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環境整治論文
本文作者:李文煒 李強 單位: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農業環境技術產業化的可行性
一般性環境技術的產業化為農業環境技術產業化提供了經驗。當前,國內外針對工業污染的環境技術基本都已經產業化,并行成龐大環保產業。1990年11月,原國家環境保護委員會發布了《關于積極發展環境保護產業的若干規定》,為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奠定了政策基礎。尤其是“十五”以來,環保產業投資多元化、運營市場化拉動環保產業快速提升,大規模社會資本和外國資本投資環境保護,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服務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發展,涌現出一批研發、生產、運營一體化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環保設施運營服務業也呈現加快發展態勢,一批有實力的環保公司開始采用市場化模式操作環保項目。目前,我國環境產業已形成門類齊全、領域廣泛、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體系,成為國民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2010年我國環保產業的年收入總值達8800億~10000億元左右,其中資源綜合利用產值6600億元,環保裝備產值1200億元,環境服務產值1000億元。據預測,到2015年將達到GDP的7%~8%,到2020年更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3]。環境技術產業化促進了我國工業污染的有效治理。在環境技術產業化的推動下,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促進了我國工業污染的有效治理。根據國家環保部、統計局和農業部三部門于2010年2月2日聯合發布的《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4],在工業三廢的最終排放量只占產生量很小的份額,絕大部分三廢在產生后都得到了有效的處置。
發達國家農業環境技術已實現產業化發展。發達國家對農業面源污染主要采用源頭控制的對策。源頭治理技術包括兩類,一類是能夠以產品、儀器、設備設施或咨詢服務等形式存在的技術,例如生物農藥、有機肥料、微生物飼料添加劑、農田水利設施工程建設、有機農業生產配套技術等,這一類技術已經實現產業化的發展。另一類是以方法和知識形態存在的技術,例如農田最佳養分管理技術、高線條帶種植技術、農業水土保持技術措施等。這一類技術由于無法進行排他性使用,農業經營者既不需付費,技術提供者也無法收費,所以無法實現產業化。當農業環境問題需要進行末端治理時,環境治理一般就具有明確的責任主體,從而環境治理的受益就具有排他性,這就形成了環境治理的市場需求,并進一步促成治理技術的產業化。末端治理技術包括環境問題的監測、檢測,污染物回收、處置以及環境修復等技術,這些技術基本上都能夠以產品、儀器、設備設施或咨詢服務等形式存在,相關技術在發達國家基本都已形成較為成熟的產業。聯合國《綜合環境經濟核算手冊2003》(簡稱SEEA),是經聯合國統計委員會批準,由聯合國、歐洲委員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聯合發布,是綜合環境經濟核算的最新權威文獻。SEEA對環境產業的分類,反映了發達國家環境技術的產業化發展。列出了SEEA中與農業環境相關的產業。[5]這些產業實際上就是農業環境技術的產業化結果。
我國農業環境產業發展現狀及其原因
目前,我國市場化主體參與農業環境技術研發、推廣和應用還非常少,農業環境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對解決農業環境問題缺乏有效支撐。《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2010發布)沒有農業污染源的治理情況,就反映了這一現狀。2007年,我國開展了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普查的標準時點為2007年12月31日,時期為2007年度。普查對象是我國境內排放污染物的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普查內容包括各類污染源的基本情況、主要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數量、污染治理情況等。公報中數據顯示工業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源污染得到了有效遏制,但缺乏農業源污染的治理情況。我國農業環境產業發展的嚴重滯后導致農業源污染無法有效治理,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對農業環境問題的重視程度不夠。農業環境問題從行為開始到危害結果的顯現,往往需要較長的周期,不像工業和城市環境問題來得猛烈,而等到危害結果顯現時,其治理的難度又相當大,另外農業環境技術的應用短期效應并不顯現,再加上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越來越小,致使農業環境問題長期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從而其技術的產業化也難以有所進展。
對農業環境技術產業化認識不足。長期以來,農業環境技術就如其他農業技術一樣,被認為技術推廣的主體是政府,并且由于農業環境問題具有更強的外部性,這一傾向得到了加強。事實上,技術的推廣和問題的解決,市場比政府有更強的力量和更高的效率。這一點在一般性環境產業的迅速增長得到驗證。部門職責真空導致產業支持不足。對農業環境問題負有監管責任的主要有環保部門、農業部門和衛生部門,由于三個部門的職責范圍和問題解決方式不同,導致農業環境問題的解決存在真空。基于環境責任,環保部門重點關注必然會影響環境的污染行為和導致重大生態退化的行為和事件。那些只是有可能造成微觀環境問題的行為和事件,不在環保部門關注的范圍內。農業部門的主要責任在于促進農業生產。農業部門主要從生產技術的改進上去強調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學投入,其推動的環境技術一般是依附于農業生產技術。基于衛生部門的責任和工作內容,衛生部門只能按照衛生和疾病標準從檢測、監控、隔離和治療的角度去解決這一問題,發展起來的技術也只能是在人群聚居區域和食品環節的檢測、監控、隔離技術和疾病治療技術,對于生產環節基本上無能為力。我們發現,農業節能技術、環保技術和資源循環技術缺乏相關部門的有力支持。
農業環境治理的主要技術及其產業類型
農業環境問題與農業環境技術類型。農業環境問題關注的是如何保護農業生產環境,如何避免農業對環境的有害影響,以及促進農業對環境的有利影響。因此,農業環境問題可以分為三類問題:外源污染、對內和對外有害,對外有利。相應的農業環境技術主要包括三類:控制外源污染的技術,避免和減少農業對環境(包括對內和對外)有害影響的技術,促進和放大農業對環境有利影響的技術()。技術屬于廣義的農業環境技術,其中針對生活需求環節的新產品技術,更主要屬于產品生產技術,一般不列入農業環境技術研究領域。外源污染的環境技術中針對污染物的形成和排放的技術屬于一般性環境技術,也不列入農業環境技術的范疇。因此,從具體內容上講,農業環境技術主要包括六大類技術:①污染和有害物的監測、預警、檢測和評價技術,以及農業對環境有利的檢測和評價技術。②清潔農業技術。主要包括改進農業生產方法和使用環境友好投入品。③循環農業和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置技術。由于農業副產物大多數都可以循環利用,而無需無害化處置,因此主要是循環農業技術。④農業生產環境以及農業影響的環境的修復技術。⑤農產品安全和生物多樣性恢復技術。由于生物多樣性的恢復,要么不是特別緊迫、要么在環境修復后自然恢復,因此主要是農產品安全恢復技術。⑥通過農業生產實現非農業的循環、環境修復和恢復生物多樣性的技術。農業環境技術產業的主要類型。農業環境技術總要以知識或實物等形態存在和被利用,而技術形態決定了農業環境技術能否以產品形式出現在市場上。一般來講,實物形態的技術都可以以產品的形成出現在市場上。知識形態的技術要分兩種情況:對于那些簡單的、容易學習的、不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的知識,一般會作為公共知識而不進入市場;對于那些復雜的、不易被學習的,具有排他性的知識可以以服務的形式進入市場。另外,有些實物形態的技術,由于一次性投入大,追加成本低,也會以服務的形式進入市場。列出了每一類農業環境技術的典型技術,并根據相應的技術形態,分析了這些技術形成產業的可能性。凡是能以產品的形式進入市場的,都具有發展成產業的潛力。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