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森林保護論文
作者:王佩珠 侯攻科 武星煜 單位:天水市秦州區林業局 天水市秦州區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
丹巴腮扁蜂(CephalciadanbaicaXiao)[1]于2002~2008年間在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大面積發生,累計發生面積約9萬畝,主要危害青海云杉;2001~2004年,松阿扁蜂(AcantholydaposticalisMatsumura)[1]在甘肅天水大發生,發生面積達4.6萬畝;山楂粘葉蜂(CaliroacrataegiWei,sp.Nov)是發生于甘肅平涼市靈臺縣的一新蟲種,該蟲主要危害山楂,2004年以來在靈臺山楂園大面積發生,據2007、2009年在萬寶川農場調查,其平均單株蟲口密度達到1400頭/株,發生面積2000余畝;紅環槌緣葉蜂(Pristiphoraerichsonii)[1]嚴重危害我省落葉松林分,在白龍江、小隴山、祁連山等各大林區落葉松人工林中普遍發生,年發生面積達數十萬畝,常將成片落葉松林分針葉食光,嚴重影響落葉松林分的經濟、生態及觀賞價值,極大地挫傷廣大農民進一步營造落葉松林分的積極性.
甘肅葉蜂發生的主要原因
1對葉蜂等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認識不夠,缺乏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支持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長期以來人們缺乏對葉蜂等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認識,沒有真正把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貫穿于森林資源保護和林業生產的全過程,重視程度遠遠低于對洪澇、火災等災害的認識,其人力、物力、財力等投入與新時期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極不適應,加之依法防治林業有害生物還沒有真正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誰經營,誰防治”的責任制度難以落實,形成了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機構孤軍奮戰的被動局面,制約著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深入開展.
2人工林生態系統脆弱,森林生物類型結構簡單甘肅省自然條件相對較差,造林綠化樹種單一,營造的人工林過度純化,生物類型簡單,森林生態系統自我抵御林業有害生物侵害的能力不強;即使是營造的混交林,也普遍存在混交比例不恰當、混交方式不科學、混交樹種搭配不合理等問題,為葉蜂種群急劇增殖提供了有利條件.加之過度放牧、亂砍濫伐等破壞森林資源的現象時有發生,削弱了林分的自然控制能力,間接地促進了葉蜂種群的發生蔓延.
3林分撫育管理滯后,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技術落后,缺乏天敵生物的研究與利用由于資金不足及政策限制,許多林分多年未進行幼林撫育,導致大部分人工林密度過大,林分分化嚴重,林分內衛生狀況極差,為葉蜂等林業有害生物的寄生創造了適生環境.加之長期以來,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一直依賴傳統的化學藥劑,一直采用單一的煙劑以及高毒、劇毒、高殘留化學藥劑進行防治,未能進行綜合治理與新技術如高效低毒農藥、病原微生物制劑等的引進推廣,由于化學農藥的大量使用,殺死了部分天敵,如寄生松阿扁葉蜂的亮櫛姬蜂(CtenopelmaluciferumGravenhorst),寄生綠柳突瓣葉蜂的白跗姬小蜂(PediobiusataminensisAshmead),檸黃姬小蜂(Cirrospiluspictus)等,并使一部分害蟲產生了抗藥性而頻繁成災,加劇了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導致紅環槌緣葉蜂、綠柳突瓣葉蜂、松阿扁蜂和靖遠松葉蜂等害蟲的嚴重發生.
甘肅葉蜂的防治對策
1加大宣傳力度,提高防范意識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多種宣傳媒體,采取多種宣傳方式,加大宣傳力度,豐富宣傳內容,注重宣傳效果,廣泛深入地宣傳《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植物檢疫條例》、《甘肅省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條例》和相關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政策,宣傳“預防為主,科學治理,依法監管,強化責任”的方針和“誰經營,誰防治”的責任制度,宣傳林業有害生物的嚴重危害性和防治工作的極端重要性.通過堅持不懈的宣傳教育活動,進一步提高各級領導和全社會對搞好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和調動全社會共同防范林業有害生物侵害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把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推向新的階段.
2加強組織領導,落實目標責任各級政府和林業主管部門要從落實科學發展觀、保障林業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戰略高度來充分認識搞好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切實把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認真研究,全面部署,加強領導,落實措施,及時研究解決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重大問題,確保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順利開展.要把成災率納入各級政府的責任目標考核,把無公害防治率、測報準確率和種苗產地檢疫率納入各級林業主管部門的責任目標考核,建立行政技術雙軌目標管理責任制,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切實把防治責任落到各級政府和林業主管部門領導的肩上,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局面.各級森防部門要積極當好政府和林業主管部門的參謀和助手,多銜接、多匯報,及時處理解決防治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3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預防體系建設,不斷提高防御能力和水平按照新時期新階段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新要求,全面加強市(州)、縣兩級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機構建設、林業有害生物標準站建設、國家級中心測報點和省級中心測報點建設,盡快形成以國家級中心測報點為龍頭,省級中心測報點為骨干,基層監測點為基礎的監測預警網絡,切實提高對林業有害生物災害的預警能力.建立健全市(州)、縣檢疫檢驗實驗室,加大對檢疫除害處理設施的建設力度,加快無檢疫對象苗圃建設步伐,不斷提高檢疫檢驗水平和檢疫除害處理能力.大力加強防治機械藥械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技術服務體系,不斷提高對林業有害生物災害的應急處理能力.通過持續建設,加快建立健全以監測預警體系、檢疫御災體系、防災減災體系為主體框架的林業有害生物預防體系,不斷增強全省林業有害生物防御的能力和水平.
4堅持推行森林健康理念,強化營林治本措施森林健康理論是一種全新的森林經營管理理念.對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來講,森林健康理論把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上升到森林保健的思想高度,從根本上解決了林業有害生物的可持續控制問題.各級林業主管部門要牢固樹立森林健康理念,把培育健康的森林作為主要的工作目標,將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納入營造林工程實績核查的重要內容,貫穿于林業生產的全過程.一是各級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部門要直接參與本地造林規劃設計、森林經營方案的論證、編制和營造林項目的檢查驗收,確保林業有害生物預防和除治措施真正落實到營造林生產的各個環節.二是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積極選育和大力推廣使用抗旱抗寒抗病蟲能力強的優良鄉土樹種,確保造林種苗質量.三是要積極營造多樹種、多林種、多形式的混交林,合理配置林種樹種結構,徹底解決造林樹種單一、人工林過度純化問題,增強人工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四是加強對現有純林的更新改造和中幼林撫育管理,促進幼林提前郁閉成林,保護森林生物多樣性,努力構建生物多樣、林分結構合理、功能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控能力,促進森林健康成長,從根本上長期實現可持續控災的目的.五是合理保護和利用自然天敵,大力推廣生物防治.林果經濟葉蜂天敵種類繁多,有步甲、獵蝽及蜘蛛等捕食性天敵;白僵菌、綠僵菌和細菌等微生物天敵及姬蜂、繭蜂、小蜂等寄生性昆蟲天敵,對葉蜂類害蟲有非常明顯的控制作用.亮櫛姬蜂(CtenopelmaluciferumGravenhorst)[3]是松阿扁蜂單寄生內寄生性天敵,其平均寄生率達11.7%;檸黃姬小蜂(CirrospiluspictusNees)[4]寄生于綠柳突瓣葉蜂(NematusruyanusWei)[5],一頭該幼蟲寄生21頭小蜂;全脊偽瘤姬蜂(Pseudopimplacarinata)[6]寄生于古氏簡脈莖蜂幼蟲,其平均寄生率為7.4%;一頭榆童錘角葉蜂(AgenocimbexelminaLietWu)[7]幼蟲可寄生8~22頭天水鑲顎姬蜂(HyposotertianshuiensisSheng).[8]因此,充分利用葉蜂類天敵生物的研究成果,大力開展天敵生物的調查研究,引進推廣天敵生物繁育技術,積極開展生物防治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