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大學化學論文
作者:吳妙嫻 彭峰 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
研究生培養體系及課程內容國際化全球經濟的一體化發展使各領域對于高層次人才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人才的競爭是各國競爭最激烈的焦點。我們必須使我們的課程國際化,不僅包括數學和科學的學習,還有包括跨文化交流。我們必須把我們的學生塑造成創業者,以及具有國際精神的冒險家。面對這樣的趨勢,培養體系及課程內容若不能做到緊跟科技前沿盡快與國際接軌,國際化高級人才的培養將是空談。
研究生教育主體的國際化加入世貿后,國家在留學生派出方面也在不斷加大推動力度。但在國外留學生方面,相對忽略質量的保證,近年來在一些學科專業也開始招收并擴大外國留學研究生的規模,但基本來自亞非地區,生源總體情況不太理想,其規模及輻射的領域有待提高。師資方面,師資力量的國際化成為了各高校研究生培養國際化的制約難題之一。如何以更優厚的條件,吸引那些有教學經驗的、在國外擔任教師的人才回來,吸引那些在國外跨國公司、商業銀行、保險公司、政府及其他社會部門有實踐經驗的人才來做兼職教授,是高校國際化發展進程中十分關鍵的一環。
研究生教育方法的國際化西方大學育人模式的核心是“LiberalArtsEducation”。這種教育是學生在導師指導下,自己主動建構適合自己的課程體系的過程,是拓展人心智的教育,它特別注重學術自由,以學生興趣為導向,培養學生好奇心和批判精神,使學生逐步做到觸類旁通。研究生階段如何克服學生通識教育方面的缺陷,如何鼓勵各課題組、各研究方向、各學科的多維度碰撞,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需重視的問題。
“本土國際化教育”的改革實踐與探索如何在目前的有限的條件下,為學生創造國際化的教育氛圍,同時借鑒德國、美國、俄羅斯及日本的國際化教育之路,在吸取歐洲及世界經驗的基礎上與本國情況緊密結合,讓學生未出國門就能得到國際化的培養,相對而言更具有現實的意義。
教學培養方案的國際化改革我院在2000年實行了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管理與培養模式,2010年參照國外高水平大學的課程體系,結合自身特色,制定了國際化研究生培養方案。新方案培養目標明確,知識體系結構合理,并重點加強實踐環節。相關學位課、專業課也盡量參照國外高水平學科的課程體系。如:由學院統一規劃,在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中開設《化工進展》(學位課),由每位導師輪流開講座;學院統一討論每個專業的學位課后,對每個專業的選修課,不分專業設置;建立研究生課程體系,經過學院討論通過的課程都進入學院研究生課程庫,選修課在該庫內選擇都有效。同時積極開展研究生課程雙語和英語教學。我院具有海外經歷的教師比例逐年上升,2000年至2011年間新引進的教師中有52名教師具有海外留學或研究生經歷。這些新引進的教師在研究生國際化培養中承擔了57門課程,雙語教學目前占有30%學時,不僅提高了研究生的專業外語水平,同時把國際上的最新科研成果及時地融入到教學內容中。實踐證明,開展研究生雙語教學更有利于培養出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專業課程的國際化調整我院注重重點課程內容的國際化建設與實踐。如《化學反應工程(二)》作為化學工程學科的經典課程,隨著相關領域發展的日新月異,目前還缺乏一本能夠完整體現課程所涵蓋內容并與國際相關技術接軌的講義或教材。我院結合國內外最新技術,改革課程內容,通過的講義已經作為第5章《工業催化的過程工程》,出版于“研究生教育創新工程”化工類研究生教學用書《工業催化劑設計與開發》中。聘請境外大學教授講授課程,如聘請香港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系余寶樂教授全英文講授《環境功能材料及其表征技術》等。一方面以多元文化開闊學生國際化視野,培養批判分析能力。同時以國際領先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作為學院青年教師觀摩學習的對象,提升我院教師教學能力。目前我院共有在學術領域享有盛譽的客座教授13名,不僅為我院師生帶來了國際上的先進知識,也為我院的發展提供了建設性意見。與跨國企業合作,共同開發課程。“有國際視野和國際交往能力的專門人才”培養離不開社會企業的密切聯系,這幾年來通過努力,與法國道達爾集團等6家世界500百強企業建立不同類型的合作關系。并不斷深化,共同開發“道達爾國際化課程”,邀請其工程師、總裁、銷售總監等來學院講課,采用全英文授課形式,為學生開設了《供應鏈優化》、《安全生產管理》、《公司價值文化管理》、《銷售與渠道管理》等為期5~50學時不等的課程。目前已擬訂了5年授課計劃,每學期開辦一期。目前我院正積極拓展與跨國公司及其他社會部門實踐經驗豐富的人才聯系,準備聘請他們為兼職教授,以校企聯合開發課程作為推動高校教育國際化、實踐化的另一動力。
推動國際合作與交流我院積極與國外高校及科研機構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培養。作為國家公派研究生項目的補充,我院以國際合作項目、在讀研究生赴外合作院校攻讀雙碩士學位、暑期學習、出國留學及聯合培養積極拓展海外大學的合作,如芬蘭Lap-peenranta理工大學、瑞典Malardalen大學等,2006年后每年都有交換生派出。多次舉辦國際性學術研討會,如第一屆綠色化工產品和過程工程國際研討會,大會邀請多位院士做大會報告,并有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和代表約400人參加,探討開展本領域國際合作的機會和前景。還有首屆中法綠色化學研討會,第四屆海峽兩岸化學工程暨產品工程學術合作座談會等,同時鼓勵教師、學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提高了我院教師的科研及教學能力,給研究生培養帶來了新鮮的氣息。邀請國際學術界知名人士來校做報告會,開展合作研究。近兩年來自英國利茲大學、法國國家太陽能研究院、英國皇家化學會、伯明翰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牛津大學等專家舉辦的學科前沿講座已成為我院的例行活動,平均兩周不到就有一位境外專家的報告,已形成了制度化的工作安排,使我院研究生不出國門也可以接觸到國外學術前沿信息。
改革教學方法,引入國外的教學模式為了培養學生好奇心和科學探索精神,提升研究生綜合素質,我院構建了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國內與國外“三結合”的實踐教育平臺。在課內教學方法方面,鼓勵教師的教學方式由傳統的知識傳授型轉變為知識、能力和人格聯合發展的綜合素質能力教學,如通過專題調研環節增加學生的主動性,將課程部分內容轉變為由學生講述,教師進行評述的師生互動方式。目前課堂討論教學已達到30%的學時,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學習氣氛十分活躍。還有借助學生喜歡的形式來開展教學,如開發完成了10個現代儀器分析實驗仿真課件,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