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聲樂藝術論文
作者:劉玉潔 單位:成都師范學院
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中華民族的先民憑借著他們的智慧和情感,經過辛勤的藝術創造與積累,最終創作出了種類眾多、浩如煙海的聲樂作品,形成了豐富多彩、燦爛輝煌的藝術流派,為中華民族及整個人類社會奉獻了一道多姿多彩、極具魅力的聲樂藝術大餐。我國民族聲樂藝術是在傳統民間音樂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從更廣泛的意義來講,它包括民族傳統的戲曲、曲藝說唱、民歌以及有著這三類風格的創作歌曲;從狹義上來講,它是指由戲曲、曲藝、民歌相互影響、滲透和融合,進而發展而來的現代民族聲樂藝術”[3]。當代民族聲樂藝術既繼承和發揚了我國傳統的戲曲、曲藝、民間演唱藝術的精華,又借鑒和吸收了西洋美聲唱法的科學方法和藝術技巧,再依據中華民族的文化習俗、情感、語言、音樂風格及審美傾向而逐漸形成的。我國民族聲樂藝術是在聲樂理論、演唱方式和表演實踐等方面具有多樣性、民族性和創新性的音樂藝術類型。首先,多樣性。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地域廣博,在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了56個民族,各民族所生存的地理環境、文化習俗、地方語言、民族性格等方面都有較大差異,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多姿多彩。其中,粗獷奔放的藏歌、遼闊悠揚的蒙古族長調、高亢僚亮的青海花兒、清新雋秀的江南小調,等等,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音樂藝術財富。其次,民族性。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中華大地上各民族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和融合非常頻繁,相互之間的影響作用十分巨大,這些都使得我國民族聲樂藝術一致體現出典型的民族特征,如對“詞情、曲情、聲情相融合”這一情感美學標準的共同認可,以及在咬字吐字、潤腔方面要達到“字正腔圓”,等等。因此,眾多聲樂藝術類型在表現出鮮明特色的同時,又能夠和諧共存,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聲樂藝術體系。最后,創新性。我國當代民族聲樂藝術,是在繼承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的基礎上,充分吸收西洋美聲唱法的精華,在保持我國民族語言、民族精神、民族傳統的同時,遵循聲樂藝術的發展規律,在發聲技巧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改進。這些努力,使中國當代民族聲樂藝術的演唱曲目更加豐富,風格更為多樣,更富有時代感。
中國當代民族聲樂多元化及融合發展的必然趨勢
多元化,是指在保持自身特性的基礎上的一種相互尊重與共存狀態;融合,則具體是指將兩種或多種不同的事物合成一體。現實證明,不同類型的事物之間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而事物之間在發展中相互交流和影響,也是事物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不同類型的聲樂藝術呈現不同程度的融合和多樣化也就成為一種必然。我國當代民族聲樂藝術正是在這一碰撞和融合中不斷發展著的。第一,多元化發展趨勢。多元是事物種類繁多卻能和諧共存的積極狀態。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多元化發展首先體現在自身內部體系的多樣共存上。我國有著復雜廣博的地域、數量眾多的民族、漫長悠久的藝術發展歷史,民族聲樂藝術自然體現出多樣化的典型特征,但這些聲樂藝術類型都能夠較為和諧地統一于中華民族聲樂藝術這一大的范疇之內。其次,體現在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在與世界其他聲樂藝術類型多樣共存的前提下,力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世界聲樂藝術的寶庫中,每個民族都有其自身的藝術特征,在音調、節奏、嗓音的運用等方面都有所區別。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在上個世紀,受到了來自西方聲樂藝術的巨大影響,而在“歐洲音樂中心論”被打破、多元文化格局建構的今天,則應當審時度勢,積極繼承和發揚傳統聲樂藝術精髓,打造屬于本民族自己的聲樂藝術體系。第二,融合性發展趨勢。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事物之間必然存在著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借鑒的關系。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融合性發展,也是內外部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首先,是民族聲樂藝術體系內部之間的相互融合,在漫長的文明發展歷程中,各民族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始終沒有停止過,如被譽為我國“國戲”的京劇,實際上是“一種在徽劇、漢劇、昆曲和秦劇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戲曲劇種”[4]。其次,民族聲樂體系外部的相互學習與吸收。在20世紀初至21世紀初的百余年之間,西洋美聲唱法對于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其聲樂理論、演唱方法、訓練方式都成為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所借鑒的重要內容。當然,這種借鑒曾引起了諸如“土洋之爭”、“千人一腔”的藝術發展大討論,但其對于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的強大助力卻是不容否認的。站在時發表展的新起點,聲樂藝術工作者應當更為審慎地應對這種借鑒與學習,要在明確以中國的基本國情為出發點,堅持自身特點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選擇和取舍,實現對外來藝術文化的借鑒融合,只有這樣,中國當代民族聲樂藝術才能以不斷創新的獨特風姿立足于世界聲樂藝術之林。
中國當代民族聲樂藝術融合發展的策略
如前所述,中國當代民族聲樂藝術的融合發展既包括體系內部的融合,也包括體系外部的交織。歷史實踐證明,各類型的民族聲樂藝術都應當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和相互促進。在這一點上,一些優秀的聲樂藝術家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郭蘭英努力學習和繼承戲曲演唱、曲藝說唱的吐字行腔和情感表現,這使得她的聲樂演唱極富藝術感染力,再如,閻維文,他的聲音高音區明亮圓潤,中低音區扎實沉穩,顯示出美聲唱法和民歌特色的完美結合,呈現出燎亮、甜美的雙重特點。筆者認為,融合發展賦予了中國當代民族聲樂藝術以新的生機與活力。
(一)發掘體系內部的融合是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的主要動力,要注重對中國傳統聲樂的藝術種類進行充分的發掘和保護。我國的傳統民族聲樂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千百年的演唱實踐中,民歌逐漸形成了各種風格的音樂體裁,而這些在流傳中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民間音樂正是民族藝術發展的重要養料。我們要在高度重視的基礎上給予政策和資金方面的支持和保護,組織專人對這些奇妙的聲樂藝術作品進行搜集、整理和研究,尤其要加強對一些瀕臨滅絕的地方劇種、少數民族的民間音樂的關注。如,蒙古族神秘莫測的“呼麥”,由姑娘分若干聲部演繹的美妙和諧、蕩氣回腸的侗族大歌,陜北和山西西北部的豪邁嘹亮的山曲、信天游,江浙一帶的快活俏皮的吳歌小調等等,都是中華民族聲樂藝術寶庫中的珍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