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有機農業發展論文
本文作者:郭俊婷 李桂香 吳蓓 王美瑛 單位:巴彥淖爾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巴彥淖爾市水產管理站
肥料污染對農產品的影響
化肥特別是氮、磷肥的不合理施用,造成河流湖泊的富營養化,地下水硝酸鹽含量超標,直接危害人畜健康。據中國農科院土肥所對京津唐地區14個縣市的調查,該區農村和小城鎮由于農用氮肥的大量施用而引起的地下水、飲用水硝酸鹽污染問題十分嚴重。在調查的69個點中,有半數以上超過飲用水硝酸鹽含量的最大允許量(50毫克/升),其中高者達300毫克/升。另據對北京、上海、天津等7個城市的調查,123種主要蔬菜品種中,硝酸鹽輕度污染以下的僅有34種,占27.6%;中、高和嚴重污染的占74%,其中達嚴重污染程度,按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標準,己不允許食用的蔬菜品種有33個,占26.8%。我國居民消費量較大的幾種主要蔬菜(尤其是葉菜、根菜)的硝酸鹽含量己嚴重超標,對人類健康構成潛在威脅。過多施用某種化肥或施用方法不當,會破壞土壤的理化性狀,破壞土壤的團粒結構和土壤營養結構的平衡,造成農作物產量增幅減緩、品質下降。糧食、瓜果、蔬菜中的化肥殘留過量,不僅影響口感和營養價值,在人體中長期積累還會引起多種疾病,甚至遺傳給后代。劣質的農產品不僅影響我國人民生活質量和食品安全,更嚴重削弱了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直接影響出口創匯。
減少肥料污染的措施
農業肥料污染是一項涉及到社會各個方面的系統工程,因此政府協調有關部門研究制定防治肥料污染的政策和規劃,爭取優惠政策,吸引社會各界力量參與肥料污染防治工作。政府應根據制定的肥料污染防治政策和規劃,指定專門的機構或部門負責農業肥料污染防治工作,并定期向政府報告政策和規劃的執行情況,政府應對專門機構或部門進行督促檢查。實施節水灌溉工程河套灌區是以黃河為水源的大型自流灌區,年引黃河水53億立方米,目前的灌溉面積為870萬畝,畝均用水量610立方米,根據巴彥淖爾市灌溉總局提供的資料,目前河套灌區灌溉系數只有0.4,也就是說60%的水在進入農田之前就損失掉了,實際進入農田的水只有244立方米/畝。這些損失的水是在輸水過程中通過下滲和蒸發損失掉了。針對這種情況,經過專家論證,決定在河套灌區實行節水灌溉工程。目前,已在各個灌域局進行試驗,通過渠道襯砌、井灌、井渠雙灌,井灌與渠灌相結合等工程措施實施節水灌溉。該項工程實施后,每年可減少引黃水量18~19億立方米。地下水位可以降低0.4~0.6米。農田排水將由3~4億立方米減少到1~2億立方米。大力發展節水農業節水農業是近年來,隨著世界性水資源危機而發展起來的一項新型農業生產方式,它與傳統的節約用水不同。節水農業就是要改變千百年來人們用水的傳統習慣,把澆地變為澆作物,按作物的最佳需水量進行灌溉,用較少的水取得較高的產出效益,是節約農業用水,緩解水資源不足的有效途徑,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使傳統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農業轉變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對傳統農業灌溉方式的一場革命。引進推廣新型農業生產技術推廣使用長效肥和緩釋肥,減少化肥流失量,提高肥料使用率。廣辟肥源,增施農家肥、有機肥,提倡秸稈還田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培肥地力,減少化肥使用量。提倡推廣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推廣使用生物農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保持農業生態的平衡。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可顯著提高化肥的增產效果和利用率,掌握土壤養分豐缺指標,調整氮、磷、鉀的配比,適當的補充微肥用量,降低農作物中硝酸鹽的含量,提高農作物品質。總之肥料污染說到底是肥與水的相互作用問題,有肥沒水構不成污染,反之有水沒肥也不會構成污染,因此要控制肥料污染,必須同時控制肥和水雙管齊下,方能見效。兩者相比水的控制是關鍵。
有機農業發展的途徑
發展有機農業,要求土壤無污染。通過科技的作用,一是積極發展種植牧草,養牛、養羊,積極推廣使用牛糞、羊糞、豬糞等天然肥料,不用化肥和農藥,使土地保持肥力并減少病蟲害,減少環境污染。二是不使用化學合成的除蟲劑、除草劑,使用有益天敵的或機械的除草方法,積極地使用有機肥或長效肥,利用腐殖質保持土壤肥力;三是生態種植盡可能使用非化學防治病蟲害;四是不使用化學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五是秸稈還田要加以改善,采取降氮、穩磷、增鉀的措施,才有利于作物對養分的平衡吸收。當前市場對生態農產品需求旺盛,經營生態農業有利可圖。生態產品價格遠高于傳統農業產品,故企業總利潤及人均收入仍高于傳統農業企業,從長遠利益看,生態企業產品產量會逐漸高于傳統農業。生產綠色農產品,除選用優良品種,不用化學農藥而使用生物農藥外,對種植土壤條件和施肥方法都有許多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