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素描教學論文
作者:王建峰 單位:濱州學院美術系
藝術應是多元化的,但多元的藝術門類風格就需要多元的基礎內容、個性的思維方式。傳統的美術教學對素描“基礎”的理解使得素描與寫實技法訓練等同,使“基礎”不能成為真正的基礎。這種素描教學模式忽略了對其他素描形式的研究,它主要是針對油畫、雕塑等西方傳統的造型藝術科目,研究的是靜態下的物象的體積、光影明暗等,而缺少對“線”等因素的研究。一方面,這種素描教學模式容易使學生產生“白描”“線描”等不是素描的誤解;另一方面,一旦學生走到室外面對物象的體積、明暗光影不是很明顯的“復雜”物體如花草樹木時,往往無從下筆。教學方式是一味的寫生,缺乏對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大部分高校在學生畢業前設置畢業創作,平時的課程基本都是寫生,通過反復練習使學生達到眼與手的熟練配合,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始終是被動的,從而使學生在創作時想象力貧乏。長此下去,學生練就的是模擬自然物象的技能,只能長期進行靜止形態的習作,離開物象的參照便束手無策。平時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訓練的缺失,使學生的畢業創作出現樣式單調、描摹照片、簡單模仿、抄襲等現象。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一部分在于施教者具有一種讓學生先打好基礎再進行創作的觀念,這必然導致基礎訓練和創造性思維技能訓練的脫節。而國外一些藝術院校學生則是先有創意目標,再去為實現這一目標學技術,努力實現自己的創意,這種教育觀念值得我們借鑒。
對于傳統素描教學模式,1978年全國第二次高校素描教學會議提出了質疑。自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我國有了接觸西方藝術的機會,西方諸多現代派藝術更是給我國的藝術家很大的沖擊。自此,對藝術家個性的表現、對精神深處的表達、對社會問題的深層次關注成為藝術很重要的方面,而與之相應的是高校開始反思傳統素描教學的局限,探索研究符合藝術教學規律的、有特色的素描教學模式。如,具象素描中加入抽象因素的研究,關注藝術造型意味的表達,強調主觀有依據的夸張變形的意象素描,引進模糊學科界限的西方現代美術造型觀念“新概念素描”,等等。這些素描教學的改革研究力圖使基礎訓練從單純的寫實技能中擺脫出來,使基礎訓練與人的主觀性創作結合起來,嘗試多元化的造型基礎教學模式。
有限的革新上述素描教學的研究大多是在專業美院進行的,而在多數高師院校美術系或院中,仍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占據主導地位,變化有限。筆者通過在同類院校中走訪調查,發現素描教學的主要變化體現在:在原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加上了“結構素描”的教學,強調了學生對形體結構的理解和認識。在原素描教學即全因素素描教學中,教師將形體、透視、明暗、質感等諸多因素集中一起表現,對初學者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導致學生往往忽略形體結構的本質特征而只注意到表面的光影虛實。教師把形體結構因素單獨提煉表現,可以強化學生對形體結構本質特征的理解及理性思維的提高。在高師院校美術系或院中,美術學為傳統專業,而設計專業是隨擴招而增設的。設計專業的素描教學相對有活力些,比如該專業對意象素描的涉及、對質感肌理等因素的研究、對現代派結構重組手法的運用等。對于多數高師院校而言,設計專業多為新專業,教師也多為畢業不久的青年教師,他們容易接受藝術教學的“新”成果,而傳統美術學專業則相對保守、變化不大,全因素素描教學模式占據主導,顯得單一。這反映了美術教育陳陳相因的教學惰性,背離了學科融合的“大基礎”的教育改革趨勢。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堅守,實質上反映了高校在觀念上對“基礎”理解的偏差,把“基礎”理解成寫實的技能和寫實油畫的基礎,而對從事藝術所需的觀看方式、思維方式等基礎沒有涉及。
1.變全因素的綜合訓練為素描單因素的課題研究全因素素描源于西方的造型觀念,作為基礎,它服務于西方的傳統寫實油畫,強調的是對自然物象的模擬和逼真再現。在描繪的過程中,全因素素描包含了形體、構圖、結構、明暗、節奏、質感、線條等各種因素。這些因素在寫實性的素描中均衡地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建構了寫實性素描造型的規律。從畫幾何形體到畫靜物、石膏像、真人頭像、半身像、全身像、人體,都是要求對形體、光影、明暗關系、空間、結構等因素進行準確表現。這種模式對初入門的學生來說,要兼顧這么多因素,困難重重,所以他們常常對各種因素的研究淺嘗輒止,導致問題和錯誤不斷重復出現。此外,這種單一模式容易使學生形成單一的審美及藝術思維模式。實施單因素素描教學,就是把素描中的形體、結構、透視、肌理質感、明暗等因素分成獨立課題進行研究,對主要問題進行科學的梳理,抓住關鍵,集中精力解決首要問題,各個擊破,在一個穩固的基礎之上再解決下一問題,這是一種“建樓式”的方式。這樣相對于全因素素描教學將所有問題一塊解決要容易得多,并且對每一種因素的研究相對透徹。從現代藝術風格來看,即使是寫實性繪畫也不再全使用全因素方式,畫家在畫面中往往強調某種因素、弱化其他因素,調整因素的組合方式,以獲得全新的視覺角度。這里列舉兩位藝術家,一位是當代藝術家基輔,他將焦點透視法作為作品的主要構圖手段,將視點大多定在構圖的中軸線上,簡化了畫面空間透視的復雜程度,強化了構圖的視覺沖擊力,他是一位將素描中的透視因素作為作品因素對其單純化處理的藝術家。另一位是蒙德里安,他舍棄了光影明暗、空間透視、質感這些因素,只保留了物像的結構與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線,既保持了從對象中獲取信息,又使畫面結構重組,直接讓繪畫語言本身成為畫面的主題。實施單因素素描教學,因素的單純化可以使學生避開物像瑣碎細節之干擾,保持高度的視覺敏銳性,從而使創造既來自自然,又在精神上高于自然。所以說,相對科學的素描學習應該是獲得對素描各因素本身的意義和相互關系的基本理解。換句話說,只有對素描各個因素進行深入研究理解,才能對素描進行真正把握,從而實現素描的基礎作用和獨立價值。用素描單因素的課題研究取代傳統的教學模式,避免了單一樣式限制所有學生的局面。在各個因素的教學中,教師只要抓住課題的重點,就可以對其他方面放松要求,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對同一形象的感覺偏好肯定有差異,所以教師就不必要求學生按照一種模式、一種手段去表現。這樣既不是無的放矢的“放羊式”教學,也不是用單一樣式禁錮學生的個性發展,而是有收有放。在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技能的基礎上,教師從一開始就注重培養學生研究藝術形式、探索藝術規律的藝術思維和創作意識,這樣的基礎教學才不會和創作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