質化、標語化、流于形式、過于華飾等假性存在的精神文化表述沒有認同感,同質化精神文化建設形不成濃郁的精神文化氛圍,更無影響力和競爭力。大學精神文化的內涵特質性辨析大學精神文化并不是一個文化巨筐,什么樣的精神文化內容都可以裝。我們必須正確區分大學精神文化內涵的特質和非特質。大學精神文化的內涵特質關于大學精神文化,學術界的表述多種多樣,我們較傾向于以下定義:大學精神文化是大學特有的價值取向和文化表征,是給大學行為提供指導,使大學采取這樣而非那樣行動的基本信念、基本態度和基本準則,是人類文明和真善美的集中體現。大學精神文化的內涵雖然十分豐富,但其特質則只有兩種精神:即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其核心是文明高尚、追求真理、正義善良、批判守望。
大學既是文明的產物,又是文明的標志,更是文明的使者。大學的責任和使命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和人才的培養,還有對社會良知的守望和社會不良的批判。正如《大學》開篇所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這里的“大學之道”,反映了中國古人為教、為學的大學精神文化特質,體現著一種強烈的人文精神和社會使命。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主張的“自由教育”也是以發展理性、陶冶心靈、享受生活為目標的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4]大學精神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但基本上是由精神、觀念、習俗三部分組成。其中,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核心。“科學精神追求真理,是求真”,“人文精神追求和諧幸福,是求善”,求真與求善的結合就是求美,也是對社會責任和使命的追求和擔當,大學精神文化內涵的本質是真善美和社會責任。這也是建立大學價值、大學品格、大學風尚的基石。大學精神文化的非特質大學精神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一般情況下,大學精神文化內涵包括大學理念、大學精神、大學傳統、大學品格、大學價值、大學風氣、培養目標、發展戰略和辦學思想等等。大學精神文化內涵不等于大學精神文化特質。大學精神文化特質具有穩定性、非功利性,一切與人才培養,一切與終極關懷,一切與大學使命無關的性質都是假性特質。比如“追求卓越,建設一流”等是一些大學的奮斗目標,但并非大學精神文化特質;再比如,“勇于創新、鼓勵競爭、寬容失敗”等是大學文化品格之一,但卻不是大學精神文化的特質。
大學精神文化的根本使命性辨析大學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精神文化建設。大學需要教學,但教學不等于教育;大學需要學問,但學問也不等于精神,大學需要發展,但發展也不是大學精神文化建設的根本使命。大學精神文化建設的根本使命是心性修養、精神守望、文化創新和社會批判。大學精神文化建設的使命培育心性德行。紐曼認為:大學是“教育場所”而不是“教學場所”,大學精神文化建設的使命是使學生養成“一種以自由、公平、冷靜、克制和智慧為特征的心性習慣”,同樣,洪堡等人也提出,大學的目的就是“修養”,即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心性的修煉,德行的養成,人生價值的實現。堅守高尚精神。大學文化對民族文化與人類文明的傳承功能,決定了大學精神文化建設的高尚特質。大學誠然不能脫離現實,但又必須和世風流俗保持一定的距離,遠離塵囂,保持純潔、冷靜與清醒,時刻關注、守望社會道德和良知。創造先進文化。大學的使命是站在時代的前沿,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在傳承的基礎上創造先進文化、先進思想、先進理論、先進制度和先進的實踐模式,特別要著力創新辦學理念、發展戰略和文化模式。要以時代的特征和實踐的動力彰顯大學創新文化的內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大學既要用傳統批判現代,也要用現代批判傳統。當我們擁有了更多辯證、開放和豁達的批判精神,社會才能更快發展、科學才能更快進步。
大學精神文化建設的憂慮近半個世紀以來,大學精神文化弱化,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專業主義、惟科學主義、惟技術主義、惟市場取向的價值觀充斥于高等教育領域,大學已經不再是高尚精神的殿堂。世界各國都在談論大學危機———大學經費危機、大學質量危機、大學道德危機、大學自治危機等等,然而,這些還只是淺層次的危機,而真正深層次的危機是大學精神危機。[5]因此,人們呼喚:大學精神,魂兮歸來!但是,在大學精神文化建設的問題上,也有令人憂慮的問題,主要是:認識不足。一些同志對大學精神文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大學是搞教學科研的地方,教學科研是硬任務,精神文化建設是軟性工作,看不見摸不著,做好做壞甚至于做不做都無礙學校的發展大局。重視不夠。一些高校干部對大學精神文化建設重視不夠,抽象肯定,具體否定,“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還有人認為,精神文化建設是那些曾經有著輝煌歷史和文化底蘊的老牌大學的工作,一般高校沒有資格談大學精神文化建設。建設不力。一些高校比較重視大學文化建設,愿意把錢花在大學文化環境建設上,栽樹種花塑雕像,也愿意進行大學制度建設,認為這些是實在和有效的,而在大學精神文化建設上則顯得力不從心,無規劃、無思路、無辦法、無措施。目標不明。一些高校對大學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有所認識,但目標不明,思路不清,不知道本校需要和應該建設什么樣的大學精神文化。有的高校簡單地把校訓、校風、學風建設等同于大學精神文化建設。層次不高。一些學校的大學文化建設層次不高。把大學文化等同于校園文化甚至于大學生社團文化,把大學精神文化等同于政治文化、穩定文化,一講精神文化,似乎只有政治理論入腦入心入課堂,而不能上升到人文和科學精神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