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素質教育德育論文
本文作者:錢斌 單位:合肥工業大學
培養創新人才,必須要有創新教育
通過教育思想、教學觀念的大討論,應試教育的種種弊端已被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所認同,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指導思想漸漸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實施素質教育要解決文理滲透,擴展知識和提高能力的問題。但是能力是多方面的,有表達、寫作、組織、交往、創新等,其中首要解決是什么能力呢?當然是創新能力!當今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創造性人才的培養,日本政府在1982年就提出,“創造力的開發是通向21世紀的保證”;美國哈佛大學校長普西認為,“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1998年的全國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科技、教育、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務”。——可見教育承擔著培養創新人才的責任。要培養創新人才,必須要有創新教育。按照原來的模式、思路和方法進行教育,只能培養知識拷貝的學生;采用新的模式、思路、方法進行創新教育,才能培養知識創新的人。因此在素質教育中提出開展創新教育,培養創新能力的問題勢在必然。
構建有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體系
江澤民同志的講話道出了創新對國家發展與民族進步的深刻重要性,也指明了教育部門辦學的方向和目標,即素質教育特別是高校素質教育應以創新教育為核心,是以培養和開發個體創新能力的現代教育。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衡量教育成敗的指標不應再是升學率,而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清華、北大之所以成為國內一流大學,哈佛、耶魯之所以成為國際一流大學,就是因為它們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而衡量和評價人才的標準不僅僅是學業成績,更需要的是其創新力的大小。“一千個平庸的畢業生不如一個具有較強創新力的人”道理就在于此。根據這樣的判斷教育成敗的標準,教育工作者要樹立“不僅注重成就本身,更要重視追求成就的過程”的觀念。要鼓勵青年積極關注自身探究問題的過程,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自己的見解;教學要變以教材傳授為主要內容為增長經驗、發展能力為主要內容,要變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為注重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方法;為了適應日益變化的科學技術的新情況,我們應該重視傳授相對穩定的基礎知識給青年,特別要注重傳授學習方法和研究方法,讓青年打好扎實的基礎;要重視實踐,讓學生從書本和課堂中適度解放出來,多參加些實踐,多接觸些問題,要讓學生思想活躍起來,多一些創造性,少一些書呆氣。積極開展挫折教育,培養青年積極健康心理。從事創造性活動,要以個人心理積極健全為基本條件。現代精神神經學家認為,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創新的稟賦,但只有心理正常、健康的人才會把創新潛力付諸實施。因為創新活動都包含著種種困難和障礙,這時起主要作用的不僅僅是所具有的知識、能力,更有靈活性、堅毅的性格和對事業著執的追求。因此,增強青年抗御失敗挫折的意志力,使青年經得起失敗的考驗,是青年創新力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開展創新教育,對教育含義要有新的解釋和恰當的定位,要突破狹隘的教育觀念。在當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爆炸”的狀態下,教育再也不能僅僅是傳授知識型的,而是傳授學會知識、應用知識、善于思考的能力。同時,教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將伴隨著人的一生。所以,開展創新教育,就是要樹立終身教育觀念,使每一個人都能掌握自學的方法,使每一個大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學會學習的方法,并且受用一生。
如何開展“創新教育”
開展創新教育,除了思想觀念轉變,還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營造創新教育的環境、氛圍和機制,歸納起來大致有如下三點:
第一,發揮教師在創新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和作用貫穿全過程,教師是搞好教學的關鍵。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在教師的參與和組織下進行的。長期以來,某些教師習慣于一支粉筆、一疊講稿的做法,以及從理論到理論、從書本到書本的教學方法。開展創新教育,就要改變上述狀況,要從經濟建設實踐出發,從高新技術發展的需要出發,構筑新的教學內容。教師不能安于現狀,要化大力氣鉆研教學內容,除舊布新,并且要利用多媒體采用新的教學方法,使教學活動更生動、形象。啟動創新教育,必須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發揮教師在創新教育中的主導作用,這是一個難點,但是個關鍵。因為教師為人師表,只有教師孜孜不倦研究新問題,接受新事物,吸取新的養料,充實完善自己,才能擔當起培養創新人才的責任。另外,要鼓勵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創新。教學方法的創新是教育創新的重要前提,先進的科學知識只有通過新穎的教學方法才易為學生所接受,變成他們自己的知識。教學方法的創新,關鍵在教師,只有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才能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因此,教師應該享有充分的教學自主權,也就是說,要允許不同的教師、不同的時候,在講授同一門課的內容時采用不同教學方法,可以不一律千篇,不滿堂灌、不堂堂灌等。只要有創新,能為學生所接受,就不應該干預,而應當受到鼓勵和支持。同時,在晉級、評定職稱等方面還應當給予充分的肯定和承認,使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上不斷創新,用新的方法給學生傳授新知識。
第二,大學生應自我完善具有創新能力的個性特征。增強求知欲,不斷豐富青年個體自身的知識和經驗。創造心理學研究表明:豐富的知識的經驗是創新的前提之一,因為知識、經驗越豐富,看問題就越全面。但是,知識的吸收、經驗的汲取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個體具有強烈的求知欲,依賴于青年與自然、社會積極的雙向交流。因此,青年要利用自然和社會這個大課堂,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為創新能力發展提供強大后盾。要幫助大學生培養不拘泥傳統,不落陳規的個性特征。正如托蘭斯所說,“我們一定要把有才能的、符合傳統的人與同樣有才能不去符合傳統規范的人加以區別開,前者能訓練成對別人的指示加以增補光輝、錦上添花、巧手處理;而有著相等才能但并不去符合傳統的人能夠為新知識的出現帶來想象力的突破。”所以青年要尊重傳統但不拘泥傳統,尊重權威又不迷信權威,要敢想敢說敢做,不要被傳統所束縛,不要被權威所嚇倒,要有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還要幫助大學生樹立堅定的創新信念。研究表明:“盡管創造者具有智力,但特別高的智商并不是創造力的先決條件,相反,它可能還會抑制個人的內在資源。”所以任何智力發展水平正常的青年,都應堅信自己擁有巨大的創新潛力。只有樹立堅定的創新信念,才能激發創造的熱情、創新意識,才能最終使巨大的創新潛力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